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20 04:2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后感1000字

  《一生能读几多书》是一本由范福潮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能读几多书》精选点评:

  ●隐藏在书目下的回忆录

  ●好书。

  ●特别喜欢。 以读书和上学为主线,牵扯出文革前后的文人家庭生活方方面面,虽清贫却满满温情。 父子俩在文学上花的功夫远非现代人可比,但是对待文字的态度,审美型而非功利型的倒很宽慰。诚觉有读书这一爱好,或者其他爱好,便可忍受世间千万种不快了,虽单瓢苦雨不改其乐也。 诚然,有一爱好立身,哪管它世事如何艰难,自能自得其乐,活得快乐虽简单平凡又如何。

  ●唉,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父子情、文化教育的传承、爱书人与实用读书方法的介绍,谈不上文采,内容侧重实用和兴趣培养。

  ●范父亲真的好厉害,一生能得一个如此父亲真是无比幸运,也好在他自己也喜欢读书,相称的夫子。真真文化人写出来的文字是不一样的,惭愧!佩服!

  ●合并了《父子大学》和《书海泛舟记》,文章较短,有的可以当范文来读。

  ●家学渊博,勤奋好读

  ●今年最好的一本。

  ●很难想象建国后还能有这样的传统文化传承。喜欢看那些关于读书的人和事,不喜欢看关于读书的方法,虽然我知道这些可能比其他的内容更有价值。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后感(一):平凡人的读书圈子

  读完颇有感触,对于爱读书、爱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人,在书中可以找到相当多的共鸣。 作者的父亲对他谆谆教诲、要求严格。这是用传统读书人的方式培养的最后一批读书人,可以管窥传统文人或文人圈子。所以我在读的时候会不时的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是否对,有没有贪多囫囵吞枣,读书是否规划,会不会择书,写东西是否考究过。也深感在老一辈人里面,做文是一种美的研究,而现在不过传达意思的工具。 总以为文革时期等于完全的黑暗,没想到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人生活也是很有意思,人们仍保留那份淳朴、对生活的热爱。也许并不是时代的问题,关于这个,书中有句话很喜欢:原来,斯文并未丧于秦火,反倒是丧于日后的弦歌。“反智”与“革命”,或许只是那个动乱年代的表象,似乎是因为“去古未远”,所以礼虽全失,却尚能求诸野,物质匮乏,却旋即成就一个精神至上的时代。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读任何书,在不愁吃饱的基础上有时间有机会读书,几乎没有禁锢,然而有时候自己放弃了读书,在更多的诱惑下,在节奏更快的生活里,读书渐渐被遗忘,浮躁的社会和浮躁的心使我们再也回不去古人的那种境界了。 我常常也想有一份安静省力的工作,顾着自己一人的吃喝,在保守的心境下读古人的书,无关于个人成就,平庸于自己的世界,这些想法,是不是已经不能实现了。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后感(二):让读书滋润生命的航船

  “书海泛舟记”最初是《南方周末》一个专栏。 2004年至2005年间, 作者范福潮在照顾母亲期间,回忆少年时期跟随父亲读书的经历,用清新的文笔讲述家学传承、父子情深,甫一见报,引起读者热烈反响。2007年,重庆出版社辑成《书海泛舟记》一书。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再版《书海泛舟记》,同时推出新书《父子大学》,亦大受欢迎。2018年,东方出版社将此前两本书和《上海中学生报》“书林童趣”专栏文章重新编排, 出版了集大成的《一生能读几多书》。

  一部私人阅读史,映见时代素心人。读这本书,我时时产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感动于文化赓续的顽强生命力,感动于共圆读书梦的父子深情,感动于俗世中营造出的一方净土。

