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雅各布之屋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27 03:33: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雅各布之屋读后感锦集

  《雅各布之屋》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各布之屋》精选点评:

  ●伍尔夫在天上,我在地下。她不带我飞。(没有什么比把一本书看完,但仍旧看不懂的我更让人羞耻的了:)

  ●节奏耐人寻味,人设绝对是“大制作”,不过写得隐晦。

  ●又一个本应该更值得好好活着的青年,被时代吞噬了

  ●我还是爱伍尔夫,文字细腻到极致,这本实在太松散了,太碎片了……

  ●翻译成功迫使我买了一本原版

  ●这真是一本很奇妙的书,一开始令我头昏脑涨,摸不着头脑,一旦梳理了每章的情节,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读了就停不下来了。 雅各布是一个长得好看,又满腹知识的年青男子。他性格倔强沉默,但总是为了争论知识而锋芒毕露。他对周围很多事物都保持漠然的态度,内心却又非常细腻,能理解许多不能为人所理解的情感。他因为彰显知识和见地有些虚荣和自以为是,却又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他不应当做一个懦弱的,罔顾现实的人,他应当为了完成自己心安的理想慷慨奔赴,甚至牺牲。其实我觉得雅各布是一个有形象的人物,他并不是一些评论者所说的纸片人。 里面刻画了四个女性:克拉拉,弗洛林达,范妮和桑德拉。她们个性不同,思想不同,她们是那么难以琢磨的女性。 伍尔夫的作品里其实一直都环绕着一种幻灭感,对人生和生活极致的思考,极致的失望和哀愁。

  ●每个人看到的时空交错的画面、由此产生的感受、想象,才组成了真正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充满了困惑、猜测、孤独、一厢情愿的激动和懊悔。而即使在这样看穿一切的悲哀之下,Woolf 仍然在追求深刻和真理。

  ●写得很………美。可是我……看不懂

  ●草泥馬最後看了譯序才懂的。然而仍然要給五星,因為真的很優美

  ●翻译糟糕

  《雅各布之屋》读后感(一):《雅各布之屋》

  1本章焦点在于处于变迁仪式死亡阶段的寡妇贝蒂·弗兰德斯;雅各布在象征意象中登场。

  2本章焦点在于寡妇贝蒂·弗兰德斯变迁仪式死亡阶段的发展与结局;雅各布在焦点的因缘际会下进入剑桥大学。

  3本章主要写雅各布被制度化的开端;剑桥、教堂、三一学院、别墅。

  4本章主要写雅各布与克拉拉初见;克拉拉的邻居、家、周围环境;事件:看星星、摘葡萄。

  5本章主要写雅各布与克拉拉的剧场约会;圣保罗大教堂、周围街道、剧院。

  6本章主要写雅各布与弗洛林达的短暂恋爱;政治阴谋(被制度化)、灾难、日常、恋爱观、希腊伏笔。

  7本章主要写克拉拉离开雅各布。舞会、花。

  8本章主要写弗洛琳达的感情背叛,雅各布与母亲通信。

  9本章主要写大英博物馆。雅各布与芙洛琳达的结局。

  10本章主要写范妮与雅各布的爱。

  11本章主要写法国巴黎的歇脚,遇到一对夫妻。

  12本章主要写希腊、雅典;写雅各布与桑德拉·温特沃斯的爱。

  13本章写雅各布参军了。

  14本章写雅各布参军后的房间。

  《雅各布之屋》读后感(二):委拉斯凯兹与北极光

  谈本书翻译上的两个小问题:

  166

这个秃头的的小个子画家坐在……话说得飞快……“你支持贝拉斯克斯吗?”……“不要听不喜欢贝拉斯克斯的人说话。”

  这里两次出现的贝拉斯克斯原文是Velasquez,注释说贝拉斯克斯是古巴征服者和西班牙首任总督。

  显然,这里应该是委拉斯凯兹,西班牙大画家,比注释里说的这位总督要晚生100多年,跟画家在一起谈论画家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们不会对400年前的什么总督感兴趣,哪怕他征服了古巴也不会。画家委拉斯凯兹要比这个总督名气大得多,实在想不通译者张冠李戴原因之所在。

  221

鲍利用诙谐的口气给《泰晤士报》写信,讲关于旅馆和奥罗拉*博利亚利斯……

  这里这个“奥罗拉*博利亚利斯”是谁啊?估计很少有人听说过吧?怎么也该加个注释吧,毕竟这本书里其他一些很出名的人都加注释了。一查原文,原来是aurora borealis(北极光),译者不认识这个单词无可厚非,查查就知道了嘛。可是原文这两个词并未首字母大写,译者就这么着当成人名给音译了,太懒了吧?当然这比那些干脆删去不翻译的人强多了。

