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人类学家》是一本由庄祖宜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精选点评:
●食物的美味也是有逻辑的
●@钟书阁 真没看出来这本书好在哪里,作为微信公号或者blog分享见闻还不错,编成一本书就变成了一个全职妈妈的厨房流水账了
●只见厨房不见人类学。殊途标榜,何妨直言人类学渣。
●看的Kindle版,所以图片全黑白了,体验没达到最好。
●我们抛开作者作为台湾人的见识短浅矫情和穷酸,就写食物这部分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和“人类学”或是“人类学家”完全无关……噱头取的有些大了= =)讲食物与下厨的杂文合集,对于一个厨娘来说倒是看得好玩啦。
●从一个初学者到大厨的历练比读个文科博士成为学者还要难
●“最后要感谢爸爸妈妈,你们鼓励我追寻理想,从不为我的人生设限。还有最亲爱的Jim,因为有你在身旁,什么都不怕。”
●作者转投厨师行列的记录,还挺有趣的。
●为啥标记为科普?讲真,如果用一个纪录片来呈现,感觉能和好多netflix烹饪相关的纪录片联系上。很佩服美女作家的勇气,一个未毕业的人类学博士,转身就成了厨师学校的学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踏进厨房的“隐秘世界”,作者的简单风趣的文字让我得以窥见好厨房的秘密,更得以领会厨师行业的不易,佩服那些运筹帷幄的大厨们。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一):吃的
最近在刷黄磊《向往的生活》,忽然意识到这个会垒灶台、可以搞定中西任何一道菜肴的略有些发福的中年男人,竟是把当年读高中的我迷的五迷三道的三少爷“范叔涵”!不过,现在的他,对于现在的我,仍然具有不可思议的魅力。当然啦,哪个一日三餐都在发愁要吃什么的人,不会喜欢一个有神奇双手的厨子呢?
古有孔子的“食不厌精”,后汪曾祺也专门为吃著书,现微博大V蔡澜对事洒脱却偏偏注重吃的细节。吃乃人生大事,可惜我领悟得太晚。《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书名起的有意思,又有道长推荐作序,忍不住就打开来看看。果然,厨子在人群中之所以会莫名地吸粉,也不是白来的。书中写的大部分是西餐,我主要就当科普来看了,但其中反映出做菜过程的繁琐、精细却是与中餐相通的。看来,要想在吃的方面接受别人的仰慕,真真需要付出绝对的精力。说到这,想到读研时课题组聚餐,导师说“做实验就像做菜一样”的话,就是呢,两件事情都不能将就,都不能嫌麻烦。
一个人的味蕾培养是有关键期的,错过了关键期,之后只能像我一样,丧失对吃的发言权。这个关键期就是小时候,从刚刚会吃饭就开始,只有尝试得多,储存在身体里的食物探测因子才会多,遇到食物才会迅速地判断出:“这是我的菜!”,才会有成为一个美食家的可能。当然,这并不是说,小时候没有吃过好东西的人在吃的问题上只能三缄其口,想要最简单快捷的说出自己对食物的评判,只要向回追溯,追到小时候,想想妈妈做的饭菜,那里一定有你最爱的味道。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二):好想做饭给自己吃
庄祖宜的《厨房里的人类学家》是一本好书,一本非常好读的书。 在我接触过的社交媒体博主中,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评价颇高。 其实很久之前就知道了它的存在,但始终没有买它读它,因为穷,说出来怪不好意思的。虽说书籍是最便宜的消费品,但对于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学生时代买任何想读的书还是一种很奢侈的行为。还好,去年毕业,有了工作,手头有一点可支配的工资,买书自然成了最首选的投资。 有人建议,读书切不可贪心,一字一字读,一页一页地读,读完一本再买一本,这样就可以避免“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尴尬局面。但我绝对是个例外,我喜欢一下子买好几本,然后一本一本地从快递箱中取出来,再一本一本地把包装膜撕掉,整齐地放在床头(我喜欢睡前看书),看见它们心情就愉悦,特别是看完一本拿走一本,本来如小山一般的高度,过了一个月或更久,床头上什么书也没有了,这时候特别有成就感,会为自己骄傲好长一段时间。