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大历史(上下)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10 01: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大历史(上下)读后感摘抄

  《中国大历史(上下)》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8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大历史(上下)》精选点评:

  ●方法 朴实 客观 良心

  ●白话文有点看不懂,习惯了的话就能看得下去了。我觉得挺不错的一本书。

  ●观点鲜明,文言文较多不适于初学者

  ●人名好多不认得 惭愧

  ●资料详实,有自己一套能说服观点,不少观点使我豁然开朗。

  ●这么偌大一个国家,这个民族,对她了解多少?

  ●20190108 快三年了我还没去把下借来看 争取在五月之前把这个flag完成吧 历史有意思 读完了吕老先生写的中国大历史的上册,周末或许会去趟图书馆借下册来完成中国整体历史的学习了,这本书很长读的时候经过了认真检验,快速浏览,铅笔划线,追求结果等几个不同的阶段。文中考察了很多东西,是不可多得的知识和文学宝库。保持清醒太重要了。

  ●用自己的眼把历史尽可能地看清楚

  ●黄仁宇也写过同样的书,两本都买回来看,发现吕思勉的是硬通货,黄仁宇的是流行货,如果你真的喜欢历史,渴望了解历史,只读《二十四史》真的就足够了。

  ●显然,这本书读一遍是不够的。或许应该先囫囵吞枣的通读一遍,记下大致有哪些不懂的;然后细细的研读一遍,知道自己会知道什么;最后,记一遍笔记,真正化为自己的收获。

  《中国大历史(上下)》读后感(一):先马……

  一得知作者的出生年月就有点不妙的感觉……果然,都是白话文,还大段引用文言原文,看得太吃力了。借着对上半段历史还稍有些了解,勉强翻完了上。下半段原本就不熟,连翻开的勇气也没有……

  作者的观点基本都符合我对主流观点的印象。怀疑他可能根本就是正统历史的代言人吧。别的书中所说的“xx在历史中的传统形象是……”其实就是来自本书作者的论点吧。而这些书中的后半句“实则不然……”到底是他们真心认真研究的成果,还是为了标新立异为赋新词强说的,就不晓得。我等吃瓜群众还是吃瓜为主,顺便看看热闹吧……

  原来本书(白话本国史)是中学教材,《吕著中国通史》是大学教材……好吧那后一本也不用看了……

  《中国大历史(上下)》读后感(二):和作者中国通史观点不同,出版社乱改吕思勉观点?

  为什么这本书的和吕思勉 中国通史里面不立扶苏观点矛盾,这本书完全采用史记观点, 而作者在中国通史里面已经明确写了,秦始皇有不准备立扶苏的观点,作者 中国通史的原文是这样的 “ 秦始皇帝以前210年,东巡死于沙丘。他大的儿子,名唤扶苏,先以谪罚到上郡去。做蒙恬军队中的监军去了。从前政治上的惯例,太子是不出京城的,不做军队中的事务的。苟其如此,就是表示不拟立他的意思。所以秦始皇的不立扶苏,是预定了的。《史记》说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宠幸宦者赵高,始皇死后,赵高替胡亥运动李斯,假造诏书杀掉扶苏蒙田而立胡亥,这话是不可信的。《史记.李斯列传》所载的全是当时的传说,并非事实,秦汉间的史实如此者甚多。” 看到这这个地方,我对这本书无语了

  《中国大历史(上下)》读后感(三):七百七十页,上下几千年

  这套书是活动的时候买下的,当时并未重视,后来读了之后才发觉真是难得的好书,但其实这种精华书籍起了这么一个烂大街的名字,真是大失水准,本来好好的《白话本国史》,愣是被这个三流出版社改成了山寨黄仁宇,跌份啊!吕大师怎么说也是史学大家,其在史学中的地位也是要比黄仁宇高的,这么一本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好评如潮的通史,就这么被这个出版社弄残了。

  回来说本书,可以说这是我看过最好的通史了,没有之一,书中内容起于三皇五帝的传说,终于20世纪20年代。之所以说写得好,一是全书可以说是简史,接近800页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算多,但却写得条理清晰,言简意赅,重要的事情都说的很清楚,没有让人看不明白的地方,没废话。二是客观,这是我最推崇本书的地方,其实民国对于中国的社会科学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时代,混乱一方面代表着贫穷、积弱,但从学术界来看,因为难得没有中央集权政府压制,又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最激烈的时候,让学术界思想一下子自由了起来,各种大师辈出,做学问没限制没禁忌,真好;而吕思勉又是这一时代的杰出人物,其对于中国历史,在我看来已经很客观了,对于很多史实没有带感情色彩,一就是以,二就是二,只讨论史实,讨论因果,讨论影响,而没有先入为主的带入个人或时代感情,没有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过多的影响对历史的客观评价,没有掺入什么意识形态,也没什么民族主义,没想到利用历史做工具,不分民族和内外,该侵略就侵略,该衰败就衰败,就是一部单纯的严谨治学的学者,让人敬佩。三是观点独特,敢于质疑,书中对于很多历史上已经有了比较统一定性、评价的任务给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有些历史任务也做了翻案,如秦桧、岳飞、王安石,观点新颖,看法独特却又引人深思,比如其对秦桧的评价,就比较客观,没掺入什么民族色彩,感情色彩,对于岳飞为人和当时所处环境也做了评价,让人感觉颇为中肯,没有过多渲染英雄色彩和悲情色彩等。四是史料占有丰富,吕思勉作为著名的历史学者,学问深厚自不必说,在这部书中,作者史料占有丰富,任何评价都必有史料支撑,说的清的就是说的清,说不清的坚决不鲁莽评价,同时对于史料的采纳也很严谨,有质疑,有考证,非常难得,没有唯古,崇古。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吕大师的历史观,那就是客观,带入和考证、质疑,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是我最为赞同的,吕思勉认为对于历史人物不能捧得太高,也不能贬的太低,人无完人,没有道德圣人,也没有坏透的大坏蛋,只有人,人类有的缺点和优点,这些影响历史的人物也都有,与你我并无不同,治史唯有客观,并且将每一个历史人物当做一个人来考察,才能更容易接近历史真相,而不是只好不坏,或只坏不好,说到底还是实事求是,这点对我启发非常之大。

