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是一本由E. Bruce Goldstein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5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精选点评:
●书中的实验与案例非常多。只是对于许多概念的描述以及系统理论阐述并不是很透彻,或许是翻译问题,系统理论的学习要再看下《心理学与生活》 第一遍读完
●这本认知心理学已经做到从认知角度告诉读者学习的极致。从每一章开始的提问到每章结束的小结,知识拓展以及关键术语。都遵循大脑工作记忆原理,提问,思考,再提问。当然,认知心理学本身是偏理,但是认真啃下来还是大大有收获的。
●想要不被在学习上收智商税,必看。比看那些畅销的学习书有价值多了。这些都是经过科学验证的,而不是个人经验。个人经验属于孤立证据,不适合作为推广的。只是一个参考而已。就像游泳冠军不一定能教会你游泳一样,要回到生物动力学。
●最好的认知心理学教材,没有之一
●教材级
●满分
●第一次是在三联韬奋看到的,大年初二下单买的,也是挺有名的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挺好看的,我觉得多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真的非常好,能更明白自己明白别人,最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做很多事情会有更好的判断。希望我自己平时有空的话能再多翻翻。
●内容略简
●脑科学➕实验案例➕文献综述,过誉了。
●书还是很良心的,虽然课很糟心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读后感(一):认知是一场关于脑的历程
以前经常听到大人评价孩子“心智还不成熟”。简单的理解,就是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如今,比较系统的读完这本书后,心智就是我们的认知。那认知是什么,它包括了我们的知觉、注意、记忆、知识和思维。这每一个组成都离不开我们的大脑,所以,保护好大脑很重要,以防止出现认知障碍。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如同科学刊物,很严谨。每个结论和观点都是由实验佐证的,所以看这本书如同在看一个个科学实验,对于已远离学生时代的我,更吸引的便是有关记忆的内容。
记忆是有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关于短时记忆,它的容量为4-9个字符,也许我们的座机号码为何在9位数以内,有这个原因。那么我们的手机号码又是怎么被记忆的呢,因为我们运用了组织法,把它给分别进行了一个组织模块化,方便了我们的记忆。
关于记忆,作者建议我们要避免“学习错觉”。阅读的流利并不代表对材料的熟悉;简单化的标记,也并不是就会在记忆里留下印象。所以思考很重要,只有思考赋予精细化,才会有所记忆。记忆并不是天生得来的,需要锻炼;只有经常锻炼,我们才不会抱怨自己记忆越来越差,但是记忆如同一间房子,别让无关的信息充满这个房间,而让美好独居门外。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读后感(二):第七章中作者关于学习的一些建议
精细化
用想象 编故事 情景联结等方式,尽可能把阅读的材料转化为长期记忆
生成和测验
用测验和讲解和pre等方式来输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
组织
建立可以理解的整体框架来记忆(同时也是减轻记忆负担)
休息
(非特殊情况)不要填鸭式学习--间隔效应
学习之后睡觉会提高记忆成绩,学累了就打个小盹也可以(毕竟我都睡觉不忘学习了,可不是很努力么)
匹配学习和测样的情境
由于编码特异性和状态依存的
用想象 编故事 情景联结等方式,尽可能地把阅读的材料转化为长期记忆
(用自己的记忆和想法的基础改变记忆)
匹配学习和测样的情境
由于编码特异性和状态依存的原理,当学习情景和测验情景匹配是效果最好。
举例就是:假设在A教室考数学,B教室考英语,那么在A教室学数学,B教室学英语的效果最好。当然,如果我们没有所谓的测验。也可以在麦当劳学心理学,在肯德基学哲学。然后在回忆的时候联结着学习场景。
避免学习错觉
(无主动思考的)阅读 做标记这些方法都会给我们一个自己似乎已经学的很好的错觉(实际上结束之后压根不记得多少)
因此需要结合 生成和测验来警醒自己。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万千心理)》读后感(三):你误解了什么是「认知升级」
去年傅盛真的是把「认知升级」这个概念给带火了,以至于,后来的成长类的博客主不强调认知升级好像都不好意思了。
而傅盛对于认知升级的概念,其实就是在知道与不知道的四象限里打转。
如果你真的读读《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这本书,你就知道,这完全是两个概念。那些通俗易懂的文章,其实真没让你生活和工作有多大改变。
书中的定义:
包括感知、注意、记忆、语言、解决问题、推理和决策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认知其实是大脑一系列运作的结果。
