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本由本书编写者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选点评:
●对政治的恨直接转移到马克思主义上
●2018版。没想到有生之年再次相逢。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目前还没有太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但是我觉得这本书虽然有很多我理解不了(有些甚至是从文法上,暴风哭泣)的内容,但我理解得了的部分,我都觉得说得在理啊!好厉害啊!
●我给你打满分,明天我要过。
●读起来有一种反胃的感觉
●背的比高三还刻苦,考的比高三还艰难。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我觉得不应该因为这是(应试)教材就在未经思考就给低星(三四星徘徊,后觉得毕竟不是原著就退了点),这是第一原则。关于人本身与外界联系关系可以说刷新我三观了,后自“剩余价值”开始就没认真看清了,最后部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一些表述分析还是实事求是的。书中提社会制度中薄弱一环有可能后发先进到不错。
●充满未知的一年,等这年结束,就大概知道该怎么走了。
●我之前以为豆瓣关于这本书打一两星的都是无脑黑……
●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一):水军!
这本书是“特色”过的马克思主义,真正马克思的卓绝思想可绝对不会让我只打一星。我们这门课的老师是武大哲学系毕业的,我私下里与之谈论的时候还能觉得他比较睿智和清醒,对全球哲学历史和现今动向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对生活和国情的认识和处理还能比较圆滑。可是一旦讲起这门课来,他那些满嘴“被规定”过的、处处强调“这些一定是正确的”言论,实在是让人觉得他像个小丑或者傻子一样。这当然不是老师他的错,而是这门课的错,试问:哪种东西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哪种东西又能绝对正确?我想,我们决不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傀儡,我们是有独立思维和自由意志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二):水平最高的一本政治书
不得不说此书评分这么低实在是委屈了,私以为近纲,思修,毛概等政治教材和它完全不是一个水平线上了——至少此书在私货之外还有些干货,其他书里则全是低级私货。
人们给他打低分的原因大体有三种,一是对政治课的本能厌恶,二是本书是需要考试的——考试背书真的很烦!三是此书夹带私货(虽然相较同类教材已经很好了),它真的不是一本合格的书。
我想给这本书打分的大部分人没有认真读过这本书,纯粹是把对考试和政治课的厌恶转嫁到它身上。本人当初因学校是闭卷考试的,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对着ppt认真看书,做了很多笔记和提纲,虽说原本是抱着很大意见开始的,但越读越感到有趣,那感觉好像在汪洋屎海中捡到珍珠一般。
必须要说明我并不是在为此书洗白,本人理科生,从小就逃政治课,近纲一学期一节也没去上过;各种班会,运动会,歌会,军训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也能翘就翘。写这篇书评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还没有上这门课的同学将来上课时能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反正也是要考试的,认真读一读不亏!
很多人说想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万万不能读这本书,但是对于很多一直将马克思主义和低级政治宣传挂钩的年轻人来说,激发起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想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种遗憾,而因为本书在大学是必修的,所以这将是一个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良好契机。
作为一个理科生,平日很少有机会读政治哲学类书籍,在此只将它和我读过的政治教材对比。若论及和原著对比存在的缺陷,因为我不曾细读,所以就不献丑了。在此方面我的确才疏学浅,见识鄙薄,仅表达个人些微想法,希望各位朋友口下留情,如有冒犯,还请见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三):马原笔记
这本教材编的并不算好,我们上课时好几位老师已经吐槽过了。但还是稍微理董了一下。以本书所描述的为基础,如果本书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够的地方再说。 马原一般分为三部分: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在哲学中,本书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什么是第一性的?)这样直接地讨论哲学,在我是有点唐突,但二元论确实是西方的传统。课本里引用的恩格斯那句可证。 唯物主义虽然听上去逼格不高(比如与柏拉图的回忆论、康德的绝对意志相比),但是是最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书上说是“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25页),并举了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所说的物质结构为例,联系在于客观实在性,不同是显然的。 接着是高中哲学课里的概念,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这个词本书第一次出现了(虽然高中也讲过),上次和fyy讨论过这个概念,我看来对立统一就是强调矛盾,其实还是二元论的滥觞。但是她指出:矛盾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二元对立的突破。暂不深入讨论。 接着是实践,实践体现了对立统一,既划分了自然与人类社会,又是两者统一的现实基础。这里课本上引申到生态文明建设,和实践的观点强行连接,有点牵强。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与恩格斯所说的“人同自然和解”的问题,是社会问题而非自然问题,是始终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由实践形成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就是唯物论,要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就是1.从实际出发2.实践3.借助一定物质条件。这有点像高中学《游褒禅山记》讲的志、力、物。 世界统一于物质,就是意识、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虽然人类分化于自然界,但并未脱离它,主要仍是物质性生产活动来生存。意识不是首要的,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便名正言顺。 上课时留的思考题,还蛮有意思的: 人类改造自然界是否有无限可能? 我想,既然人类社会统一于自然界,那就不可能有无限这种事。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确实提到: 财产公有制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等而产生的大量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活资料无线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上。 但这里的无线增长只是一种可能性,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们永远不要高估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掌握(如果不想引起“自然界的报复的话”,恩格斯语)。事实上,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仍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资源的稀缺性并没有改变,人们在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时必然存在的区别导致“无限”是想象的。 I have digressed a lot.接着是普遍联系。分为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本质还是马恩对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发挥。马恩“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的论断正是他们社会实践的体现。就像John Donn的名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样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当然,普遍联系是有条件、有中介、有过渡的。 接着是发展的基本环节,还是一系列对立的概念,既反映了马恩偏好二元论(欧陆哲学的影响),也是我们初高中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经常出现的: 原因与结果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 必然性与偶然性 现实性与可能性 下面就正式讲了对立统一!! 