文章吧手机版
石像怪兽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1-10 01:16: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石像怪兽读后感锦集

  《石像怪兽》是一本由[加拿大] 安德鲁·戴维森 / Andrew Davidson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石像怪兽》精选点评: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莫名其妙,慢慢看下去就会被吸引到,故事很猎奇,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出发去讲述这个事情,使得故事情节很饱满,代入感很强。玛丽安娜或许是玛丽安娜,或许不是。

  ●有意思 。第一人称叙述。

  ●期待可以拍成电影

  ●玛丽安娜。玛丽安娜。玛丽安娜。 最后为什么完成了雕像就要急忙离去呢? 从头到尾,“我”只是个聆听者,看着玛丽安娜起舞。 高中时借的书,大学毕业闲着拿出来看看(…)。以前看了开头觉得挺枯燥的,没想到后面会这么深刻,情感浓郁。 最令人动容,而且是主线的,其实是期间的几个小故事… 前世在远处无能为力地看着爱人受折磨死去,要不要这么虐啊… 都是非常无可奈何的悲剧。特别是冰岛的席格尔,太伤了QVQ。 过去的纯粹的浓烈的爱情,如一杯杯烈酒,刻骨铭心。 少一颗星因为,还是有些点没有圆好。 非常细腻生动的比喻手法,能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

  ●作为爱情小说,立意不错,想要超越外在直入灵魂的命题本来应该很值得抒写,不过本书文字平庸,内容碎空,牵动人的点太少,不是很好看啊。

  ●与众不同的一本爱情小说,不能简单地归为某种类别,读起来却颇有意趣。

  ●看了蛮久的。这书也可算是穿越小说了。人家外国的穿越爱情小说的叙事格局怎么就这么不一样呢。呵呵。越到后面越精彩

  ●超浪漫展开,作者把老梗写出新意,最喜欢开头的烧伤描写和结尾玛丽安娜的离去,中间穿插的小故事也不错

  ●行动力无匹+无视任何外物+先知+文艺+神棍的姑娘,实在是梦中情人

  ●烧伤的部分,细腻、逼真、冷幽默,看得我全身都痛……开头太惊艳,当然中部也还可以,但越到收尾越暗淡,有点烂尾。

  《石像怪兽》读后感(一):玛丽安娜。你们又相遇了。

  玛丽安娜。玛丽安娜。玛丽安娜。

  最后为什么完成了雕像就要急忙离去呢?

  从头到尾,“我”只是个聆听者,看着玛丽安娜起舞。

  几个世纪的守护,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可能这种穿越一样的重逢的珍惜,书中描写有点单薄了。哎不过毕竟男主没有记忆,没办法有感情戏。

  看完迫不及待的想再读一遍,回头看看线索。

  高中时借的书,直到大学毕业后,在等待出国期间(整理房间想把书还了),才花了三天左右看完。以前看了开头觉得挺枯燥的,没想到后面会这么深刻,情感浓郁。

  最令人动容,而且是主线的,其实是期间的几个虐恋小故事…

  最喜欢的就是“我”和玛丽安娜的故事。年轻,好奇,懵懂,冲动而充满生命力,超越世俗与宗教的羁绊。最后,想象着前世玛丽安娜在远处无能为力地看着爱人痛苦地受尽折磨,最后只能助他死去…真是太心疼了。

  都是非常无可奈何的悲剧。特别是冰岛的席格尔,好伤QVQ。

  后面一段和吗啡抗争应该有点神曲的意味。哎呀,看得我一个喜欢道教的人,都开始对天堂有向往了,因为天使和圣乐,和金碧辉煌的云上世界该多美啊…纯洁金色的柔光。

  过去的纯粹的浓烈的爱情,如一杯杯烈酒,刻骨铭心。

  少一颗星因为,还是有些点没有圆好。

  非常细腻生动的比喻手法,能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

  谢谢高中图书馆,这书还不错~

  《石像怪兽》读后感(二):怪人、怪兽和怪事

  《石像怪兽》貌似一把足以将读者切割成两座阵营的利器。一座阵营里的人高喊,这本书太棒了!只要读起来,就绝对放不下。另一座阵营里人的回应,这本书真是烂透了!拖沓冗长,令人看不了几页就急于放下,不再拿起。我要坦白地承认,我是后者阵营中的人,这本书我足足读了两周,读得很慢,细嚼字名,至今也未完全读懂作者的本来意图。我甚至怀疑自己完全不堪一个好读者的称谓。

  这本小说,让我读起来毫无顺畅之感,它是加拿大作家安德鲁•戴维森的处女作。安德鲁从小到大都是个很执着的人。长大后孤身一人到日本,从英文代课老师做起,一呆就是七年。由于太过孤独,写作成了他唯一消遣的路径。所以,在本书可以看到他随意而为的影子,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无拘无束,让读者无法跟从他的思维脚步。