现在大火的人工智能,其实源起也是对于人在心智的探索。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院组织的会议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当时的定义就是,让计算机模拟出人类的智能行为。
所以,如果讲到认知升级,其实是在「感知、注意、记忆、语言、解决问题、推理和决策」,这7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
书中其实对于7个方面都有详细的介绍,尤其这其实是一本教科书,概念相关的解释都很全面。
这里只单独拿关于解决问题这个部分来聊一下。现在很多人强调的认知升级,主要是在解决问题以及推理和决策这几个方面。
问题的定义:
如果当前状态和目标之间存在障碍,同时还不清楚如何排除这个障碍时,问题就产生了。听起来比较抽象,举个例子,一个公司今年业绩定了10个亿的目标,而当下只有5个亿的业绩,那么剩余的5个亿就是差距,这时如何来弥补这个差距就是个问题。
如果当下状态是在一个公司年底,目标是10个亿,结果只完成了8个亿,那么这时候的问题,就会变成股民的问题,二级市场的公司股价会出现下跌。股民的问题是,目标想要盈利,但是现状是公司状态表现不佳,那么是不是要斩仓,就是一个选择问题。
听起来这个定义特别简单,但在实际过程中,还是挺复杂的。主要是因为目标的界定上。往往目标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尤其是目标是大于4的时候,对人的决策压力是极大的。原因就是人的工作记忆只能处理小于等于4的组块。如果超过4,就必须把目标进行合并。
还是以上面的举例:公司业绩目标10个亿。
这个其实只是结果目标,结果目标其实是最有欺骗性的。也就是说,一年的时间内可以增加5个亿的方法有哪些?
①增加客户数量同时意味着,招聘更多的销售 管理权限范围的扩大,为了提升效率,需要提升销售的管理能力公司的人力培训需要一系列跟上,以及培训效果往往不是马上就能看到的。人多了,往往会自发的创造很多无效的事情出来。变成新的问题。②增加品类,或者提升价格这个又涉及到新品的选择和设计问题提升价格,又会衍生出市场接受度等问题所以,任何一条路径的选择,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如果只是单一的以结果目标为导向,甚至还会出现造假的现象,比如,A股有些公司就通过财务的复杂手法来实现目标。
当然在具体情况下其实还需要具体分析,因为不同的「当前状态」决定了选择路径的不同。
经常看到一些小故事,比如苹果砸了头,就顿悟了某些世间的规律。
顿悟是指,突然间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
先来看看问题中的一个常见障碍,就是固着。我们经常会只关注问题特定方面的倾向性,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有个小实验:
在装有软木板的屋子里,给你装在火柴盒里的火柴、蜡烛、图钉。你的任务是,把燃烧的蜡烛固定到软木板上,你该怎么办?往往第一反应是把,拿着图钉直接固定就好。但是图钉太短,钉不住。即使钉上了,燃烧蜡烛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性。
这时的突破口,就在于火柴盒,可以把火柴盒作为蜡烛的支撑物,只要把火柴盒(内盒),先钉在墙上,然后再放上蜡烛即可。
这个就是那个「啊哈」时刻。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由于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往往会先检索到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答案,然后就停止检索了。如果这个答案无法解决问题,人就会陷入困境,感觉压力很大,苦思冥想,但是一直卡在那里。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构型转换」,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变更成其他的描述方式,里面的材料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是自己没想到的。这样就有了更切实可行的思考路径。
而不是只是告诉你,想不明白就出去到大自然走走。这种瞎碰式的思考,确实有可能有顿悟经验,但是效率并不高。
其实书中这部分有更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如何拆解当前状态和目标之间的中间状态,这个也往往是我们能否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关键思路。
用一个不是很精确的分类模型,世界上的问题分为三类:
①是有明确答案的。学校时代经常教的都是这类问题。
②没有明确的答案。往往哲学还有一些宗教都想尝试解决这样的问题。
③有更好的答案。作为商业组织往往追求解决的是第三类问题。想想诺基亚和苹果的案例。同样是手机,但是对于手机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完全是两个层次的思考。
科学其实一直在尝试解决第三类问题,也就是说科学找到的答案也许并不能保证它不会犯错,但是追求的是提供了一种尽可能消除错误的方式,不断消除我们认识中的错误。
而认知心理学就是来消除我们对于自己如何思考的一些认识错误。
-----
结论:五星推荐这本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