  书一开头,就能把人震住。 作者问父亲:“万卷书有多少?”范老先生指着书柜说:“没多少。一部《全唐诗》500卷,一套二十五史3782卷,《资治通鉴》294卷,一部小小的《古文观止》还12卷呢。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万卷书其实并不多。一个人从七岁起每天读三卷书,到不了二十岁就能破万卷。至于能不能‘下笔如有神’,那就看其有无天赋了。”再对照书中所附《世界书局高中国文课本》目录(1933年—1934年出版),感觉我们的阅读范围实在太窄,更别提范老先生教孩子的日课、史记读法等,看得让人惊心动魄。这种严格的读书方法,离我们实在太远啦, 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读完此书大有惭愧乃至惶恐之感。

  对于读书的方法,先人多有论述,如朱熹的《总论为学之方》和《读书法》,1925年《京报副刊》开展了“青年必读书”讨论 ,1935年一心书店出版《怎样读书》一书,收入胡适、蔡元培、林语堂、朱光潜等名家介绍读书方法的文章。《一生能读几多书》最让人心折的,除了范老先生渊博的国学知识,更有他坚定执著带着儿子读书的态度,和循循善诱讲究方法的师道。9岁时,作者在父亲下指导下开始读《初学记》,这可不是闷在屋里死读书,而是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当书中提到渭滨时,父子俩到了磻溪河姜太公钓鱼处,并游览附近的山川古迹,讲史怀古,引导孩子读“无字书”。在“文革”学校停课期间,教师出身的父亲自己制定了教材和学习计划,在家里墙上贴了“尊师重道,教学相长”的条幅,制定了十条“”学规,开启了特殊年代“父子大学”的独特历程。对范老先生而言,作者是他50多岁时的老生子,父亲把读书的种子和希望,寄托到了小儿子的身上。经史子集、书目知识、谩话历史、史记读法、史书作法、文选文体,老先生把毕生所学和教学经验,在有生之年都用到了小儿子身上,实在是呕心沥血的悲壮之举。“一间陋室,几箱旧书,父子相守,言传心教。”这是一次知识的传承,也是一次亲情的对话,父严子顺,薪火相传,父子大学超越时空,“读书继世、忠厚传家”的文化基因融入家族的血脉。和《怎样读书》的内容相比,《一生能读几多书》记载的范老先生教授国文的方法,更系统更完善,融合了私塾和学校教育的优点,传统教育和现代理念相结合,能带给读者深刻启迪。

  除了对父亲的描述,书中还提到与家里有交往的几位前辈,也都是对古典文化有着深厚学养、恪守传统道德的读书人,从中可一窥那个时代的风貌。经历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书荒”的读者,对书籍的渴望曾是如此强烈,由读书演绎出的故事,总是那么刻骨铭心。读到书中“换书”的情节,想起张炜在《我的原野盛宴》中“传书”的描写,“德不孤,必有邻”,好书如火种,在爱书人的手中接力传递。从陕西到天津再到河北,从知青下乡到返城再到参加工作,生活的颠沛流离没有磨灭作者读书的欲望,从小种下的种子,已生根发芽,陶冶成处变不惊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说,范老先生教的是读书,更教的是做人之道。

  当今社会出版业发达,古今中外的书不再难找,网站头天下单,第二天就能送到手中。书得来容易,但普通百姓静下来读书的心境却越来越难寻。世事喧嚣、社会浮躁,范老先生读书可以“安身立命”的教导言犹在耳,但人们的读书的心已散了。心已散,惟见天阶凉如水,哪闻琅琅读书声?

