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坡道上的家》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19 01:17: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坡道上的家》读后感1000字

  《坡道上的家》是一本由[日] 角田光代著作,春天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499,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坡道上的家》精选点评:

  ●【藏书阁打卡】 蜗牛的推荐是“单身男女,婚前必读”,不知道编辑想表达什么,是想警告不要结婚还是说不要杀死自己的孩子,讨厌这样的标题党。 我还是想从本质上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1. 人为什么要孕育新的生命 如果说人类只有一件事可以展现其意志,我觉得那就是创造他人的生命。这世界之所以毫无慈悲可言,只因人类被如此的选择逼迫而已。人并非生存,而仅只是被迫生存。 2. 女性在社会角色中天生的弱势 是女人你免不了要结婚,结婚忙于家务似乎是女性的天职,结婚后免不了要生孩子,生了孩子之后天性会让你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女性因为婚育而处于天然的弱势,男性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占了这个便宜。 3. 原生家庭的影响 书中的两位女主不是生下来就是这样子,而是家庭的影响导致的。

  ●角田的描写真细腻,有些地方真实到可怕,不过无论过程如何纠结,结尾处还是引着读者回归到善的方向上。台版译文是有个别字句拗口,但,不要紧,简体版已经被我修好了!p(# ̄▽ ̄#)o

  ●好在结局还算好,不然我真的要暴走了!

  ●聚焦当代女性生活的又一力作,丧偶式育儿、女性面临的社会压力、陪审团里不同角色的生活现状彷如一面镜子,照着每一个人。

  ●当代人恐育实录,我也怕了。

  ●期待简体版!

  ●妻子,母亲,女儿,所有的身份都是在作为独立的人之后的。任何时候都要记住,照顾好自己,才能推及及人

  ●做一个集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真的很难。

  ●144-145頁兩處的翻譯似乎有錯,將「壽士」母親譯成了「陽一郎」母親。(0224)也想要有反思自己人生的角度和機會。(0225)「我不想找一個相伴一生的仇人啊!」我雙手卡在脖子上,內心狂喊(0226.220)總算讀完了,很開心能遇到這本可以幫助我反思自己生活的書,雖說很多內容無法理解,譬如原生家庭成員間的關係,距我還有一段距離的婚姻生活。但是人格在某些方面不健全,卻也是隱藏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裡,也讓我對找尋到一個基本健全的終生伴侶這件事,更為焦慮。畢竟我也不是十分健全型人格叭(笑歪)。(0307)

  ●令人略窒息

  《坡道上的家》读后感(一):心理虐待、小小的恶意、自卑感、巧妙地掠夺

  本书从审判一个将自己孩子溺死的母亲的案件展开,故事的主人公却很能理解这位母亲的心情,我也很能理解。言语上的小小恶意,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比可以看见的暴力还要恐怖的东西,因为你无处诉说也不知道如何诉说,这是一种心理虐待,会有精神上的病,一种不知道愈没愈合的病。我是很能理解也同情那位母亲犯下的错,只是不能赞同。 家庭主妇还是不建议当的,故事的主人公在萌生离婚的念头之后,却发现自己的所有一切都被丈夫“巧妙地掠夺”了,除了你我什么都没有了,是甜蜜的情话也是恐怖的现实。 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看电视,一个人在面前做事,看电视的人没有一点想要帮忙的想法,长此以往,这就是小说中作者所说的自卑感诞生的原因吧。

  《坡道上的家》读后感(二):“你不要太勉强自己了……”

  读过上野千鹤子的《厌女》——全方位呈现了“东亚文化”中(韩国有金智英,中国有苏明玉)社会对女性身体与价值的鄙视。说是全方位,因为真的不分男女、不分贫富阶层、不分家庭职场,说到底,连女性角色自己也在不由自主地鄙视女性个体,或积极作为或消极不作为。然后再来读这本《坡道上的家》就更加具象了。如果不是发生了极端的溺婴个案,那一切自然是,“都挺好”。