  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是我从未有过的,新奇?刺激?困惑?,或者以上皆有,那是一种奇怪的综合感受。书的男主人公是个人类怪胎,前世是个中世纪的武士,今生是位拍摄色情电影的演员兼导演,一场车祸让他活生生地成为一个人间怪物,烧没的生殖器及焦烂的皮肤,让他不得不将自己装在特制的套子里。火的折磨是武士与色情导演唯一的连结物;书中的女主人公喜欢雕刻怪兽,前世是著名修道院的缮写房的修女,今生是一位疯狂热爱木雕的雕刻家,并有些神经质。这样的两个人,无论在前生与今世都在相爱,这着实是一件怪事。作者跨越时空的想象力与作品中文字的奔放感,对读者既是一种冲击也是一种吸引。我觉得这是一本考验读者想象力的作品。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读者总是在阅读后对作品大加品评,作者通常所收获的都是毁誉参半的评价,所以有勇气当作家的人都要有一个好心态。那么,有没有一个作家会提出他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读者来读他的书?比如说这本《石像怪兽》,作家完全有理由提出,他需要的读者应该是,年轻的、有想象力的、擅长接受新鲜事物的、懂宗教的,不挑剔文字工整及用词讲究的,最终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才是安德鲁需要的好读者。

  《石像怪兽》读后感(三):所谓爱,用灵魂去爱,去爱另一个灵魂。

  忽略不懂的宗教方面,这本书看着真的不错,我觉得拍成电影应该很好,有剧情也能做出大的场景,希望有天它能成为电影。不说简介和过多剧透,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看完了自会了解(封面设计很喜欢,古典的假面、玫瑰花,让人想到了歌剧魅影)。

  这是一本爱情故事,也是灵魂救赎的故事。

  一声轻轻的叹息犹如翻腾的丝绸,落在即将死亡的灵魂上。这声叹息是今世的惋惜,还是对来世的期许。

  书的开始是男主角的车祸,描写的真实如看到现场,特别是车子爆炸着火关于男主角感受火焰燃烧身体的情节,在夏季空调房里读到这段来联想下心里也不免感到丝丝的热(醉驾害人哪!)。

  是梦亦或是真实,是前世亦或是今生。我喜欢书中关于梦的描写,梦境反应的是人最内心处,有时也很神奇的预言了一些事情。没看完时我和男主角的想法一样,认为玛丽安娜是心理病人,故事仅仅是关于两个不安的心灵相互救赎的故事。等看完我完全相信玛丽安娜所说的话,也发现男主角出车祸后的梦是与玛丽安娜相识,以及安娜所讲关于他们前世故事和中间穿插讲述的四个故事有关联且相应的。我相信安娜那700年的灵魂对爱的坚持,爱是她灵魂的本质。

  “爱是一种纤细敏感的东西,需要细心珍爱呵护。爱不健康也不坚定,几句重话就能使爱崩溃,一个不小心的动作就能把爱抛开。爱不是一只忠心耿耿的狗,爱比较像一只侏儒狐猴。”

  “爱怎么可能建立再虚构的过去之上,又期待它经得起真实的未来?这是不可能的。那种爱是不堪一击的,很快就会被现实吞噬。”

  这都是男主角最开始对爱的认识,他不相信安娜对他的爱。到最后的他相信了。

  “我相信你对我的爱,我相信我对你的爱,我相信我未来的每一次心跳都是为了你,我还相信当我终于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我的最后一口气将会是呼唤你的名字。”

  看到这我觉得该是他们幸福的开始,他们今生应好好的生活相爱,但不是这个结局。安娜为男主角释放了她的最后一颗心,男主角释放了她自由,看着她走进大海。其实男主角并未真正的将她释放,她还住在他的心里。最后是男主角在想念安娜时凿安娜留给他的雕像,可以想象在光线昏暗的地下室里,有一缕阳光透过窗口照在雕像上,男主角每凿下一块雕像,声音回荡在这空间里,他听到的是安娜在说“我爱你......”。

  “你是我的,我是你的;你或许知道,你已经被锁进我的心;钥匙丢了,你只好永远留在我心底。”那枚箭头就是钥匙,是他们相识、分开、再度团聚的钥匙。那枚箭头会再次进入他胸口胎记的位置。

  如果不读完这本书,是无法知道其中讲述的是否真实,还是精神分裂的妄想。

  如果不读完是无法了解故事中让人不解的梦境、几百年前的人物故事和其所表达的感情。

  读完它会发现这些都是在述说所谓爱,用灵魂去爱,去爱另一个灵魂。

  .S. :让我纠结的是整本书都没有看的男主角的名字,倒是安娜的经纪人贾克给他叫脆皮鸭(汗.....)。在想也许他的名字就是gargoyle。

  quot;一声轻轻的叹息犹如翻腾的丝绸,落在即将死亡的灵魂上。"这句话是书中文字,很喜欢。申领的这本书上印刷是:"一声轻轻的叹息‘有’如翻腾的丝绸,"汉字太博大精深,所以不敢妄论,到底是否印刷错误。