  让我们打开这本书,静静品味书香浸润的父子深情。

《一生能读几多书》,范福潮著,东方出版社,2018年1月1 版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后感(三):《一生能读几多书》:回归阅读本源

  12月11日下午,去莘庄中学听步根海老师上课。

  相对于沪上名校,莘庄中学只能算是一所普通学校。

  1980年代初,中学老师就已经不是众人瞩目的职业了,但步根海放弃广播电台抛给他的橄榄枝,去复旦附中做起了语文老师。他的大学同学说,毕业时步根海放出豪言,若干年后你们同学中将会诞生一个名师。果然。名师公开课,是不是应该选择名校?但是,步根海老师在莘庄中学带领孩子们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已经坚持了数年,《草房子》、《青铜葵花》、《童年河》之后,公开课上展示的,是他怎么指导预备班的孩子阅读高尔基的《童年》。

  我听到的这堂课之前,孩子们已经在步老师的引导下通读完《童年》。这堂课上,他们用给小说每一章节起标题的方式来反馈老师,自己有没有读懂整本书。呈现在大屏幕上的他们得到每一章节标题的思维导图,让我心悦诚服:他们对高尔基《童年》的理解,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

  步根海老师尝试的带领孩子们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基于他畅想的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我赞赏他的这种尝试——语文课终于下决心带领学生回归阅读本源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去听这堂课的前一天,我刚刚读完范福潮先生的《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书海茫茫,能在茫茫书海中遇见名气不甚响亮的范福潮先生所写、在我看来可类比美国家喻户晓的专栏作家菲迪曼先生《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并非我慧眼独具,而是,我与作者有着一段书缘。

  那是10多年前的往事了,彼时,我是《上海中学生报》“阳光阅读”版面的责任编辑。正当我焦虑地到处寻找能为我的读者写作一组关于阅读的文章时,读到了《南方周末》上的专栏“书海泛舟记”。那真是一个关于阅读的极好的专栏,我觉得,作者如果能将文章中推荐的书籍降低一些难度,同样的写法是能够打动中学生的,于是,就开始寻找范福潮先生,过程的波折和趣味,另文再叙,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范福潮先生为报纸撰写的一组“书林童趣”,不仅仅成了当年我们报纸的最佳栏目,也让我获益匪浅。

  《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汇集了“书海泛舟记”、“书林童趣”以及“父子大学”等范先生所写与阅读相关的所有文章。拿到范福潮先生题赠给我的厚达400多页的新书,我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完成阅读,原因嘛,“书海泛舟记”和“书林童趣”都是读得很熟的文章了,只有“父子大学”对我来说是新的。

  然而,就连我自己组到的稿件并在报纸出版流程中至少读过三遍的专栏“书林童趣”中的所有文章,时隔十年再次阅读,竟有了不一样的阅读收获!可见,《一生能读几多书》字字珠玑。不过,还是第一次读到的“父子大学”部分,带给我的触动最大,其中,尤以从第254页《父子大学》到第309页的《<文选>与文体》总共11篇文章,我读后辗转得夜不能寐,扼腕叹息自己遇到这组文章太迟了,不然,只要从“父子大学”这一组文章里偷学到十分之一的读书方法,我的阅读状态就会比现在更良性。

  从农村回到城里的父母身边,范福潮早出晚归地去仓库上班每天挣个一块二。获知只有回到农村努力表现才有可能被推荐上大学,作者的心动了。范福潮先生的父亲料定,那时的大学已经没有学问,见小儿子这么喜欢读书,饱学诗书的父亲决定自己给儿子上课。范福潮的父亲亲笔写了一张入取通知书递给儿子后,父子大学开学了。从那一天起直到1978年6月6日父亲因病辞世,范福潮先生始终是父子大学的好学生。期间,年轻的范福潮被电影吸引过,被文艺汇演吸引过;身体有恙过,心情波动过,但是,他的坚持成就了今天的范福潮,一个虽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却在文史领域每有独到见识的学者型作家——可是,我写本文,并不想褒奖范先生在嘈杂的读书无用年代里能在父亲的引领下坚守在知识的海洋里默默畅游,而是想分享范先生的父亲指导阅读的思路。

