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开往中国的船》是一本由沈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条开往中国的船》精选点评:
●前两封信有意思
●作者对苏慧廉的往事追溯越看越深入,这种精神令人感佩。只是由于本书为文稿集合,所以比《寻找·苏慧廉》要琐碎得多。
●寻找苏慧廉 一书的边角料。相当于重温,还是很好看
●不似寻找苏慧廉有清晰的逻辑线,而是杂文式的集子。写苏慧廉与胡适交往有些意思,写寻找苏慧廉之墓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其他内容略读。
●这书比那些不知所云的所谓学术书要高明许多,盖其中有史料,有考证,有分析,有案断,又流畅可诵。实在值得学习的。
●值得追忆的历史,中国有太多传教士需要被纪念。
●完全可以做《寻苏》的增补本
●不是很严谨但也细致的一本集子!
●《寻找》一书我还没看,反倒是率先拾掇起了“边角料”,没想到整本书读下来能这么入味。很多时候我感觉这些非体制化的学院外人士反而更容易做出真东西,他们的学养和眼光完全不在很多专业学者之下,因此他们的存在令人欣喜。
●关于苏慧廉琐碎材料的补充,大部分内容在《寻找苏慧廉》一书中可见,有少数文章确为补充。
《一条开往中国的船》读后感(一):意犹未尽
去年年底刚读完《寻找苏慧廉》接着读张鸣老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然后看到沈迦的这本《一条开往中国的船》,当时就下单,从亚马逊买了来。当时清空购物车,一共花了1000多,过了几天竟然亚马逊搞活动。好心痛啊。
读起来很熟悉,还是沈迦先生写作寻找苏慧廉时候搜集的资料。很佩服他耙梳史料的功夫,天南海北,四处搜寻,一点一点搜集,不加持自己的论点,一切让原文说话。很多是藏在就档案中的文字翻译,领个角度反映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旧事儿。
这本相当于寻找苏慧廉的边角料吧?苏慧廉一家和胡适的交往,曾经在温州工作的传教士的工作以后的经历,一些当时闻名一时的教案在英国传教士档案中的叙述,还有其他传教士对其他城市的影响。以前还真不知道,苏州杭州的学校医院都是赴华传教士的功绩。一直以来传教士的形象都是扁平的,都是所在国的工具,但是在活生生的历史中,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做了这么多。以前看格林的书,总觉得那些传教士到非洲到拉美怎么都在这么不遗余力的侍奉上帝,怎么到中国又是一副别样嘴脸,原来在不同叙述人的嘴里,版本真的不同,李提摩太 苏慧廉司徒雷登 都是传教士啊。一些医院 学校都是他们的推动才建立才发展。有关这方面的记录还是太少了。
传教士参与近代史的历史进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是与非,当然不是这一两本能说清的。
《一条开往中国的船》读后感(二):15
温州人应该感谢沈迦,中国天主教徒们应该感谢苏慧廉。有了沈迦,南怀瑾这样的人,外面的人才会发现原来温州不仅有正泰,德力西,红蜻蜓,奥康和温州炒房团。单就这本书而言,它更像是《寻找苏慧廉》的后续或者补遗,也许是写《寻找》时并未列入提纲,也许是出于,内容结构问题而没有写进《寻找》。
我不是天主教徒且确定此生不会加入任何宗教组织,还是要承认在清末民初天主教组织对中国的帮助的确不小。就苏慧廉本人而言,不仅温州第一所西医院是他建的,曾经第一本《圣经》的温州方言版是他写的,山西大学是他搞得,庚子赔款退还用来建设清华大学也与他有关。当然这些早在沈先生的上一本书《寻找苏慧廉》中就已经有书写。
除此之外,此书上辑中让我觉得意外的是,胡适与陈寅恪与苏慧廉的渊源。
1925年时英国国会正式通过中国赔偿案,决定将“庚子赔款”余款退回中国。为了合理利用这笔巨资,英方成立了一个咨询委员会,其中十一名委员中,便有时任英国牛津大学汉学教授的“中国通”苏慧廉,其中中方的委员就是胡适、丁文江及王景春。那时候的苏慧廉被胡适称为苏狄尔教授(这是那时候他的汉名)。论年纪,苏慧廉比胡适大了30岁,从年龄上来说,苏慧廉的女儿谢福芸更容易与胡适叫上朋友。文人之间交友,很容易就把对方写在自己的文字里,所以,胡适把苏慧廉父女俩写进了日记里。谢福芸把胡适写进了小说《中国女士》里。
陈寅恪曾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受聘牛津当了8年的“空转”汉学教授。所谓“空转”主要是因为当时陈寅恪先生当时一直因为眼睛健康问题而无法正常出任牛津汉学教授的工作,但是这期间,牛津一直找不到比陈寅恪更适合的人选,只能让这个职位在他的名字下“空转”八年。在陈寅恪之前牛津的汉学教授就是清末时期到中国传教在一战期回到英国的苏慧廉。苏慧廉自1920年后一直在牛津汉学任客座教授,知道1935年5月14日去世。在其死后三年,牛津才找到另一个满意的人选,他当时在档案里的名字叫Ying Chiuh Chen,对应的中文名字就是陈寅恪。
《一条开往中国的船》读后感(三):陌生人的缘分 ——苏慧廉、沈迦与我之间
从书出发
苏慧廉肯定想不到,在他逝世近百年之后,会有一个中年男人,从远东潮湿的东海边千里迢迢来英国,寻找他早已被人遗忘的墓地。