想到现在二十四字价值观里的和谐.....其实课本里指出:和谐是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不是矛盾的绝对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高中刚刚讲哲学时,对于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有点傻傻分不清。一个系统的矛盾是主和次,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则是每一对矛盾中的,就像德国瑞典踢球,主要矛盾是德国想赢和瑞典想赢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克罗斯能不能进球。(这个比喻不太好......)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统一。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适度,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扬弃、否定之否定,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螺旋式上升。 下面是唯物辩证法的介绍 客观辩证法:支配,主观辩证法:反映 唯物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解放的、与时俱进的,no rigid doctrine,no lifeless dogma 最根本的还是矛盾论,有两点论、重点论。 辩证思维其实大家都有,稍微列一下: 归纳和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战略思维能力有这几点(应该是十八大后加的) 战略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p.s.我的课堂笔记显示我在辩证法旁边记了:历史地、具体地看待问题,在意识旁边记了:社会历史的产物,其实马恩很喜欢强调这种历史感吧,笑。) (p.p.s.The unity of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objectivity:Capitalizing on the fact,we should work hard to recognize and discover the objectivity of development.Practice is the basic way to mobilize subjective initiative ,which relies on some material conditions.) 哲学部分第二个问题是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消极被动、一次性完成的反映。 而新唯物主义加了两点 1.实践 2.辩证法 认识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时间所要求的主管能动的、创造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我们应该注意到,此处强调了“创造性”,旧唯物主义恰恰缺少这点,他们把认识看做单向的、不能经过加工处理的文献,这恰恰是建国后大多数人在照搬列宁文学反映论时犯的错误。 贴一段赵老师的话: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细致分析,这句话的“实践”、“主体对客体”、“能动”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对于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论的创新所在:人首先是通过实践,即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才生产出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客体即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即主体而独立存在的;主体即人对客体即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的、运动的辩证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无限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的重要中介就是实践。 如何看待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即对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外部联系的认识,就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还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毛泽东《实践论》里有过论述:“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 认识的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即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认识过程的突变和飞跃,产生了概念,它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把握。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理性认识本质就是运用概念来作判断和推理。 第三,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要继续把这种认识用于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第四,从过程上讲,人的认识运动是循环往复的过程。“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就像是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 毛泽东在《矛盾论》里提出经典的辩证运动的总公式,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认识和发展的不断重复以至无穷是同步的,认识既然是对发展的能动反映,而且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客观世界的变换必然无穷,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深化,则认识也必然无穷。发展是曲折的,实践亦然,认识亦然。 所以尽管我们强调认识的能动性,但还是默认其keep abreast with发展(当然时间顺序可能有异,不能完全chronologically fit) 此外,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这也是与实践的特点相符合。所以,马恩不愿意尽情描画共产主义的细节,而只是给了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参观《哥达纲领批判》)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真理的无限接近和客观性意味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既是客观真理,同时又是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 当我们在讨论真理时,实际上是在讨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也是在讨论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其实,生活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代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这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现实的反思。而当把各种人类认识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时,我们就会清晰的发现人类自身思维的局限性。 有人说价值观无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理解并思考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就是说,尽管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观察同一对象会得出不同的相反的结论,但是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只有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认识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就认识来看,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对同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并不排除因主体的多元化而出现的对真理的不同认识。 真理与价值具有本质的区别,各自有着不同的规定性。真理所体现的是主体认识与的客体的实在状态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所体现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或效用关系,它们在根本上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所必须遵从的两大基本尺度,即客体的尺度和主体的尺度。 