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房子160岁》是一本由胡湘玲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家房子160岁》精选点评:
●修理老房子,蛮有意思的。德国的生活方式更有些返璞归真的味道,相比之下,我们离真正的现代化差的太远了。”盖一座房子,生个儿子,种棵核桃树。”这样的理想太浪漫。
●和自己一起长大的房子
●盖一所房子,养一个孩子,种一棵树
●生活其实很简单,自己动手,特别有成就感。或许是自己刚好在装房子,特别感同身受!家,就是要自己一点一点花心思才有感情!
●好想这样买一栋有历史的房子动手改造,让自己也进入历史啊
●我真喜欢这本书,现在写不出来书评,我想把书买回来以后慢慢写
●不只是改造房子,还能借此了解德国社会,很有意思的书
●每一段经历都很好~
●盖一栋房子 生一个儿子 种一棵核桃树~
●1、旷日持久的修房呀,期待下集。2、我也喜欢一家人住着的老房子。
《我家房子160岁》读后感(一):情人节的视觉动物
恍恍惚惚还以为明天就要过小年了,结果姑娘我发现还有好几天。倒是眨眼睛情人节也要来了。
视觉动物的我最爱看封面,有时候会因为一个封面就傻傻地把书捧回家。
这个封面深得我心,细致评评,居然发现腰封和书特地做了个红绿对接。巧妙地很~~~
封面上的四行话更是让我眼眶湿润:
我不能送你一栋房子,
却能给你家的温暖。
随书为你献上幸福的指南,
带给你一个童话般的未来。
《我家房子160岁》读后感(二):不专业的建筑书。
我们对我们所居住的房子有什么情感?从小时候对家这一概念的阐述,隐身好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的一点就是一旦家人离开房子,便不过是个冷冰冰的建筑物。我们可曾想过一个房子也有她深藏其中的历史,也有不为人知的故事?也是鲜活的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毕竟人类不再迁徙生活为什么不自己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呢?故事主人公实现了我的梦想,因为更多人造着梦。这是一座在北欧的具有其低乡村风情的古老的大房子,原属于以庄园主人,经过几代流传,已渐至荒废。
作者和他的几个小伙伴听到了这个消息,起了兴趣,打算把这个房子买下来,可是谁也没有做过建造房子的和大家打算团结起来一起干。房子分两层,一阁楼与一个地下室。600多平米,一层七八间,包括朱奶牛,羊圈域是原主人是位老奶奶,就只住了一间,还有一间留给她基本不回家的女儿。房间简朴,一张旧沙发铺上钩织沙发垫,屋顶垂下的是具有北欧上世纪风情的顶灯,餐桌上顶着三只圆小灯,温馨舒适,花还留在房间。所有的一切都要重建,从布局,把墙打碎修新墙,砍伐木头来搭建楼梯,鸟巢。拆下来的楼梯,另有他用,还需把陈旧的铁漆死功夫细细磨下来。厨房的墙先打上饼,铺上席子,在粉刷两层墙灰,这样使厨房有更好的通气功能。孩子们也来帮忙,他们的活也不简单,要把新建的浴缸围好,并清理干净……这的确是一本不专业的建筑书房子修好后,个分给欠他们的人。故事的最后,房屋有了一份新的活力与生气,也将开始一段新的故事
《我家房子160岁》读后感(三):如果你遇上这本书……
从接手到现在,身为责编的我把这本书也不知道翻来覆去的看了多少遍了,可今天把她捧在手里,又忍不住又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这本书就是这样,老是能给你新鲜感、给你惊喜。
老实讲,同时期出的几本书里,我对这本书是有偏爱的。这是有原因的。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看它的题目就来了精神。主书名“我家房子160岁”,这话语里真是藏不住的自豪感。不过这种拽法也是很正当,环看国内70年的产权和30年的建筑寿命,这160岁的确是屋中的老寿星。副书名就更了不得了,居然是“住在德国童话屋”。看来这个房屋老寿星虽然年龄大,却还散发着年轻女孩般的浪漫气息。心中对这本书就不由生出丝丝爱意和亲近的意思。
更巧的是,我好死不死学了6年德语,在德语文学的海洋里游弋了个够。专业外的人一知道我是学德语的,仿佛见到德国驻华代表,激动得握着我的手说:“德国车好啊,刹车一点,立马站住。”再或者看着我激动的说:“小赵同志,我最近又买了辆奔驰,好车就是好车。”如此种种。德国车子的确不错,可是鉴于现在某片神奇土地上的神奇交通,德国还是有其他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赞叹的。比如这160岁还在焕发青春的德国桁架屋,比如德国的环保,比如德国人的职业行走与教育。好了,现在我碰上这本,它把这些东西都写在里面了,操上我荒废许久的德国专业知识,好好加工这本书。
我是越加工越欢喜,真恨不得把我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叫来看这本书。这那是光讲一对台湾夫妇在德国买了160岁的房子装修入住的故事啊,这简直就描写了当今德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德国高校讲到排球队,从德国牙医讲到德国银行,从开猫旅馆的德国爸妈讲到为印度小伙放弃学业的德国女博士,从瞌睡神讲到复活节兔子,从环保建材行的热情老板到四处游走的德国木工匠,仿佛是一本华人视角的德国社会百科全书。有关德国概况的书和课本我好歹也读多几本,但总觉得夹生,就这本,读完了以后仿佛身临其境,对德国文化有了更贴身的了解。
允许我再八卦一下,想问问各位,新买的屋子装修完,是不是捏着鼻子往里住,或是空放几个月,才敢小心翼翼往里住。这个童话屋的主人装修时刷墙时就是用生石灰、酸奶、蛋和水就调出了无污染的自然漆,于是人家从装修的那刻起就拎包入住。这很环保、很安全,但就是很费力。回头想想,有时候费力就是省力。德国人看不惯这对台湾夫妇用完工具不清理的毛病,指导他们务必工作完毕清理完工作。这就是中国老话讲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某片神奇的土地上,房子要快快建、快快装、快快拆。快是快了,但是不快乐了。
这就要讲到这本书的内涵问题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远赴欧洲,像书中学建筑的主人公夫妇一样,买一座德国童话屋,然后大刀阔斧进行环保装修。但是里面有很多共通的东西是值得我们这些被按了快进键的家伙们去思量的。比如这对主人公最开始住公寓时,男主人公就开始精心地位女主人打造了一片玫瑰花园。幸福很近,不在乎人在那,只在乎心在那。所以你有了这本书,不一定有机会去有这么一栋房子。但是这书里所蕴含的生活态度就是一本幸福指南,只期望能为你通向幸福的路点亮一盏灯。
我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机会看到我这篇编辑手记。即使有机会看到我这篇文章,也不知道你能不能有机会把这本书握在手中。很负责的说,每一个拿到这本书的人都舍不得放下它。为了对我心爱的读者表达心意,在我能力范围之内,已经将标价定到最低最低。如果你拿到这本书,翻开看,你懂的。
所以,如果有这个机缘,让你遇到这本书,请把它带回家,不要让幸福从身边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