这个人的名字叫沈迦,非亲非故,最大的关联是他们都信仰基督教,而苏慧廉正是把基督教带到沈迦家乡的人,之一。温州基督教徒千千万万,为什么是沈迦?我想起“缘分"这个词。
但苏慧廉肯定想得到,他所做的功绩肯定会给温州,给山西,甚至给中国留下很多难以抹去的印记。当沈迦远赴牛津,拨开苏氏墓地旁边的野草,发现"THEIR WORK ABIDETH"的铭文时,也说:”我们今天不远万里二来,不就是为了告诉他,您的业绩已然Abideth。"
从温州出发
温州素有“中国的耶路撒冷”之称,基督教徒甚众。至今,这些人都与苏慧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温州的非基督徒也是一样。
很奇怪,温州人做生意行为开放,但灵魂上却还是很保守。家庭信仰不同是很多温州年轻人分手的一大原因,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想想这应该也不苏慧廉想看到的吧,哈哈。
温州也有这数量庞大的教堂,从市区,到山区,再到海边都可见他们的身影。前几年因教堂还出过大事,变成国际纷争。
从我出发
读到沈迦的书,最早是在读库上,立即被苏的传奇经历吸引。
后来,我进了日报工作,成了沈老师的“后辈”,沈离开日报已经很久,只能从一些稍年长的领导口中了解沈的一些传奇故事。沈最初为日报编辑,后来从商,在温州开办了红极一时的电脑学校,再到出国,再到从文写书,实为人生榜样。(再八卦一下,沈老师的兄弟,是唯品会的创始人)。
我还曾顺着书里写的路径,拜访过城西堂,想象百年前教案事的喧嚣。
前阵子,豆瓣上有沈老师的活动,本来报了名去现场,后来因为急事没去,成了一大憾事。
但沈留给我的最大震撼,是这本书。
很多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细心专研,你也可以找到你的苏慧廉。
(看书时很多心情,读完写成这样,诶 就当是个记录吧)
《一条开往中国的船》读后感(四):一封信之后的一条船
记者、作家沈迦的《寻找•苏慧廉:传教士和近代中国》一书在2013年获得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后,掀起了一波关注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关系的热潮。沈迦对苏慧廉的追踪并未停止,前作未用上的资料还有不少,一些珍贵的图片文字资料成为了进一步深挖的线索。于是作者决定继续写与苏慧廉有关的传教士们在中国的往事。历时两年,成文十六七篇,合为本书。其中部分文章在《老照片》、《读库》等mook和一些杂志发表过。新作《一条开往中国的船》取自第一篇文章的名字,这篇文章很有索引味道。
作者在一本英国老杂志上发现苏慧廉1882年在乘船首次来华途中写的一封信,以及次年他到达温州后写的一封信,信中写的都是旅途所见所闻。马耳他、苏伊士、科伦坡、香港,苏慧廉一路上不仅写到了一路上经过的不少地方,还写到了在途中认识的不少同道。中途上船的年轻传教士蓝华德、柏乐文、孙乐文,后来为中国带来了一所大学、一座现代化医院和一座现代城市。前两位创办了苏州博习医院,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所开办于内地的西医医院,柏乐文后来也是东吴大学堂的创始人之一;孙乐文在苏州创办了中西书院,也曾担任东吴大学堂首任校长。这些曾在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事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西方传教士,他们的所作所为在内心中的真实目的,在苏慧廉的信中就能体现出来。作者认为,当时年轻的西方传教士们,是带着理想来到中国的。且不论宗教传播的目的,仅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这一点,他们闯荡世界的决心就是当今中国人非常需要学习的。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体现了苏慧廉作为中国近代史见证人的线索作用,通过他的社会交往,也能了解很多近代中国显赫人物的个人传奇。胡适与苏慧廉及其女儿谢福芸多有交往,在中英两国退还庚子赔款事宜中,胡适与苏慧廉一家因公结识。谢福芸作为作家,在小说《中国女士》中写到了胡适,胡适在小说中的角色是一位哲学教授。时年35岁的胡适,其宗教哲学观念和家庭生活,在小说中一览无余。
除了胡适,本书中记述的与苏慧廉有交道重要人物的还有历史学家陈寅恪、清廷重臣翁同龢家族等。关于苏慧廉在山西参与学堂建设的部分,也有另一位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身影。此外,本书中另一个亮点是苏慧廉与温州近代史,他在温州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对城市变迁、文化演变及关键历史事件的见证,都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刊于《凤凰都市》杂志2016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