  所以这本书并非在探讨婚姻,也非关于如何习得母爱——女人如何成长为更合格更强大的母亲,而是在关注,是什么原因、怎样的压力之下,让一个女人连起码的做母亲的能力也缺乏?而且,当一个女人做不好母亲(做不好饭、照顾不好孩子),为什么她连做一个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你不要太勉强自己了……”,当丈夫的这句温柔体贴的话不断被反复,以及社会上常常有的“你一个女孩子”、“听话才乖”,父母、丈夫、同伴无形之中长期灌输给女性个体的正是被否定和被贬低,那么随后的鄙视与控制就再正常不过了。

  在一个厌女文化历史悠久的社会里,身为女人的选项并不多,或者认命,或者“横泼”,或者逃避;而身为男人,当你鄙视、控制、压迫你身边的女性时,是真的开心吗?

  《坡道上的家》读后感(三):苦闷的人生

  这是一本还挺易读的书,有一定的深度,能让人不断的思考,但又不会挑战神经到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结构也很简单,案件和里沙子的生活双重并进,里面出现过了很多次里沙子听到案件叙述而想起自己的经历的例子,互相印证,反而更能让人有一种“这件事情果然特别日常,都发生在我们普通人身上”的感觉。

  由此更让人毛骨悚然。

  是呀,虐婴多可怕呀,做这件事情的人一定十恶不赦吧,她的家庭也太可怜了吧,虽然丈夫不能说完全没有错,但是失去了孩子,也是个受害者呀。

  可是等双方站在法庭上陈述过往,里沙子,同时也是读者们才突然意识到——杀了婴儿的母亲,悲伤苦恼的父亲,也只是普通人。他们并非生来就是杀手,也是一点点的、被爱人的漠视、社会的压力所困,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的。

  比起一般读者来说,里沙子可能更能代表了那些已经做了母亲的人。她正存在于这样的苦恼中,孩子时常哭闹个不停,等渐渐长大了就又会叛逆;丈夫忙忙碌碌,对自己的关心也有限,偶尔露出的态度又让自己觉得被看轻了。

  对这样的生活不是没有讨厌过,只是压在了很深很深的记忆里,对这样的生活也不是没有喜欢过,再过混乱肮脏的家庭,只要想到女儿和丈夫,就又会觉得安心。

  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家庭主妇。

  而里沙子颇为不同的,是作为书中的主要视角,能被读者看到心理活动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也担当了作者对这现象的思考和反思。这一过程应该也时常出现在许多人的成长阶段,那就是当理想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产生碰撞的时候,我们不禁会疑惑,这到底是因为自己错了,还是世界错了?为什么自己会和大家不同?

  太宰治先生曾自白:“我的幸福观和世人的幸福观风马牛不急,这让我在恐惧中无法自拔。”

  里沙子就是这样子。孩子的成长经历和别人不同,是自己的错吗?电视剧里的男主角会向未来的岳父恳求将他的女儿嫁给他,可为什么自己却得卑微讨好丈夫的家庭?但同时她又不是那种一昧以丈夫为尊的妻子,她感受得到丈夫的轻视并为此生气,她也暗自抱怨丈夫为家庭的不管不顾。

  一边处于自卑,一边又渐渐自我意识觉醒,如果一直找不到答案的话就会在苦闷中挣脱不开,会更糟糕的吧。

  家庭主妇,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不经常被丈夫理解的妻子,拥有这样多重身份的女性就背负着枷锁,只是想象,就觉得难以呼吸。

  哪怕是结局也一样,被判刑的水橞、没有改变的丈夫、女审判官,生活多难被改变。

  《坡道上的家》读后感(四):出口

  2014年之前,做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的行动研究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家长中推行亲职教育的服务和课程,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很多。为什么一些家长明明非常需要专业的育儿支持,却一次次地选择拒绝。是因为课程设计得不能满足需求?还是妈妈们真的没有时间去学习?

