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尼采诗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22 01:30: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尼采诗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尼采诗集》是一本由[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采诗集》精选点评:

  ●[2019年第60本书]还是缺少诗意。

  ●感受到哲理和激情,感受不到韵律。可惜。

  ●生命将死之处必有法则堆积。

  ●我背弃了 童年坚守的信念 我愚弄我的心 任自己遭到抢劫

  ●前面的诗悲观无比,后面的诗进取积极,要么快速地死,要么持续地爱

  ●巨人走过,会有沙流。

  ●讲真,看不懂。写的很大,星辰宇宙,山川湖海,寓意很深,但是我不能完全理解,我还是喜欢顾城的诗!2019.3.17

  ●有深度有哲理,翻译也很有韵味。

  ●熬过冗长的无用的序言,后面的诗集部分还是很喜欢的,尤其是查拉图斯特拉部分,倾注了尼采很多感情在其中。“谁要由此下去,一眨眼就会被深渊吞咽!——可是,查拉图斯特拉,你仍然喜爱深渊吗,像那棵冷杉?”

  ●译序特别糟糕,完全没有从文学或者诗的角度去赏析尼采的文字,但翻译还算不错。没有读过尼采的哲学作品,可能在对诗的感知上会大打折扣。但是单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尼采诗中的意象很丰富,诗的语言也很有激情和想象。不过尼采对女人的厌恶,在诗中也可见一斑。

  《尼采诗集》读后感(一):译者

  一   上世纪中时某一天,在德国东部一条大路上,一个乡村牧师带着他不满五岁的儿子从附近的吕茨恩市回自己的村子去。那绿树环抱的勒肯村就在大路边,已经可以望见村里教堂的长满青苔的尖顶,听见悠扬的复活节钟声了。不久后,牧师病逝。在孩子敏感的心灵里,这钟声从此回响不已,常常载着他的忧思飞往父亲的墓地。   不到一年,弟弟又夭折。亲人接连的死亡,使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开始对人生满怀疑虑。他常常独自一人躲进大自然的殿堂,面对云彩或雷电沉思冥想。

  《尼采诗集》读后感(二):哦,甜蜜的林中和平

  “双眼朦胧,脸颊湿润

  心儿明亮而单纯”

  在西西弗斯下山时的闲暇,当生活停了一瞬,事情开始有了存在的意义。

  “我想在绿树林里死去不!

  不;滚开这不祥的念头!”

  一旦人耽入幻想,才会有无比幸福的感觉,世界完完全全属于自己,幻想的甜蜜与现实间的矛盾便产生了荒谬,离开了幻想人被自己放逐,再难得安宁。

  “于是你醒了,

  你站起来,环顾四周,笑了”

  欲望、感情,不断地将利己变得道貌岸然(利己本身是理所应当的),人总会变成石头的,所有主动的行为将毫无意义甚至可笑。醒来的人浑浑噩噩是痛苦,未醒的人浑浑噩噩是快乐。但再痛苦,我仍不会麻木,不会被任何事物改变,不会与所谓普遍价值观同流合污。

  《尼采诗集》读后感(三):从一首小诗来看翻译问题

  找来了尼采《我的幸福》这首诗的四个翻译版本,大家可以自己比较一下优劣。先看诗名的翻译: 《我的幸运》(周国平) 《我的命运》(余鸿荣) 《我的幸福》(钱春绮) 《我的幸福》(黄明嘉) “幸运”“命运”“幸福”三个词的含义可完全不一样。至于怎么翻译出来的,就要问译者本人了。哪个更准确,则请教德语方面的专家。 再看诗的内容: 1.上海译文出版社,周国平译《尼采诗集》

  自从我厌倦了寻找, 我就学会了找到。 自从我顶了一回风, 我就处处一帆风顺。

  2.哈尔滨出版社,余鸿荣译《快乐的知识》

  在追寻的疲惫中,我逐渐成长,指引自己一条探索之路。让风将我吹回所来之处,但求相随,御空而行。

  3.漓江出版社,钱春绮译《尼采诗选》

  自从我倦于探求以来, 我就学会了发现。 自从一个风向跟我作对, 我就乘一切风扬帆。

  4.漓江出版社,黄明嘉译《快乐的知识》

  自从厌倦于追寻, 我已学会一觅即中; 自从一股逆风袭来, 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是不是惊呆了,一首小诗竟然有四个版本。不懂外语就只能靠这种笨笨的方法来比较翻译的优劣了。

