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互联网金融》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31 02:31: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互联网金融》读后感锦集

  《互联网金融》是一本由罗明雄 / 唐颖 / 刘勇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金融》精选点评:

  ●科普读物。

  ●我喜欢互联网金融,刚做网络融资租赁研究,去年做P2P风控研究。我们调研很多机构,参加很多会议,认识很多业内人士,包括本书作者罗明雄先生。我视本书为指南,对某环节困惑时便看本书。当然本书现状分析为主,欠深入。书中提六模式,我觉得至少可补充俩:电子商务、电子货币,这俩贯穿六模式始终。

  ●科普型

  ●没有深度,适合科普。

  ●课本一样的书

  ●入职第一周的任务

  ●互联网经济 科普

  ●比较全面,适合入门。

  ●这本目录不错,适合初学者。

  ●就是把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做了个合集。。。

  《互联网金融》读后感(一):比较全面,适合科普阅读。

  众筹部分没有提到热门的咖啡馆等线下模式,大数据金融与其他部分有重合,既然“数据成为衡量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那么拥有大数据的信息化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等自然会成为大数据金融模式的探索者,类似阿里的芝麻信用,已经开始为600分以上用户提供免押金租车和住宿服务,未来可能超越FICO评分系统。

  《互联网金融》读后感(二):互联网金融的科普书籍

  有人说这本书讲的互联网金融的知识属于东拼西凑,没有深度。本人是不太认可的,作者在序言中说的很清楚,本书就是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科普书,讲的都是基本概念。与谢平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分类不同,作者将其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门户,并分别进行了定义与说明,包括运营模式、风险防范与发展趋势。不足在于,学术味道还是太浓了,实践性与操作性方面有所欠缺。整体来看,瑕不掩玉,相对于互联网上充斥的碎片化的、真真假假的相关知识,作者是下了苦工进行了整理的,网罗了大量知识,是一本普及基本概念的好书。

  《互联网金融》读后感(三):互联网金融

  这是一个流行的词汇,吸引着许多年轻人关注、亲身体验的领域。

  在学术上,尚未对其正名,没有一个完整权威的定义。这本书获得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的认可,姑且承认它在学术界上的地位了吧!

  这本书将这个新兴领域分成六个框架,包括了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每一领域都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结合产物,以其较低的市场准入、较高的市场人气、较便捷的执行方式让年轻人乐于接受,但是随之而来的风险、监管缺失、法律不健全的问题也无不为它蒙灰。这本书系统地介绍金融界引入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创新,也清晰描述了随之产生的风险,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比较像是一本学术的文献,对于学生撰写论文开辟了思路。

  《互联网金融》读后感(四):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的数字化风险管控

  14年买的一批金融类的书,看了另外一本《互联网金融》,这本就一搁差不多5年多过去了,这个漫长的假期,想从行业的角度掂起来一些业务基础,重新看完又有新的感受。当然,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日新月异,特别是很多曾经如日中天的企业和风流人物都被雨大打风吹去,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带来的风险,在社会问题和监管的情况下,业务形态模式,规模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现在再看对照现状确实可以有不少收益。

  从业务分类来看,首先提到是第三方支付,与13年成书的环境来看,移动支付尚未铺开,还是以互联网支付为主,当时如日中天的块钱和拉卡拉目前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忽略不计了,是在移动支付的浪潮上掉了队,而且拉卡拉的刷卡模式确实重资产且易用性不足,甚至多此一举的模式,在微信和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面前溃不成军。反而是银联支付在大规模推广的前提下迅速把比例份额提升了不少,说明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知耻而后勇的价值,银联最起码在移动支付这个环节没有掉队。

  说起来自己在2009-2012差不多3年时间也在支付这个领域里做过不找工作,当时帮助广东移动手机通宝的认证鉴权平台是做过商户运营,移动支付和用户运营工作的,不过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而基于rfid与数字证书的分离卡模式,确实在体验上不佳。但核心仍是在于我们只是作为技术和运营支撑方存在没有亲自下场,所以即使在2012年就提出了订单二维码模式实现扫码支付并在茂名试点,并且启动了卡权益的运营,但依然因移动领导更迭的原因退出业务,今天看来,做早了3-5年。

  第二个业务是p2p,本质上是解决解决信贷风险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覆盖人群狭窄问题,无论是借贷双方无担保的撮合平台,还是平台参与借贷的证券化销售模式,甚至是对借贷双方对金额,时间的拆分匹配模式,都寄希望通过对借贷双方的信用风险识别来实现核心价值。可惜的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p2p对风险的关注度实在是惨不忍睹,在丧失了银行业监管的前提下,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合规风险,所有风险管控手段均不具备,近似裸奔的情况下开展借贷业务,结果必然是崩盘甚至引起系统性的风险。全行业的清退和整顿是一种必然。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事是对创新的容忍和法律滞后引起的业务风险,但实质上我觉得和分业监管的主体不明确有直接关系,即使现在有了银保监会的合并,但这个空隙依然存在。清退了p2p,市场需求依然存在,会以什么形式卷土重来,只是时间问题。

  大数据金融的章节写的本质上是2b借贷业务的形式,以阿里淘宝商户和供应链金融为例,本质上解决的是企业信用评估模式在大数据和数字化时代的革新,这个确实是值得探索的事情,但我觉得未必局限在这个领域,例如在美团,饿了吗之争中,为外卖商户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样是可以考虑的事情。其实在和中国质量协会共同做质码的供应链质量追溯平台的时候,也萌生过平台运营的金融服务模式,毕竟在数字化时代,随着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崛起,数据驱动信用发展是未来信贷的核心评价基础。

  众筹这件事划分到金融领域有点小题大做了,其实只是初创企业的融资模式,当然股权公众募集风险过高而不会被监管轻易放行,大家逐渐把众筹当作了募捐,没有商业模式的支撑,只能是件有意思的尝试而已。

  征信的话题相对比较复杂,央行征信的覆盖范围不足,授权征信机构服务能力和商业模式,以及涵盖范围同样严重受限,在面对市场需求旺盛的前提下,数据服务企业应运而生,而个人数据服务的敏感性在使这个行业游离在灰色地带,缺少必要的监管,技术风险的管控不足,该行业的路依然漫长。

  由于成书时间的原因,这本书没有来得及描述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相关发展和演变。另外,对共享经济和消费金融以及信用支付方面均为涉及,颇为遗憾。不过在2013年可以看到一些行业的问题和相关的风险,还是有一定的学术洞察力的。值得一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互联网金融》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