  《雅各布之屋》读后感(三):短评

  故事的结局很隐晦,但好像也没那么难猜。参考了序言里的剧透,终于明白了整个故事的经过,雅各布短暂的一生:小时候,离家到伦敦独自生活,然后去法国和希腊旅行并爱上了有夫之妇桑德拉,一个爱读书的好青年,被克拉拉深爱着,也曾与美人弗洛林达有过鱼水之欢,却在战争中战死。本书想表达什么呢?或者如书中所言,我在这本书中想要寻找什么呢?答案不得而知,或许就像昆汀的电影那样,是不为什么而拍的电影吧,我选择这本书,只为它是本书。高中时期只读过伍尔夫的《墙上的蜗牛》然后囫囵吞枣(尤其是后半段)的看完了这本书,终于对她的意识流有点了解,就像在放映电影一般,展现出不同人物各自的活动和心理,也没有按照严格的时间线来讲述,有趣倒是真的,如果以后能静下心来,不妨可以读读其他著作。

  2016.7.8于图书馆

  《雅各布之屋》读后感(四):读《雅阁布之屋》浅感

  弗吉尼亚·伍尔夫行文所采措辞是生活中捻摘而来的,在伍尔夫指尖流淌而出的那个时刻,它们本身并不经过怎样“千锤百炼式”的打磨,相反地,它们异常快速地成型于纸上,这可能只是伍尔夫本人摘取一些具备某种内在关联的生活细碎感知,并逐渐将这种“本能输出”本身惯性化的结果,而伍尔夫每次都能把那些修饰性词汇用得这样准确且有效,这应该被归为一个作家的感知灵敏度和写作专业技能的具备。因而我们在对伍尔夫的文字进行研究时,每当对其文学有逐字摘句的细细琢磨与品味时,关注点不应置于为什么在这里用某个个别特殊词汇(那是一种较真的、不起作用的方式),而应当以一种感知性的、笼络整体布局的眼光,这样,那些看似特别的、尖锐的修辞性或描述性定语或名词,便被均置于一种由内而外生发的、整体性的光泽之中了。

  伍尔夫是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深入潜意识层面的)洞穿眼神和一瞬即逝的印象派目光,使场景成为某种颇具情感张力或情绪生发的内心投射体的。伍尔夫总是将视觉上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融为一体,也即所谓雅各布的房间犹如处处充斥着雅各布的幽灵,而那个摘葡萄的克拉拉女士,桑德拉由眼前“黄球”(柑橘树)联想而起一切转瞬即逝的东西,这些都说明作者不仅仅对当时当下人物本身进行描绘分析,他们身上的人物弧光还借由伍尔夫对环境的特殊描写显示出来,包括对景象的特殊描绘、色彩呈现等,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伍尔夫的文字表现力是“电影化”的,它具备用画面表现人物内心的特色,且具有时刻变幻的动态性。在一系列持续表现中,有时如同灵光一闪般转瞬即逝(配角人物),有时则在一点点的逐步铺垫中勾勒出一个无法弥散的深刻形象(雅各布),所不变的是,在每一个描写的段落中,它都具备一种透视某个瞬间本质的能力。

  伍尔夫的文学总是让人去想这样一个问题: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究竟是什么?其文字的流动性顺畅又自由,在《雅各布之屋》中,具体体现为其笔墨在景象描绘(伍尔夫式)、内心洞穿、跳脱发言间和谐跳跃,而具体地,给读者一种“自然流淌”的阅读体验。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随心所欲的视点落点有时双线交织,分别呈现后相互交汇;更多时候又是时时刻刻跳跃着的,时而让人觉得“断裂”。而之所以这种跳跃性时刻存在且成立,其在于伍尔夫做到了本人在写作时那种思维的流动性本身以文字为载体的外化,具体体现为她从不刻意阐释什么,从不以“让读者明白”为出发点而解释性细说,她的思维触角延伸到哪里,笔触就落到哪里。更进一步讲,读者层面要读懂伍尔夫行文的“内在逻辑”即是对伍尔夫本人的思维生发和想象的共情能力,以支撑那些看似跳跃性强的前后段落的关联性,更多时候,它是一种联想的能力——代入伍尔夫独特的个人联想。而之所以伍尔夫的描绘如此具有特色性,有时如此尖刻,在于这些联想本身即伴随着伍尔夫的潜意识层面连带着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因为行文本身既是伍尔夫对其自身的坦诚揭示,既包含了自我表达,也囊括了其对世界的看法本身。而具体的,它当然涵括了伍尔夫的学识积淀、文化背景、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乃至生活习惯,以及她绝对不可或缺的对生活的洞穿能力。整篇下来,它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线索,需要读者沿着藤蔓追溯伍尔夫的持续沉浸、断裂式联想,而要跟上伍尔夫的思绪频率,要抓住这根无形藤蔓、进而切入伍尔夫的文字主体命脉,其重点绝不仅在于由外而内的概括分析,而更在于由内而外的思绪扩张,我们最终还是要以一种整体性的目光去追随伍尔夫进行这一场随心所欲又时而令人不安的“意识流动与断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雅各布之屋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