  《尼采诗集》读后感(四):哲学大师原来是诗人

  尼采是德国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提到他的名字,我们的脑海里也许会涌现出他那本定义、诠释了希腊精神,或者说希腊酒神精神的经典著作《悲剧的诞生》。喜欢古典音乐者如我等,自然也知道他与乐剧巨匠瓦格纳曾是挚交,后来反目成仇,却催生了那本在音乐史、哲学史都占有相当地位的著作《瓦格纳事件》。不过,尼采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可能知之者就甚少了。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由知名作家、尼采研究专家周国平翻译的《尼采诗集》,为我们了解和欣赏尼采的诗歌作品,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拿到这本书,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哲学家写诗,会呈现怎样的面貌?是否会像哲学那样玄奥枯燥?然而,一首首地读下来,很快发现这一顾虑是不必要的,哲学家尼采之诗意盎然,一点不亚于那些纯粹的诗人,而且我们不时地会被他诗歌中的意像、情怀以及语言的魅力所打动。“黄昏的宁静像天空/悬挂在峰谷的上方。/夕阳含着慈爱的微笑/投下最后的光芒”,读到这里,你的脑海中是否会闪烁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温情与感慨?!“何处是我的家乡?/我从来不拘于/空间和匆匆光阴,/如鹰隼自由飞翔!”它呈现的境界又是多么地自由辽阔!“我常常这样坐着,在无边的荒野,/难看地蜷曲,像供作牺牲的蛮人,/思念着你,忧郁女神……”一个情思绵邈而又孤独深沉的探索者的形象是否如电影镜头般地缓缓推向我们?“高贵的眼睛/垂着重重帘幕,/难得开启,/秋波为它敬重的人流盼”,一缕寻觅知音、“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情愫也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哲人写诗,自然会呈现出与普通诗人不一样的气质与精神,正如周国平先生指出的那样:“他的哲学已经不是那种抽象思维的哲学,而是一种诗化的哲学,他的诗又是一种富有哲理的诗,所以两者本身有着内在的一致。”具体到尼采的诗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格言诗,短小精炼,耐人寻味,闪耀出的思想的火花每每能让人眼睛一亮;或者诗歌中包含哲理的光芒,给人以启迪。“人生是一面镜子,/我们梦寐以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中辨认出自己!”这与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何其相似又何其智慧。“我们从未摆脱大地,/终究回到它的怀抱”,言简意赅地阐释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联系。“五足宽的大地,曙光/在我下面的是——世界、人和死亡!”告诫人们既要拥抱生活,又要直面死亡。“书的猎获品是昨天,/这里面却活着一个永恒的今天”,提醒人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人不是神的/合格的肖像……/我也按照我的天性/设想上帝的形象”,这又跟尼采的世纪之叹“上帝死了”中体现出的寻求个性解放、价值重估的思想一脉相承。类似这样精彩的诗歌体格言警句,如“自从我厌倦了寻找,/我就学会了找到”;“如果你不想使眼睛和头脑疲劳,/那就要在阴影中向太阳奔跑”;“不要把自己吹得太大,/小针一刺就会使你爆炸”;“真理属于我们的双足!/舞蹈着走向真理”,等等,在这本诗集中还有不少,让人不得不佩服尼采的睿智与深邃。

  诗之为诗,终究是由其本质特性所决定的。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情感与思想表达的无限可能。语言、情感与哲理的完美交融,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从这一点来衡量,尼采做到了。他这样思考与讴歌人与世界、自然的关系——“那不可分割的世界/赋予我们存在。/那永恒的阳刚之气/把我们联成一体。”他如此叩问人与自然、人与天界的的关联——“存在的最高星辰,/永恒雕塑的图像!/你正迎我走来吗?/世上无人见过的/你的无言的美——/怎么?它不回避我的眼睛?/必然的标记!/永恒雕塑的图像!”读到这里,我的内心涌起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动,就像多年前读到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论述“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心灵为之震撼,思潮起伏那样。尼采的诗、康德的名言与两千多年前华夏先贤的表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议”,都是人类在与天地对话中所达到的最透彻最诗化的领悟与至上境界!

  尼采精通古典音乐,与瓦格纳有过恩怨纠葛,也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印迹。他写给瓦格纳的那首诗——“这是德国的吗?/这紧张的尖叫出自德国人的心脏?/这自我摧残发生在德国人的躯体上?/是德国人吗?这牧师摊开的手掌?/这香烟缭绕的官能激荡”,写波斯先知查拉图斯特拉的“朋友查拉图斯特拉来了,这客人中的客人!/现在世界笑了,可怕的帷幕已扯去,/光明与黑暗举行了婚礼”;“这里,漆黑的夜空下,/查拉图斯特拉点燃了他的火炬——/为迷途舟子树一航标,/为饱学之士树一问号”,我们不妨将它们与瓦格纳的歌剧《唐豪塞》、《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与“指环”四联剧,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音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结合起来欣赏,诗乐映照,一定会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哲学家尼采的诗歌之美,诗人尼采的哲理之光,是这本诗集赐予我们的独特礼物。

  (此系本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或许可,不得转载,否则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尼采诗集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