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就是床头书中的其中一本,趁着周末,一下子看完了,喜欢得不得了。 在看的时候,一边惊叹作者乐观的天性,一边幻想自己的厨房之旅。是的,这是一本看了会让人有忍不住做饭冲动的书。看完之后也才发现,厨房原来也这么有趣,这么好玩。 一直在强调这是一本好书,也确实是一本好书,所以也很想推荐给你们,但是,真的不知道从何入手。 其实,今天上午就看完了,在看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读后感写些什么,怎么写才打动你们买来看。头很大,读完之后也没有一点思路,于是果断放纵自己看了一场小电影,看完电影还是没思路。 此刻,依然没思路。像《健康的日子》那样拎出几个好玩的故事告诉你们,可是这本书全是好玩的故事,没法选! 怎么办?! 重新翻了翻书,划线的地方不多,可能内心认为,这本书都是“好句好段”,划不过鸭。 在想,如果哪天心情不好,拿起这本书,随便翻一页看完,都可以治愈糟糕的心情呢。 比如,第186页有提到,全职的厨师一周要工作6天,从早8点至晚11点,甚至更晚,而且没有加班费,可想而知,这个行业有多辛苦。 有一个大厨马克,他说,他曾经在德国一家米其林三星的厨房任职,一天工作最多高达十八小时,整整两年没见过太阳。 还有一个叫迈克尔的厨师说,他二十多岁的光阴完全献给了厨房,没有女朋友,没有娱乐,没有生活,但也没有怨言。 看到这些文字好想哭,有钱的人都在努力地磨练自己的技能,而自己没钱没工作,却在淡定地刷微信公众号看电影,太丢人了。 不说了,要去修改说了好久没见动手修改的简历了,等找到工作后在安心看我的床头书,还有很多呢。 最后以作者读了《简单食物的艺术》的感受结束吧,看完感受虽不同,心情却是一样的。 读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上了一堂课,让你不只学会她列出来的家常菜,还会急着想出门逛市场,随性买一些当季的菜回厨房举一反三。自从一口气看完她的食谱后,我每天一有空就自己擀面条、切面条,而且忽然吃了非常多的水果,还很想出门野餐,并且有强烈的请客欲望。重点是,不管做什么跟吃的有关的事情,都有一种活着真好的感觉。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读后感(三):美食的快来是真实可见的
读《离上帝最近的地方》粉上了周轶君,在加沙地带的墙角里,听着飞机轰炸,输出新闻信仰;
读《送你一颗子弹》粉上了刘瑜,一个风趣幽默的学者,述说着他独有的文化价值观;
这一次,读《厨房里的人类学家》,有粉上了以为女神---庄祖宜。
有文化,独立自主,活出自身精彩的女性,真的好吸粉呀。
庄祖宜本来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人类学博士candidate,在写论文的苦涩期,偶遇剑桥厨艺学院( Cambridge School of Culinary Arts )。趴在窗边,看到课堂里有个亚裔女性面孔,祖宜觉得,那个女学生也可以是她自己呀。于是,她仿佛找到了下一人生阶段的新目标,毅然决然放弃博士学位,几天内准备好了申请函、成绩单、推荐信,并顺利拿下了offer,可以正式开学啦~
梁文道评价庄祖宜的“变节”行为,说道“人类学原是盛产变节者的学科,因为人类学家讲究进入田野,想方设法混进研究对象,学当地人的语言,穿他们的衣服,吃他们的食物,甚至用当地人的脑子去思考去感觉。”
难怪祖宜家里的客厅挂着一幅牌匾,写着硕大的“人间田野”。她是真真实实的用生命在做field study。
后来看到祖宜在剑桥厨艺学院里的课堂实录,严谨却又生动有趣,成功高分毕业。
業典禮當天,我與三位別班的同學獲得全年筆試平均 95 分以上的「High Honors」榮譽獎,另外我也得到 DeGustibus Award 獎項,依校方解釋,代表「品 味不容置疑」(Concerning taste, there is no dispute.),頒發給學校公認口 味最發達,也最懂得調味的學生。我想,獲得這個獎可能是因為我平常上課吃的 比誰都多,況且我對天上飛的地下爬的,裡外高低來者不拒,這種中國人愛吃的 本性很投法式大廚的喜好,就此養成了饕客的聲譽。我個人對這個獎項感到非常 得意。再后来,祖宜继续行走在厨房。继续去到各个星级厨房实习,文字间看到了她对食物的喜爱,看到了男性主导的厨房中工作强度之大、也学习到了她所言所感的厨艺秘诀。
读完全书,真的完完全全被祖宜的魅力吸引了,厨房里一站就是一天她依然很有动力,她对菜谱的创新和思考,都吸引我要去百度一下她,哈哈哈。
