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本由[俄] 普希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甫盖尼·奥涅金》精选点评:
●微信读书的注释排版简直了……难得值得看的译后记,好翻译真是来之不易。
●智量译本
●更喜欢冯春的译本多一点,这本读着更像小说多一点,注释比冯春得好的感觉。睡觉睡觉,睡醒要看长剧需要体力。晚安~
●永远爱俄罗斯诗人的温柔。 里面的人儿们呀,恰如那高远的白月光,看似温柔炙烈的白光,实质却是如此的冰冷无法触及。我明白,你属于你自己。
● 伟大!伟大的诗歌与伟大的语言! 普希金的这部“诗体小说”展现了语言(俄语)有多少可供挖掘的可能性,他将浪漫与现实结合,描写着人性与自然。抒情主体“我”则表达着一切,支配着所有的形象体系。 故事本身并不曲折,但普希金用出色的艺术掌控力将其讲述了出来。比如说普希金将浓烈的抒情氛围融入决斗场景之中,冰冷的死亡与火热的情感相碰撞,奥涅金复杂的思维在这样的碰撞之中被展现,但不止于此,普希金不仅描写了连斯基死亡的厄运,他还穷尽了诗人连斯基本能拥有的所有可能性,叙述者“我”为之动容,却又绝情地旁观着一切。这是普希金与普通诗人的本质区别。 翻译也相当出色,在不曲解原诗的基础上赋予了语言音乐性,即使汉语与俄语的差别如此之大,可读者还是可以由此窥见普希金那迷人的语言与诗意。
●掉书袋的普希金写的一个忧伤的爱情故事,比他的绝大多数抒情诗都写的好。 末尾的《译后记》也是亮点,感谢译者和给过译者帮助的人,以后一谈起文革,我就会想起译者和他老师的故事。
●优美,连绵。读完诗体小说再读前言和后记就很动人。
●噢,实在太多忧伤和眷恋,就像大雪纷飞的荒原
●“这样的人啊才真算有福: 他能及早离开人生的华筵, 不把满杯的美酒饮干, 不等到把人生的故事通读, 便能突然离开它,毫不动心, 恰似我离开我的奥涅金。”
●觉得主角的形象太单薄了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一):涅瓦河畔
这是第一次,读完一本外文的长诗。在飞往俄罗斯的飞机上,在转往圣彼得堡的高铁上,在温暖的某个看不出来名字的大教堂里。
作为俄罗斯文学的皇冠,带着敬畏而庄重的心情,陆续读完。
感谢译者大神级的翻译表现,在经过百度文科的粗暴科普后(百度文科里的结尾我怎么没看到…),以一个非常舒服的过程,看完了非常符合国人断句习惯的大神级著作。
通篇看到的,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俄罗斯"贵族"青年,在经过麻木后却又始终找不到方向。然后夹杂着作者很多与剧情无关的私货。所以这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作者,当然还有我这个读者的故事,而不是爱情故事(庸俗的爱情啊)。
quot;哪一天我才能自由地航行,
与海洋争论,以风暴裹身,
在大海的坦途上随意奔跑?"
也许我们都是被束缚,被胁迫的人吧,也许每个人都不会永久的自由的时机。就像第一章那一句让我停留好久的"活得仓促,也感受得匆忙。"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二):2020.06.17
2020.06.17
《叶甫盖尼·奥涅金》
多得洪童鞋的推荐,第一次接触诗体小说,感谢智量先生磨出来的好译本。
看得我恼羞成怒[尴尬]……看完之后的我第一反应就是痛骂痛斥叶甫盖尼·奥涅金这个人渣,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虽然没有这厮这般的条件,但是却也暗地里羡慕这个混蛋,谁不曾自欺欺人自以为是道德的模范?可心里懦弱、龌龊的念头却源源不断?每个人也有行善积德的表演,可是谁又保证自己能经受住关键的考验?