  另外,除了这些,还有就是对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期混乱的历史,让我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这段混乱的历史,我的认知也是混乱的,这次吕思勉作为经历过这段时期的当事人,此书又是当时所处,加上其治史的客观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和当时具体情况及发生原因,历史事件都有了清晰的框架性认识,是很大的收获。

  《中国大历史(上下)》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1.人类的起源

  我比较倾向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由猿类进化而来。

  2.汉族的由来

  汉族的祖先是从西方迁入,经新疆而进入甘肃青海,沿黄河中上游东徙而逐渐繁衍壮大于今之河南境内。

  3.历史文献记载的开始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近于神话传说>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渔猎时代→游牧时代→农耕时代(由原始部落社会逐渐进入为农业文明社会,一旦有了固定的领地和私产,战争和防御就此产生了)。

  五帝【黄帝、颛顼(音专需)、帝喾(音酷)、尧、舜】

  关于轩辕皇帝大战蚩尤的传说,可以看出当时还是大大小小部落并存,有和平也有相互征伐,三皇五帝不过是享有天下共尊的名誉而已<树下野狐的《搜神记》很好地勾绘出了当时神话与现实融合在一起的历史画面>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多可追溯到公元4000年前?

  4. 古代是否真的有所谓的“禅让制”?

  吕思勉认为没有:理由有二:一是孔子学说是其托古改制之言,儒家之内就有很多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二是历史总是进化,断无以前有“禅让”,而后世有“专制'的事情发生。

  5. 夏

  三代专指夏殷西周

  夏朝传十七世而亡于桀《史记》历432年《汉书》

  大禹治水,后羿代夏,少康中兴

  夏朝屡次迁都,成汤伐夏桀时是东征,桀时夏都应该在阳城、洛阳附近。

  6. 商

  商朝三十余世四十三王《史记》历629年《汉书》

  伊尹放太甲(伊尹摄政三年乃归政还国于太甲,商朝的君位继承是兄终弟及,而所谓弟,已同母为限),屡次迁都(盘庚迁于殷,商家自此而号曰殷),殷朝的兴衰(所谓兴衰,以诸侯来不来朝为标准)

  今之陕西在古时为戎狄的根据地,周之先祖在此立国,周朝灭纣,东征,伐淮夷,历武王、周公、成王三世而成。

  周公摄政七年乃归政还国于成王,周公归政之后又与成王起了冲突,奔楚,后不知为何又回来,不知道为什么又死掉了,死后改葬周公,赐鲁郊祭,总之就是活的时候对不起他,死后又祭他祈福,所以吕思勉认为:周公之以功名终,恐又是儒家改制所托罢了。

  7.西周

  据汉书推算,周朝历经867年,其中春秋242年,战国257年,所以西周历经368年,历三十一世三十七王。《史记》

  西周历代都和西面的犬戎相争,兴盛时势力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出潼关,向河洛一带进发(西征);二是出武关,向汉水流域进发(南征)。

  8.春秋

  公元前722-479,春秋的由来,孔子著《春秋》,“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形势演变:平王东迁之后,因其弑父嫌疑不得诸侯拥护,周皇室大衰,所以此时缺少天下共主来化解调和各诸侯间的矛盾。各诸侯国內有弑君篡权,外有相互征伐,北有戎狄的屡屡寇边,南有奉行侵略主义的楚国虎视眈眈,此种情况下,霸权主义兴起,其实质是代替周皇室天下共主的地位,它的主张包括:尊王,攘夷,抑弑篡,和平结盟以抗楚国等。

  可分为三个时期:霸政前时期、霸政时期、霸政衰微之大夫执政时期

  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霸主地位由先进文明之国依次转移之后开化兴起之国)

  春秋是文化最兴盛的一个时期,百家争鸣;有礼貌、讲信义的贵族精神(媲美西方骑士精神)。

  典故:烽火戏诸侯;秦晋之好;齐大非偶;管鲍之交;退避三舍;一鸣惊人;一毛不拨 ;一暴十寒 ;卧薪尝胆;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 老马识途 ;东食西宿

  9.战国

  公元前478-222,从三家分晋开始,春秋末期称霸的越国灭于楚,燕兴盛于直隶北边,但是其仍为七国中最弱小的一国,秦与犬戎磨砺,自顾不暇于东方诸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势才骤盛,先全有陕西之地,又取了巴蜀,“关中的兵,巴蜀的饷”,此后兵分三路灭六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大历史(上下)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