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28 02:5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100字

  《寂寞的十七岁》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的十七岁》精选点评:

  ●看到写作进步的历程,无论是用技巧还是用感情,已经足够好了。所以台北人和纽约客才会更好。

  ●去年读过的,忘了标记了。

  ●余秋雨称赞白先勇编的《牡丹亭》--玉卿嫂、芝加哥之死、金大奶奶等——在听孙伯阳的讲座上翻完。白先勇,白崇禧之子。

  ●最喜欢闷雷 和月梦 想抓不能抓的痛苦纠结和徒劳无力之感都跃然纸上 先生真的是细腻又温柔的了

  ●和《台北人》相比,很难吸引我。

  ●很不错,第一次读就非常喜欢作者风格。尤其是那些旧社会,在台湾,在国外的各种人物的故事,很鲜活。

  ●集子里《寂寞的十七岁》和《芝加哥之死》对我的触动比较大。。。

  ●老是会先入为主地把小说当成“朝花夕拾”,得治。如果都是白先勇的亲身经历那也太可怕了,还好看了后记他的表述,知道故事的线索和灵感大多来自于听说,而非亲历。印象深刻的是《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金大奶奶》,原来文学杂志可以刊发这样忧伤的小说啊。

  ●有好几篇在台北人和纽约客中已经读过。和两部后期作品比这本只是稚嫩的习作,小白同学从热衷描写虐恋畸恋,渐渐过渡到写无事的悲哀。文章的精进是有过程的,在写的实践中技巧和人生感受才会圆熟深切。《青春》就是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啊~

  ●其实白先勇的书读多了会有一点同质化之感,但妙就妙在他笔下的人想来还真的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点。白先生描写环境总感觉是他真的坐在那样的背景里一点一点给你画出他眼前的画面。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一):Adonis原型

  《台北人》是白先勇最精致的作品,但十几篇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主题,多读几遍便有些审美疲劳。也许是因为这时的作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主题;也有可能尚未尝过那种家国之恨,无法正真进入故事? 相较而言,更喜欢《寂寞的十七岁》。看到一个初学者的野心,每一篇都在摸索尝试,以及成长。但作者的确是个天才,一出手就不凡的。个人最喜欢《黑虹》、《闷雷》,竟能将女性的心理刻画得那么细腻! 《闷雷》是潘金莲、武松、武大郎故事的翻版,和李劼人《死水微澜》的情节也相似,似乎还借鉴了《日出》中戏剧冲突的营造。夏志清教授还指出了作者有“阿宕尼斯情结”,每个维纳斯的本质都是带有獠牙的野猪,会去攻击柔弱的美少年。总之可以归结于男性美女性恶,本书很多小说中都有这种倾向。 很多出色的作家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病态的一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许一处的残缺,正好成就了另一处的伟大。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二):我们从时间中走来拥有寂寞与成长

  我们从时间中走来

  拥有寂寞与成长

  默然回首

  在那个年纪

  我们都拥有最真挚的情感

  在该有的年岁做该做的事情

  但作者却在不该的年岁写出了超脱的作品

  虽然作者在后来看来

  文笔幼稚

  那只是因为作者通过时间的沉淀与积累

  已然拥有更高的文学水准

  但在我们看来

  那些文字已够我们承受

  我们都一样

  回过头去看曾经的自己

  总觉如果是现在会做的更好或怎样

  但在那个时期我们所做的决定与事情

  已是最好的

  放心大胆的成长吧

  在时间中

  这一刻我们是最完美的

  我们都在最好的年纪

  度过了最好的年华

  经历了最好的世事

  获得了最好的历练与成长

  感谢时间

  感谢岁月如梭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三):梦泽荐书|碎片时间,让白先勇的故事陪你

  本书是由白先勇先生的17篇小说组成的,属于「碎片书」,也就是可以利用一切碎片时间阅读的书。

  ……

  我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名叫——玉卿嫂。故事的大概是玉卿嫂喜欢庆生,她省钱承包了庆生的整个生活费,不允许庆生劳作,不允许庆生出门,后来庆生喜欢上了别人,玉卿嫂心灰意冷知道挽回不了了,于是杀死了庆生并且自杀了。

  ……

  玉卿嫂为人规矩,既勤快又节俭;有房有田的满叔向她求婚,她不嫁;小王想占她便宜,她把小王的眼皮都打肿了;但是在爱这方面占有欲太强,最终导致了悲剧。

  ……

  真正的喜欢一个人,应该是让ta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而不是按照你的意愿过一生。

  ……

  (喜欢书中的几句话,摘录如下)

  1、下午明明看着天上堆满了乌云,厚得好像一拧就要出水了一样;可是几声闷雷,昏黄的日头又踉踉跄跄爬了出来,一副憔悴样子,累得只剩下一口气,连光彩都没有了。

  2、她不晓得在什么时候竟也学会了马福生老挂在嘴边那句话:“这年头,凑合凑合些吧!”这一凑合福生嫂就好像一跤跌进了烂泥坑,再也爬不起来了一样。

  3、反正这些日子过得糊里糊涂的,难得记,难得想,算起来长——长得无穷无尽,天天这样,日日这样,好像一世也过不完似的,可是仔细想去,空的,白的,什么东西都没有。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四):少年另识愁滋味

  读《寂寞的十七岁》和《台北人》,滋味颇不相同。后者以苍凉之底,写今昔之比、命运之悲;前者则是以激烈之火,写生命的头破血流。

  二十出头的年纪,对什么的感受都是最强烈的。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也许应是中年不识少年愁。

  少年对愁的感受,不像中年那样悲凉,凉下来就冷了,火再难以点燃。少年的愁,是冲动的、澎湃的、义无反顾的、什么都要讲求一个极致的:爱如此,恨也如此;生如此,死也如此。二十几岁的白先勇,和写《台北人》的白先勇,是同一个白先勇,又是全然不同的白先勇。

  读《玉卿嫂》的时候,总是心惊。玉卿嫂用力地爱庆生,用力到凝视像一场监禁,欢爱像一场搏斗,相守是一场死亡。无法得到情郎主观的爱,那客观的相伴也要发誓得到,哪怕是到了地府才能结为同心也在所不惜。金大班不会如此,朱青不会如此,钱夫人不会如此,只有二十出头的白先勇笔下的女主角才会作此选择。因为那点不被察觉的少年意气,所以得激烈决绝地结束一切。

  少年对愁的感受,也更细腻,更敏感脆弱。生命里每一个微小的变动和异常都挑拨着神经,想得多了,难免悲哀也多了,可偏偏又想不开,因而旧愁又添新愁。寂寞的杨云峰频频遭遇人生的冲突与悲哀,于是对自己写信,对着空号讲电话,远离爱友,去公园游荡。这是这个可怜的少年对自己的救赎,然而这一切又将他引向更深的误解和无能为力,难以超脱。

  《寂寞的十七岁》里所有“激烈”,不求和解,也不奢望接受,在所有悲剧命运的背后,都暗涌着澎湃的生命选择,虽然青涩,但咄咄逼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寂寞的十七岁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