所谓客体尺度,就是真理尺度,就是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就是必须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主体尺度,就是价值尺度,就是必须按照人自身的需要和要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和创造价值。总而言之,价值和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它们的统一不仅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且是没有止境、不会完结的。就每一具体的相互过渡和相互促进来说,都受到人们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具体限制,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完善的。然而,也正是由于不完善,问题才能够不断地提出,矛盾才不断地产生,限制才不断地被突破,呈现出无限发展的趋势。 价值判断是以科学判断为前提的,坚持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要按照规律办事,又要以人为本。既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p.s.这不就是古文里的主客问答嘛.......) 最后贴一点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如何理解小平同志论断的深刻含义? 这些悲剧给世界人民,尤其是苏东地区人民带来了深刻的灾难与教训: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马列主义,把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改向,结果使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小平同志的话警戒我们,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能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这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式和主管条件决定的,这类国家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可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 同时,革命的主观条件也已经成熟,集中表现在无产阶级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夺取革命胜利。 (p.s.有空可以继续展开论述相对落后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p.p.s.关键在于下述的多样性,diversity,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卡夫丁峡谷,顺便吐槽一句列宁驳苏汉诺夫的话是不能拿来做论据的。此外,封建取代奴隶,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都有先例,这岂非矛盾的特殊性与同一性?)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主要是各国国情不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生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不同,革命传统的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1.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 2.历史文化的差异性(民族特点)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根据历史、时代、实践,由于这些东西都是不断变动的,因此我们也要根据本国国情、历史条件根据科学地(就是开放、佛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充分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并及时调整。 你认为中国道路能够给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以普遍借鉴的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这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从主流意识形态来讲,我们在面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时也有从evade到protrude的过程。 当我们试图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只作为中国道路的受益者,也作为中国道路的观察者和分析者的时候,只停留在历史史实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而是要从这些事件、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透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如何评价这四十年?这就涉及到对中国模式的理论解读。 中国道路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但是如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这些要素的充分发展,却同生产力发展阶段一样,是不可跨越的。在这一解读模式下,中国道路也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体现。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所提供的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我们必须从当代中国的物质生产方式、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来把握“中国道路”的实质,这是马克思历史理论和社会形态理论具体化的题中之意。 尽管改革开放仍然是“进行时”,尽管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远远没有结束,但中国道路的历史实践证明,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共赢合作是可以期待的。新时代的中国给世界的答案,就是要积极推进全球化,在“世界历史”范式下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谈一谈你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差异的看法 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在夺权政权以后,经过一个过度时期,才能进入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如此,马恩还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会有一个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后来,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正式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则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我们今天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1、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因而物质财富达到了极大丰富。 2、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上要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4、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阶级差别以及国家将会消亡。 5、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具备这些特征?马克思为什么要设定一个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联系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所取代,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社会(比如社会所有制、有组织的计划生产、按劳分配等等)虽然根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弊端,但是由于“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尤其是在这一阶段,由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没有充分涌流、旧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仍然是谋生手段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采取的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即“按劳分配”(列宁)的原则,这是仍然带有资产阶级法权性质分配原则。