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是一部由陈晓卿 / 李晓东 / 刘宁宁 / 李太山 / 原媛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精选点评:
●还不错,依然是舌尖风格,可我总感觉片子名字不搭。
●对我这个文盲来说还是可以涨姿势的。就是不适应这个松松垮垮的结构。真的是要耐着性子看完。
●这种纪录片最难的地方在于撰稿。撰稿人还是很厉害的。
●每次看到新疆 真想去玩半年 。。。
●散又如何?散就是美
●一场企图创造平行叙事“新史诗”的恶梦……
●央视价值观:普通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善良,经济区域的和平联结,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带贬义的,就像可以中正地看“中国梦”一样。……丝路这个名字对这部纪录片来说是有点虚的,不如说是看历史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今日之生活?
●总体来说不喜欢的地方多于喜欢的,其实作为一部人文纪录片的话,它的素材还是挺不错的,至少我会对中东和我国的异乡人有更深的理解。但这片子毕竟是在讲丝路,除了有一集以丝绸为中心主题鲜明不失特色,其余时间全是苦大仇深或自鸣得意的"北京人在纽约",形散,神也散
●学到了故事的壳,没学到故事的核,故事多,线索乱,主题不清晰,一点也不动人。文案也不行。
●很赞啊!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影评(一):又见丝路
“我们拍的这些人正在成为历史,现实版‘丝路’未来也是部丝路历史的影像志。”片子剪完后,陈晓卿写了句话,“他们都是在历史中穿行的人。”
“通读历史后,你内心的时空格局将变得浩瀚无垠。再回头看一个特别忙叨叨、特别热闹的人,你也会觉得他特别渺小,特别短暂,特别孤独。这就是历史感。”陈晓卿说。
上面这两段话是南方周末看到的,最后这段话觉得很值。或许影片现在看来没有那么大的冲击与感染力,但是给我们呈现当今丝路现状也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影评(二):新丝路上平常人的真实生活
“我们拍的这些人正在成为历史,现实版‘丝路’未来也是部丝路历史的影像志。”片子剪完后,陈晓卿写了句话,“他们都是在历史中穿行的人。”
“通读历史后,你内心的时空格局将变得浩瀚无垠。再回头看一个特别忙叨叨、特别热闹的人,你也会觉得他特别渺小,特别短暂,特别孤独。这就是历史感。”陈晓卿说。
上面这两段话是南方周末看到的,最后这段话觉得很值。或许影片现在看来没有那么大的关于丝路的冲击与感染力,但是给我们呈现当今丝路现状的生活也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影评(三):开创全新的“丝路” ——从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看叙事
开创全新的“丝路”
——从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看叙事
感动,是我看完大型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之《远方,不熄的梦想》的第一感受。我想,如果说一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能够传达给电视观众这样一种见诸于了解事实、发掘历史智商的感受的话,那么它无疑是成功的。同为《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的陈晓卿和他的团队独挑大梁,又一次为我们挖掘出一种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景象。
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纪录片不乏经典之作,“故纸堆里做文章”,这是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惯常思路。然而《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它把镜头对准了今天生活在丝路沿线的普通人群,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在昭苏草原学习驯马的哈萨克少年努日波利,吉尔吉斯为振兴两国经济而不懈努力的人群以及采用古老方式开采高山和田玉的维吾尔族矿工。这一个个小人物正通过这部有关丝路的影像志成为历史。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的解说词也在叙事的语态上接近生活化,这种表达方式真实地传达出了其实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避免了以往纪录片力求语言的繁冗而导致晦涩难懂的困境。
近几年来,中国的纪录片在叙事上也逐渐呈现多样的色彩,使得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都呈现出不一样的吸引力,《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就比如在讲述为梦想重振马场的耿直汉子乔春江的故事时,很精妙地设置了悬念,他的“西域之星”究竟能如常参加比赛,能否在比赛中取得高名次,都会吸引观众观看的兴致。
2014年6月23号,丝绸之路成功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则消息,又一次燃起了全民对丝路的热情。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丝路上的人、这丝路上的故事,可能会随着历史长河漂流而去,但《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却将这一切清楚地记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梦想的的坚持与永恒的奋斗,这也将激励和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丝路人和中国人。
201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