人生有两大痛苦一是物质的匮乏,二是精神的空虚。前者只是短期的,表面的。后者却是长期的,深层次的。人的思想、身体都会堕落,一旦堕落久了,就很难再兴起。奥涅金随意久了,荒芜久了,思维钝化了,就该消逝了。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废人,普希金把他说成是时代的"多余人"。生命本不是灰色,只因你偏转了方向。
迟来的深情最为廉价!这本书应该起名叫《钢铁女孩是如何炼成的》更为合适。希望女孩们都是达吉雅娜,虽然那曾经的天真少女更可爱迷人,纯真的感情枯萎了就是枯萎了。但是在这世上生存还需要内心强大,值得付出爱情的选择不是随处可见,不要随意的迷醉于几句甜蜜的情话,“爱情不过是魔鬼的把戏”,要记得普希金的这句话。最美好的时光永远都在明天,祝福每个女孩都能遇上善良的绅士忠诚相伴,自由的心里不停开出最美的花。
再见了,我的奥涅金。
幻梦、痛苦、挣扎。
让我们都就此分手吧。
再见!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三):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俄罗斯旅行之前,仅仅读过普希金的一首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首鸡汤一样的励志诗,不合胃口,所以对普希金也并无太多好感。
多年后读完《奥涅金》,却是对普希金肃然起敬。如果是再去俄罗斯,我想我会在他的墓前久久驻足吧。
书翻译的很好,虽然有语言隔阂,但仍然让我感受到诗意的美好。
奥涅金这个人物让我想起自己,想起过往,想起自己的人生。
曾经,我也和奥涅金一样,沉迷于俗世的灯红酒绿,沉迷花丛,沉迷名与利的追求。
后来,我也和奥涅金一样,对这一切厌倦,想抛开这一切,隐居山林聊度余生。
和奥涅金一样,没什么朋友,曾经、现在和后来都一样。灵魂总是孤独的。
不过我和奥涅金不同,没有决斗,毕竟现在不流行这个。普希金也是在决斗中死去的,这种巧合看似巧合,实则也不是巧合吧。参加决斗的他,也许跟《奥涅金》中那位在决斗中死去的人物有一样的心情。在决斗中倒下的时候,不知道普希金是不是仰望天空,看着冬日的天空一片蔚蓝白净。
曾经,我也和奥涅金一样,很绅士的拒绝了一些人。
后来,我也和奥涅金一样,又有着悔意和怀念,然而人面桃花已不再。
现在的我,会想,如果我是奥涅金,我会选择在那个乡村隐居下去,不问人间世事,每天看看书,打打猎,调戏一下美貌小女仆,便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了。
如果我是奥涅金,可能依旧会拒绝那个爱他的姑娘,或许,是因为时间不对,或许,是因为知道童话般的开始并不意味着童话般的结局。
如果我是奥涅金,我可能依旧会后悔,会怀念。都说人生无悔,但是要是没有点后悔的事,那该多无趣啊。
这就是人生吧。
只是当时已惘然。
《叶甫盖尼·奥涅金》读后感(四):多余人与她
何谓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不满的现状,却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成为一个苦闷忧郁的多余人。 “多余人”是由普希金开创的,奥涅金是其创作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叶甫盖尼·奥涅金出生于贵族家庭,他风度翩翩,学识渊博,他也如其他贵族青年一样整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但他后来对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感到厌烦,因此染上了“忧郁症”。继承了伯父遗产的他来到远离都市的乡下,他将自己“封锁”,“情感早已在他心里冷却了,社交界的骚扰使他厌烦”,连“朋友和友谊都使他厌倦”,什么都医治不了他那“未老先衰的心灵”。在这里,他只与诗人结交,但也不再如以前的热情似火。面对少女的示爱,他冠冕堂皇的拒绝(实际上读第一遍时我真以为他是为达吉亚娜好而拒绝了她)。他会读许多书,拜伦追求自由的诗篇、卢梭探索社会的著作令他痴迷;他尝试进行农事改革,“用轻的地租来代替古来摇役的重负”,受到农民的欢迎,却遭到地主的反对,他们称“他是一个最危险的怪物”,改革最终流产……于亲情,面对伯父的离世他也依旧冷漠;于友情,他与诗人连斯基的相交在我看来并不十分交心,他故意向诗人喜爱的姑娘奥尔加邀舞,惹怒了连斯基,最后在决斗中一枪打死了自己的朋友,因此也陷入了长久的折磨中;于爱情,他拒绝了达吉亚娜,他认为追求女人不过是逢场作戏,但在几年后的舞会上他与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重逢,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她,多次写信向达吉亚娜表达自己的爱意,却被她狠狠拒绝。奥涅金虽是一个觉醒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但由于贵族社会环境和贵族自身性格的缺陷,空有满腔抱负却从未去做,事业上没有成就,感情上没有寄托,友谊上没有依靠,一无所有,一事无成,无所事事,漂泊无依。最终孑然一身离去。 “她是个少女,她坠入了情网。” 乡下的女孩,长于自然的女孩——达吉亚娜虽没有贵族妇女的雍容华贵,也没有妹妹的貌美,但她拥有一颗纯粹的心,她热情似火、敢爱敢恨,她勇敢坚定。更为重要的是,达吉亚娜同样饱读诗书,她从奶妈那儿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俄罗斯传统文化培育了她独特的魅力。这个少女爱上了奥涅金,她便承认,自己爱上了。达吉亚娜如那飞蛾,为了所爱,甘愿赴火。在写给奥涅金的情书里,达吉亚娜的内心感情暴露无疑,在仍未确知奥涅金对她的爱情之时,她就敢于大胆向他表白:“从此把命运向你托付”。她期待着奥涅金的爱,盼望他就是那个使她幸福且值得她终生依靠的人。少女情怀总是诗。达吉亚娜是如此勇敢,如此可爱。 达吉亚娜在爱情受挫后,在被母亲带到了“未婚妻的集市”,成了一名贵妇人后,她虽厌恶这样的生活,情愿马上抛弃这些假面舞会的破衣裳;这些乌烟瘴气、奢华、纷乱,换一架书,换一座荒芜的花园,……”但她仍然勇敢地承担着,自我牺牲着。成为将军夫人的她面对奥涅金的求爱,她说“我爱您(何必对您说谎?),但现在我已经嫁给了别人;我将要一辈子对他忠贞。”她从不屑于伪装自己的内心,即便已成为八面玲珑的贵妇,她也从不伪装,她依旧保持着少女时的纯粹。 达吉亚娜始终热烈地绽放着、燃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