因此,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旧痕迹和新社会的矛盾,存在着按劳分配与资产阶级法权之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这些弊端,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弊端和矛盾,推动者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必然发展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矛盾和弊端才能得到根本的消除,这个阶段就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换句话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物质财富源泉充分涌流,旧社会分工消除,劳动本身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才能完全消除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八个大字,人类才能真正进入一个全面而又自由发展的共同体。 社会主义社会是完成了过度时期任务以后的社会,而过度时期的任务就是用无产阶级专政力量发展生产力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换句话说,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完成了过度时期任务也就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社会形态。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要避免两种空想论错误倾向,一是把共产主义比作空中楼阁的空想论,二是超越发展阶段去实现共产主义的空想论。 附录: 1.你如何看待马克思的人生道路? 啊啊啊《青年马克思》好好看!!好喜欢恩格斯怎么办(划掉) 以下正文: 在特里尔这座小城出生、长大和生活会怎样的感觉呢?可能很普通地在某一个街区长大,十年一日地在某家超市买菜,沿老街卖啤酒加猪排炸薯条,或者在市政厅找一个小职员的工作苟活下去。 所谓“未来”或“有可能性”的生活,在大城市才有自我实现的可能,正如《你的名字。》里三叶的那句:“下辈子要去东京做帅哥”。(貌似max以前经常讲这句,笑) 小镇对马克思来意味着什么呢? 我觉得是在那种自身生活的空间里,很难去被动地获得一些“并不值得关心的”知识的感觉吧,就像库切的youth里说的那样。 这样的小镇长大,可谓出于平凡,而铸就他不凡的则是生活的锤炼。他同样经历过人生的喜怒哀乐、爱恨别离与世事沧桑。也正是如此,他的理论既有兼济天下的历史责任感,又有关心个人利益的现实关照感。 马克思家境优越,他本可以过着舒适的生活,却选择了为生民立命的艰难曲折道路,这一点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一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中学毕业论文早就体现出来。 17岁时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并同燕妮秘密订婚还写了一堆情诗,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 马克思早期哲学上有种火气太大的暴走感觉,正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向德国制度开火”,并首次提出以无产阶级为革命的物质力量。《德法年鉴》出版后,遭到普鲁士政府的查禁,数百本杂志在边境被查封。同时,当局下达了对马克思、卢格的逮捕令。 由此,马克思在其一生中首次成了政治避难者。也正是在巴黎期间,马克思作了九本关于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笔记,即《巴黎笔记》。同时,他还写下了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伦敦艰苦的日子里,马克思每日埋头于大英博物馆,撰写他的巨著《资本论》,常常靠恩格斯的救济。 马克思对抽象的哲学思辨不感兴趣(参观《共产党宣言》里他对德国哲学家的批评),他一生强调实践的作用,正如他的名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种态度影响很大,正如后世Terry Eagleton在The meaning of life中指出的那样,实践是对哲学的最好解释。 2.你觉得马克思是个怎么样的人? 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者,科学家,伟人。不可超越的先知、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导师。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讲》 3.没有马克思,世界将会怎么样? 马克思一生的两大主要发明: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如果没有马克思,世界工人阶级将缺少理论的指导,那么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汹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更别说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和1921年中共成立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形势和成功率将至少推迟五十年。 4.人类能否破解意识之谜? 虽然意识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但意识毕竟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展示。 在古典神话里,仙女Echo向美少年Narcissus求爱遭拒,伤心而死,只留下回声回荡于山谷间,在复仇女神涅墨西斯的惩罚下,Narcissus在池塘里看到了自己水中的倒影,并迷恋至无法自拔,憔悴而亡,化为一株水仙。 Narcissus自溺的背后是意识的hallucination.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自然发展方面,人类已经进化成为高等感应动物,但无生命的反应与低等生物的反应依然存在于自然当中;在社会历史方面,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虽然其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却是主观的。 人类的梦境、幻想出来的各种鬼神对象,都与人的思想活动有关。那么,我们就走不出意识的迷宫了么?The key is dialectic. 在人类思想史上,唯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能做到对上述各种矛盾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动态理解,也即辩证法的理解,按照恩格斯的归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被归纳为三大规律,即教材告诉我们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如果我们不能科学地理解这些规律和辩证法,我们就很容易陷入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过的前马克思主义的水平,即绝对的唯心主义(也即唯意志论)和绝对的唯物主义(也即机械唯物主义或宿命论),任何一种绝对主义,都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精神的形而上学,即孤立、静止、片面和原子化的看问题——无论是在纯粹唯心主义中,还是在纯粹机械的唯物主义之中。 5.世界与自我,自然和人如何统一? 虽然意识、特别是egotism的强大,往往会带来一些痴心妄想,但意识的积极作用也是manifest,如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工程师也比会做最漂亮的蜂巢的蜜蜂强。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结合。也即教材第三节所介绍的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相结合。显然,这是一个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实事求是地予以具体分析的问题。因此,这里的统一,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天然给定,而是需要我们灵活运用的,而且更令人头痛的是,这种运用还是一个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因为无论是对立双方的物还是我,都是不断变化的。 即便是规律本身也是会不断变化的,因此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静止的、封闭的真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决对不会说自己永远是一种封闭的、僵化的绝对真理体系。否则我们就不会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与时俱进了。统一的过程永远在路上。所以,每一个时代都必须具体的历史地面对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