  父子大学开学后,范先生的父亲为儿子开立的书目是:历史课本用《史记》,参考书是崔适的《史记探源》和翦伯赞的《中外历史年表》;中文课本用《诗经》,参考书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和王力的《古代汉语》。《史记》怎么读?“父亲给我讲‘文史书目举要’,他说这是父子大学的必读书:古代文史不分。《左传》、《国语》、《战国策》,既是史书又是文学……只有自司马迁作《史记》、班固作《汉书》后,始有文、史之分”,怎么读《史记》?范先生父亲的主张,不言而喻。那《诗经》又该怎么读呢?“‘四书’你读过了,这里不讲。《左传》、《诗经》前面说过了,‘五经’里还有《礼记》,你要好好读,《檀弓》尤其要多读……”选自《<史记>作法》和《书目》两篇文章里的片言只语,我们庶几可以揣测到范先生父亲、一个优秀的读书人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阅读所做的界定,亦即要通读、读通同属一支脉络的代表作品。

  学海无涯生有涯,范福潮先生的父亲辞世后的这半个世纪里,信息呈几何级数地增长着充塞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国门打开以后从世界各地涌入的优秀读物多到每每令阅读者望洋兴叹,在这样的情形下,想要按照范先生父亲的阅读法通读、读通一支脉络的文本,已难乎其难,那么,步根海老师尝试利用语文课引领初中学生享受整本书阅读的快乐,是回归到了阅读本源,也是在向范福潮先生的父亲、真正的读书人致敬。

  我致敬这对纯粹的读书人父子的方式是,试图按照范老先生教给范福潮先生的方式,将《漫话历史》、《六体二家》、《日课》、《通史难作》等等篇什里涉猎的书籍给自己列一份课程表,列完以后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大难题。尽管如此,我还是想面对难题,并将《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推荐给年轻的朋友们。假如说,菲迪曼先生《一生的读书计划》是一本偏重西方典籍的一生读书计划的话,那么,范福潮先生通过《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还原的,是他父亲精心规划的中国古典文化的读书计划,能够按图索骥地阅读,才是真正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a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后感(四):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读范福潮《一生能读几多书》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一个人看似漫长的一生,能看多少书?简单举例算一下。按3天看一本书,考虑有时的忙碌、偷懒以及慢工出细活的因素,一年就按100本算吧——这个数字显然不算少(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以色列人一年的人均读书量为60本,排在世界第一位;2019年数据,中国人人均阅读量达到7.99本,其中纸质书4.67本、电子书3.32本)——再按每本3厘米的厚度,那这一年看过的100本书摞起来刚好3米高,差不多有一层楼的高度了;再按一生阅读70年——够长久了吧——那么,踩着“人类进步的阶梯”,您登上了70层楼,210米的高空。作为参照,竣工于1931年的纽约帝国大厦楼高381米,103层,您爬了一多半。如果把这100本书平摊在地上,按每本15*20厘米的面积计算,总占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差不多一张中等大小床铺。如果有哪家极其注重推动阅读的房地产商愿意推出商品房兑换券的话,按1:1的面积比例兑换,看够30年,恭喜您,可以兑换一套两居室或者小三房。不过鉴于读书的“痛苦指数”太低——更多时候还被视为享受甚至奢侈行为——您这兑换券,估计只能用在四五线的城市或者城镇了。但显然,读书,或者说看书是不能用简单的数字进行量化的,它并不是翻书、码书这么简单,还有超出数字及书面之外的含义。

  开始读范福潮先生这本《一生能读几多书》是4月23日,恰好是“世界读书日”。近些年经常听人说“生活要有点仪式感”,那好吧,就在仪式感中,开始探索范福潮先生——一位爱读书,并因书成名的人——的读书生涯吧。

  书的主体是作者跟随他父亲读书的经历(主要集中在1964年—1976年间),也稍及他指导自己儿子读书的事。这种安排,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传承。书的文字很朴实,形容词、引用诗词之类的很少,但读来令人动情,很深刻地表达了一种舔犊情深,甚至是相濡与沫的真情。或许,这就是所谓“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的境界吧。作者的父亲是位饱览群书、睿智博学并且深谙读书之道,能私授作者的人——算是老派学人吧——这或许是“可遇不可求”的先天条件。但是,又有哪位父亲、母亲不是尽其所能为子女的读书、学习呕心沥血、竭尽所能呢?其情、其心共通,并无二致。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从书中一百多篇短文(只有个别几篇较长),可以“提炼”出这么几条“精髓”:

  (一)“读书不过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书的内容总体上按时间顺序编排,记叙生活琐事与学术记述(主要是作者父亲讲述的读书、治学方法)相交替,这很好体现了“读书不过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真谛”。正如韩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一书中所说的:“不是每件事都能给人生带来什么,人生的时光,总需要去度过。我选择这样度过。”对于日常读书,我们不要过于抬高,不要抱有功利思想。非限制性、非专业阅读,它其实就是我们度过、打发人生时光的一种方式。

  (二)读书即研书——关于读书的方法

  ——父亲说:“读书,要拿得起,放得下。拿起书,心在书里;放下书,心就要从书里跳出来。尤其是借别人的书,看完立刻归还,不可恋栈。书来书去是一种缘分,今日相遇,引为知己,依依不舍,若有缘分,即使分手,日后也会重逢;若无缘分,强留也留不住。你明天就去把书还了吧。”(第130页)

  ——生有涯,知无涯,书是读不完的。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规划一个适当的阅读范围,选少量经典,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一卷一册,读熟解透。朱子曰,学者所患,在于轻浮,像你现在这种心态,纵读万卷书,也是过眼烟云,到老只是书虫而已。(第253页)

  以上两点,是作者父亲教授给他的读书方法,算是纲领吧。更为具体的读书方法,比如做表格、抄卡片、互相参照等,书中更是多处讲述。老辈学人,他们读书,真的是在“研书”啊。

  此外,书中用了十几页的“巨大”篇幅,罗列了民国期间“世界书局高中国文课本”(六册)目录(第160页)。匆匆过目,只能用“震撼”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相比之下,现在的语文、历史等等文史类教材,落差太大。彼时的高中文科教育,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精英教育”。

  (三)记录生活——个人记录的历史,鲜活、生动、真实的历史

  ——晚上我刚睡下,父亲坐在床边摸着我的头说:“明天别去学校了,好吗?社会上搞政治运动,学校不正常,若是像你们现在这样上学,不光什么知识都学不到,反倒染上一身坏毛病,无礼,暴戾,虚假,狂妄,等你长大了,运动也过去了,社会各方面都恢复正常了,学生们还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到那时,你会后悔小时候在学校白白浪费那么多时间,啥也没学到。儿子,你还小,社会上的事,我给你说了,你也不懂,要是不说,我就没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将来死了,我都闭不上眼。明天我去学校给你请假,以后还是在家跟我念书吧。”(第95页)

  ——我教你读史,不是为了让你熟记史事,史事不用强记,都在书上呢,忘了又能怎样?我是要教你作史的方法,让你成为一个历史撰述者,而不是编纂者,不愿看你成为一个吃古人饭的人。你六四年上小学,到现在已经十二年了,这十二年里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你在家里、院里、街道、学校、工厂、农村所见的人所经的事可谓不少,对“文革”乱相和人情百态可谓身临其境,铭刻在心,你能把这十二年的见闻如实写下来吗?写下来,就是历史。历史不都在二十五史里,也不都在古人文集里,它就在你眼前,就在你家里,就在你身上,昨天的故事,在今天就成了历史;今天的所为,就是明天的历史。(第267页,《漫话历史》)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最后,套用书名的句式,来几句打油诗:

  一生能读几多书,算来只是小小数;

  一生能读几多书,人生时光不虚度;

  一生能读几多书,坚持总会有好处;

  一生能读几多书,恰似春雨润万物;

  一生能读几多书,胜似不时进进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读书时不够;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完一部是一部;

  管它能读几多书,人生时光不虚度。

  (2020.4.28)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