发现原来她的丈夫是美国驻华大使,结婚12年来,前前后后七次搬家,从波士顿到香港,从上海到华盛顿,从印度尼西亚首府雅加达到川府之国成都,这期间她生了两个儿子。依旧用厨房翻炒出美味。看她的照片,俨然人生赢家了。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读后感(四):人类学的眼光
乍一看,《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并不能算是人类学著作,因为作者庄祖宜的主要身份是厨师,本书不过是记录学厨的经历和成为厨师的感悟,这一切都源自她在美国留学时爱上了做菜。书名中之所以有“人类学家”四字,只是因为作者读过人类学博士(甚至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可是仔细品读之后才发现,这的确是不折不扣的人类学佳作。
除了人类学教材,常见的人类学书籍在形式上大同小异:一段深入异文化的田野调查,加上基于切身体验的学理分析。有些人类学作品会侧重于记录,比如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有些人类学作品会侧重于分析,比如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学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或者民族,了解这里的神话、习俗、饮食和疾病。
以这个标准来看,《厨房里的人类学家》非常不典型。这本书的写作对象,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国家或民族,而是厨师这个职业群体。她认为厨师是“跨国的民族”,了解他们的处境也是人类学的使命之一。文化人类学关注这样的问题:他们有什么传统的价值观?他们关心什么,流行什么,又烦恼什么?他们如何把自己的身份与其他的族群文化做区分?面对大环境的改变他们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不只是适用于英国人或者犹太人,也可以用来考察全世界的厨师、程序员和画家。职业也是一种族群,庄祖宜这个不务正业的人类学家眼光要开阔得多。
除此以外,《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只是一部随笔,并不像其他人类学著作一样得出某种结论。但我认为,对于人类学而言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结论都会掺杂作者本人的喜恶和偏见。作者长期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在评论的时候难免融入不必要的情感。人类学者需要不断地写笔记,但笔记不是为了分析什么,而是为了记录新鲜的或看似不太合理的事物,从而形成共同生活习惯。《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并不是严肃的学术论文,因此读起来更加轻松活泼。
在这本书里,庄祖宜写了美国的厨师、法国的厨师、意大利的厨师以及中国的厨师,比较这些厨师在做菜上的理念差异,他们的生活习惯、价值思考与内在逻辑,以及现代餐饮业对他们的影响。可以说,《厨房里的人类学家》是一部关于厨房的民族志。而这样一部民族志,在趣味性上也丝毫不打折扣。
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什么都吃。蛇、蜥蜴、蝎子甚至苍蝇,只要能够消化,就想方设法搬上餐桌。中国人吃这些东西,并不是因饥寒所迫,也不一定有益健康,而纯粹是为了好吃。中国人有鲁、川、湘、粤等十多种菜系,每一种都有独特的美食,外国人也常常表示难以理解。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在《鱼翅与花椒》中写道:中国的宴会,可能让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惊恐。
中国人到了国外也是一样,生的、冷的一齐端到餐桌,令人无所适从。庄祖宜在美国最先感到惊奇的是美国的饼干文化。对于美国人而言,饼干意义重大,每个妈妈不管会不会做菜,几乎都会烤饼干,而每个人小时候都有帮妈妈切饼干或偷吃生面团的经验。可以说,对大部分美国人来说,饼干与童年密不可分。放学后,一杯冰牛奶配一块饼干是童年的幸福记忆。因此,当庄祖宜在烘焙课上说自己从来没烤过饼干,她的同学非常震惊,问她“你的童年时怎么过的?!”