  2014年之后,自己做了妈妈。才发现,那些专业的围绕着“教你怎么样做个好妈妈”的服务和课程,以及那些更多地非专业的“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让我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委屈。似乎每一个人都在“监督”着我,都在看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从母乳喂养,到孩子睡眠,到孩子拉屎尿尿……即使偶有关注我的睡眠,我的状态,那也是因为我的状态会影响到孩子。似乎有了孩子,我就不是我了,我只是一台没得感情的育儿机器。

  “质检员们”拿着从S9001-S900N的各种标准在长年严格地检视妈妈这台机器。但与做一台真正的机器相比更惨的是,真正的机器如果有些小问题,质检员们会想尽办法地去给它加油,而如果妈妈们在育儿的过程中有些小问题,“质检员们”只会让你觉得“一个人独自努力的时候,却因为一件事没做好被责备。”

  “千千万万的话语,汇成一句话,你不如别人。”

  《坡道上的家》出现了两位“保健师”。她们是作为社会支持政策的具体形象而出现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类型。

  被告水穗提到了保健师是“强势”的,“女儿两个月时,上门的保健师态度十分强势,不断质问水穗各种问题,还说孩子之所以完全没有反应,是因为母亲没有常常跟她说话,提醒水穗要多加注意。水穗问,会不会是自己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不对,保健师却说最近发生了不少母亲虐待孩子的案件,这回答让水穗十分困惑。”

  里沙子潜意识中为水穗“辩护”:“就我的了解,情况和她说的差不多,那些保健师与其说是来指导育儿方式,更像是在确认母亲的状况。毕竟现在人际关系较为淡薄,有很多像被告那样独自照顾孩子的妇女,所以保健师们是来确认有没有虐待新生儿的情形”。

  里沙子自己的保健师“很资深,无论问什么,她都能亲切地给出回答”,也会和里沙子聊一聊“家常琐事”,在里沙子为母乳的问题折磨时,会告诉她“最要不得的,就是仅仅因为做不到安然无恙全母乳哺育就责备自己”。里沙子很感激她,但是,“每次接到她的电放都很紧张,挂断电话后,又有一种莫名的不悦在心中蔓延开来。当被劝说要不要去看一下心理医生时,里沙子总算明白为休自己会那么紧张,不高兴了。因为每次保健师打电话来时,里沙子就会觉得自己被打上了标签,被怀疑是那种会虐待孩子的母亲。”

  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对保健师的“怀疑”并不公平,对他们的付出和善意也有辜负。可是对于那个时刻的母亲来说,却是真实存在的心理感觉。这一切“善意的”服务,没能给母亲们传达出同理与支持的信息,没有清楚地传达出不是监督你,不是不放心你,而是陪你一起努力。我们关注孩子,但我们更关注你!而这,也许正是每一个妈妈内心真实而隐秘的期望。对于新手妈妈来说,更是如此。也许过了那时那刻,大多数妈妈会像里沙子那亲友“觉得当时的自己愚蠢得令人羞耻”,但却依旧会“选择性地封印了那段记忆。”因为“无论是让孩子摔落在地上,还是被第三者怀疑会虐待孩子,都着实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当我重新去看待曾经设计出的儿童福利和保护的“政策建议”,那些已经被实施和未被施实施的“服务和课程”。我发现对于儿童福利和保护服务来说,特别是儿童早期发展阶段,缺少的一环是对妈妈们(主要抚养人)真正的关注和支持。 不是站在儿童视角的关注和支持,而是站在女性和母亲视角的关注与支持。

  支持她们去应对那些琐碎与繁复,舒缓那些慌张与失措,解答那些疑问与困惑。给那些无论从何处而来的紧张,压抑,甚至是悲伤和绝望一些逃脱的出口。

  继续努力,为自己,为她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坡道上的家》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