  《石像怪兽》读后感(四):爱的另一种写法

  ——安德鲁·戴维森在写《石像怪兽》时,会不会对开篇的描写特别用心呢?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打开书的瞬间就被他的语言吸引住了,顺势看了下去。

  在描写车祸发生的一系列画面中,他居然用上了那么轻松、甚至有点戏谑的语气。嘲笑一个因吸毒而精神恍惚的都市青年男子,驾车途中因为躲避幻景中的袭击冲下护栏,在意外发生后如何迷迷糊糊却又痛彻心扉地感受着死亡的来临。在主人公百般痛苦时,作者仍不忘津津有味地为读者挑选大火吞咽这具凡身肉体时的最佳比喻。同时语言也非常贴切这样一个人物的口吻,无聊、厌世,如此紧张残酷的瞬间也不忘带点黑色幽默。

  主角曾活在纸醉金迷的世界中,外貌俊朗,一度是抢手的色情片演员。车祸导致的重度烧伤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在玩世不恭的内心里完全无法接受一个状似怪物的自己。治疗的意义对他而言就是为了活着出去,然后再杀死自己。可在病房的日夜生活中,出现了一个神秘的女子,玛丽安娜。她称自己是几百年前就认识他的爱人,活着就是为了与他相聚。不管她是精神病者还是真实存在的中世纪情人,总之,在不得不被动接受她存在的过程中,他们展开了这个奇异的故事。

  这是一本描写爱的主题的书,可它不属于那种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它读起来有一种声东击西的躲闪感,貌似一个妄想症精神病人的荒唐臆想。读者时刻在玛丽安娜讲述的故事中猜疑、对比、否定,但又被她所描述和事实吻合的部分折磨得心神不宁。逐渐会开始怀疑到底有没有超越肉体的灵魂,有没有涅盘和轮回……

  在男主人公重生的艰难日子里,他们的爱情慢慢由单向的变成双方的。从玩笑般的试探变成了彼此不可分割的依赖。爱一点点地滋生,虽然怪异、不可思议,却是真实的存在。正是这份爱,在日复一日的点滴生活中,浸润着男主人伤痕累累的身体,更滋养了他曾经浮躁放肆的心灵。

  但是,这终究不同于其它的爱情故事,这也是安德鲁《石像怪兽》的成功之处。他在书里像摆弄俄罗斯套娃一般,环环相扣地讲着一个又一个寓言或者往事。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印证,共同诠释着这段跨世纪因缘的来龙去脉。故事就在这一个个情节里展开它的全形,又在下一个套娃打开之际焕然一新。看完全书,读者会充分感受到,小说新奇结构的引人入胜。

  再来看本书为什么叫《石像怪兽》?我当初读它时就感觉好奇,不知这个“石像”是怎样在一个现代都市的爱情中发挥作用。

  男主角在安德鲁的安排下,以第一人称展开故事,用穿插似的篇章结构讲述着时光穿梭的情景。每一章现实版的治疗后,会出现全然不同的女主人公在几百年前的故事。玛丽安娜在中世纪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引导她认识了那时候的男主角——一个会石像雕刻的战士。小说中她为男主人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些穿插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千零一夜》。不同之处在于:本书中的小故事是玛丽安娜与男主角在上世纪的生死片段;尽管他根本不相信,并且认定她的妄想已经超越了极限。

  在几个世纪后,玛丽安娜成了一位石像雕刻家。她的心灵开始与石像相通,她会在需要的时候和石头说话,并且忙着没日没夜的释放出石头中的精灵。而最神奇的是,她把誓言刻进每一片石头中,释放石像的同时也释放了爱。

  石像是爱的结晶体,又是爱的束缚物。像一个怪兽,以爱为食,以爱为生。没有谁能把爱死死攥住,只有放开对爱的约束,爱才能自由生长。

  这,也许就是石像存在的意义。

  安德鲁的《石像怪兽》是一篇后现代的爱情寓言。他让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当代城市人,在平凡生活中尽情迷失、又拼命找回自我。在死亡和爱中思考着生命的意义,检验着爱在被肉体剥离后仍然具备的强大和持久性。

  有趣的是,安德鲁没有给男主角安排一个名字,似乎也是在呼应这个寓言。整本书里都是以“我”或者“他”的代词出现。给读者一种疏离感。好象整个故事就是一场似真似幻的梦境,男主角就是造梦者——或者说,这就是安德鲁为读者设置的一个梦。像一场真正的梦一样,我们经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没有任何理由地从一个场景跳跃到下一个场景;同时,我们又时不时地抽身而出,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俯看着自己。于是每句话、每个行动都带着一种庄重的滑稽感。这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想什么?要什么?

  动人的文笔,奇异的设置,在安德鲁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情节中游走。

  当我们穿透所有年代,看清整个故事,一切戛然而止,书看完了,到了该梦醒来的一刻……

  活动链接:http://site.douban.com/widget/forum/117939/discussion/41322344/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石像怪兽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