在国外,庄祖宜也探访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德国人有一种“分子美食”,讲究把科学实验的精神带入厨房,比如用精密仪器处理配料,用离心旋转器提炼无杂质的蔬果汁,用液态氢急速冷冻烟熏的气味,这种方法能够挑战人的感官。意大利人在饮食上非常固执,他们不喜欢创新,如果一道菜跟妈妈的做法不一样,往往连尝都不愿意尝:南瓜一定配鼠尾草,鸡肝一定炒洋葱,这是意大利人的执念。法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精致,譬如一道清汤,一定要反复地炖煮和过滤,务求晶莹剔透,这使我想起阿瑟·麦肯的一句话:“在法国,想吃到一顿真正差劲的饭菜几乎是不可能的”。
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吃什么,就是什么(Man ist, was man isst)。”一个群体对饮食的偏好,能够非常好地反映这群人的气质。
即使同一个民族,在某些习惯上可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比如同样是汉族人,对于辣椒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喜爱和厌恶。同样地,即使是厨师,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如果在自己家里做饭,大多会随便一些;如果在餐厅的厨房,可能就要细致得多;而如果是参加一档美食节目,录制的时候肯定会一丝不苟。
即使从来没有做过饭的人,也见过厨房是怎样运转。他们可能还记得妈妈被锅里升腾的辣味呛得直咳嗽,或者在电视里看过厨师们如何把切好的材料一盘盘倒进锅里。我之前非常不理解,为什么电视里的厨师总是先把所有材料分门别类,摆的整整齐齐,而我家里做饭不是这样。庄祖宜解释说,这是标准的西厨程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防止厨师在做菜时手忙脚乱。这在法语中有个专门词汇“mise en place”,对应的中文大约是“餐前准备”。
过去我总觉得,厨师在出锅前要尝一口,纯粹是因为贪吃。但庄祖宜从专业的角度说,尝菜对厨师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对于一个专业的厨师,有两大教条必须时刻谨记在心:第一是准备工作要全,材料和工具必须清楚地摆在眼前,以免乱了阵脚;第二是调味过程中必须尝一尝,只有自己的味蕾是最靠谱的。
初次下厨的人往往会严格按菜谱做菜,放多少油、加多少醋,一点也不敢马虎。可事实上,菜谱只是用来参考,如果你使用的肉拿盐腌过,炒菜的时候就应该少放点盐;如果食材比菜谱中稍多或者稍少,就应该相应地增减调料。对于厨师而言,技巧与理论固然重要,但做菜最终得凭感觉和舌头。
庄祖宜把厨师当成“跨国的民族”。中国厨师与美国厨师的差别,一定小于中国厨师与中国记者的差别。如果把职业也当成族群,同一种职业的人在气质上可能更加相近,他们之间有一种不靠血脉维系的关联。观察、比较和分析他们的习惯和习俗,不正是人类学研究的主题吗?
如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一样,厨师这个“跨国的民族”也正在经历现代化的冲击。因为节奏加快,厨师不太可能花太多时间细火慢炖。以上面说的法国清汤为例,熬一锅需要几个小时,并且得时刻守着,“有多少厨师愿意花这种时间,又有多少人懂得欣赏一碗清汤呢?”现在的厨师不太需要亲自处理食材,有些东西能够直接买半成品,有人帮他们打下手。厨师要做的,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把菜下锅,掌握好火候,然后盛出来。与过去的厨师完全不同。
有一个细节可以清楚地反映厨师行业的变迁。标准的厨师制服很难看:黑白格子的厨师裤、双排扣的白袍子、学徒式的白色小扁帽。一切都以整洁和方便为主,完全不考虑美观。如果再加上油烟和蒸汽的熏烤,每个人都不免一脸油光。但现在,年轻厨师纷纷改变造型,他们把帽子改成素色头巾,围裙改系在腰上,女生则自己订购低腰合身的裤子。厨师似乎不再是冒着烟火埋头苦干的人,他们也要开始讲究审美。这种微妙的差别,只有仔细观察才能体会得到。
被现代化改变的不只是厨师做饭的方式,还有食客的饮食方式。越来越少人有时间和精力寻找精致的美食,快餐、速冻食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少有人会自己酿酒(哪怕是米酒),因为这些东西都太容易能够买到,可乐、雪碧等饮料也可以轻松替代。饮食文化在快节奏下被改变。
许多人可能被书名中的“人类学家”欺骗,读完之后才发现这不是人类学的书,因此大呼上当。但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并不是人类学的主题、人类学的方法,而是人类学的眼光。庄祖宜把“族群”的范围扩大到职业,这对我来说是新颖而且有用的。如果热爱人类学,不一定要深入到太平洋某个岛屿的部落,只要把眼界拓宽,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类学田野。这是《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