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鸿论》是一部由尹鸿 / 张瑜 / 刘晓庆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日影评·鸿论》精选点评:
●勾起无限回忆 节目用的背景音乐也都是经典~
●特别喜欢陈凯歌那期节目,老一代电影人娓娓道来,让我们重新回到80、90年代,回首老电影,追溯经典。
●每次看都觉得时间太短,幸好尹鸿老师的提炼概括总结能力非比寻常,总能在现象中发现本质并一语中的引人深思……
●四十年前的你们,四十年后的我们,四十年后的他们。 节目有点赶,如果网络版能长一点就好了
●给满!分
●听前辈们的对谈,谦卑之感 油然而生。难得一见有深度有诚意的好节目,应该静下来反复观看的节目。
●用真诚之作,传递匠心精神。以纯粹之言,传承电影文化。 尹鸿老师言谈间诉说了改革开放到如今的电影文化,与各位嘉宾的交流中,将人带入了电影文化长河。
●改革开放四十年电影发展访谈,可见制作用心,但内容不够深入。
●尹鸿老师话太多,抢嘉宾风头!
●感觉不仅是一档节目,若干年后这个节目可以作为史料
《今日影评·鸿论》影评(一):短评未说完的话
尹鸿作为40年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影迷+亲历者+学者,这样的身份是独一无二的,他挑选了10位代表人物,讲述中国电影的发展,电影对于社会的反映与影响。
张瑜: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当年张瑜的时尚打扮、张瑜头都是风靡一时的,她那时候是那么火。 谢飞:中国电影新浪潮之下 谢飞那一拨人用新的视听语言去表达拍摄电影,在当时是极具开创性和争议的,当然也不乏支持者。张暖忻的《沙鸥》,不化妆自然的妆容、非专业演员来表现女排姑娘的拼搏。 陈凯歌:第五代与中国风 陈凯歌第五代导演在世界影坛刮起的中国西北风,蔚然壮观。 卢燕:中国电影看世界 卢燕不断参与合拍片,展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为陈冲和尊龙未得奖而惋惜。也回忆了当时不理解导演为啥在《末代皇帝》里给慈禧画了一个那么可怕的妆。 贾樟柯:中国导演的个人化风格 贾樟柯那一代电影人对于个体生命生活的关注,在宏大主题的传统电影语言中,加入了不同的表现方式与关注。 刘晓庆:破旧立新的春天 刘晓庆她真没有辜负那个时代,为了演好戏,也是煞费苦心呢,比如《瞧这一家子》,虽然她是配角,但是为了每一个镜头,恨不得想出18个方案来。因为当年真是一部戏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断送一个人的演员生涯。和南谢北谢都合作过,相信谢晋一定会和自己合作的。看了她那期,被她圈粉了! 姚晨:新时代 新风貌 新生活 姚晨曾经的微博女王,在新时代展现女性生活人生与困境。回忆拍《爱出色》时,在旁边被陈冲的气质所深深吸引。 黄渤:中国电影新力量 演而优则导,黄渤他们有人气,同时也不乏好的剧本创意,长期拍摄电影,又让他们对于镜头语言十分熟悉,所以他们拍摄的电影,人气+票房都有。 宁静:中国电影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90年代的宁静是真火啊!好多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都是跟她合作的,并且影片最终还拍得不错。《辛亥革命》在片头几分钟的无声表演,居然得了最佳女配角,这或许就是宁静作为演员的魅力和实力吧?! 吴京:中国新主流电影 吴京的《战狼》系列让中国电影人明白,原来主流电影还可以这么拍(其实是像好莱坞经典主流电影模式学习——商业片+大场面+热血)。
《今日影评·鸿论》影评(二):他们才是中国电影的“脊梁”
影评人吐槽电影。
导演回怼影评人。
学院派在说空话。
观众在看烂片。
都替对方脸红。
国产电影处在拍、看、评的尴尬处境中。
吐槽精准犀利《第十放映室》已经变味。
专业又好看的电影节目越来越少。
央视六套《今日影评》节目前两年推出的《表演者言》是少有的精品。
将重心放在“演员的自我修养”而不是“明星效应”,好评一片,实打实的“业界良心”。
前两季都有8.9 的高分。
这次《今日影评》更进一步,推出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节目《今日影评•鸿论》。
由清华大学的尹鸿教授主持,目前播出的两期嘉宾是张瑜和谢飞,陆续还有陈凯歌、张瑜、卢燕、贾樟柯、黄渤、成龙、朱延平、姚晨等。
豆瓣打分的很少,可每条都是满分五星。
《今日影评•鸿论》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型或者学者型谈话节目。
影评版《十三邀》。
尹鸿何许人也,简单说来就是典型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学界大牛。
“独立而有态度的电影评论,用专业的知识,为你带来有价值的信息,在琳琅满目的电影世界里,点燃一束理性之光”。
这就是节目一开始的定位。
《今日影评》作为专业的影评节目可谓“迅速而精准”。
“评头论足话电影,每天只评八分钟”。
毫不废话,直击要点。
《今日影评•鸿论》则在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上下足了功夫,以“四十年”为时间单位,请来了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界人物。
乍听“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这样宏大的字眼,会下意识的想象片子会不会变成电影史教科书一样的编年史。
《今日影评•鸿论》并非如此,它很好地处理了理性和感性,历史和当下,宏观视野和细节呈现,庞杂史实于新鲜有趣之间的微妙关系。
视频节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质感”。
如何证明历史和当下的联系,考验就在两个字“还原”。
其实八九十年代的国产电影,无论艺术片还是商业片都很耐看。
《今日影评•鸿论》基本采用了对话的形式,穿插经典的电影片段。
“其实,总结下来就是三个对话,一个是学者和电影当事人的对话,一个是过去与现在,老一代与新一代的对话,还有一个就是电影和社会的对话。这三个对话构成了整个节目的基本框架。”尹鸿说。
电影是反映时代的镜子,时代和人心最微妙的变化总是在电影中首先显现出来,所以追溯电影史,就是在追溯人的精神史。
既还原了历史的质感,又很好地融合了满满的“干货”。
既在讲电影史,又在讲“灵魂史”。
既讲“电影中的历史”又讲“历史中的电影”
既看到了“电影中的人”,又还原了“人的电影”。
让原本对历史和思考有兴趣的人转过脸来看一看,想一想。
国产电影曾经牛X过。
目前为止节目播出两期,嘉宾分别是张瑜和谢飞。
时间拨回到1980年,那是我们并不熟悉的年代。
是被称作“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的开始。
那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年代。
“电影成为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火炬”。
第一期节目请到的是张瑜。
可能现在的观众并不熟悉这个名字,可在八十年代,她可是实打实的“当红女星”。
她曾为中国观众奉献了新中国银幕第一吻。
为观众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尹鸿说影片中大胆追求爱情的精神现在看来已经习以为常,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正是《庐山恋》为青年男女们尘封的心灵照进了第一束微光。
她还是最早的“带货女王”。
电影光是服装前前后后就换了四十几套,包括了各式各样的牛仔裤、连衣裙、甚至是泳装。
彼时全中国都是蓝绿色的海洋。
据张瑜说,演完电影之后收到了无数观众的来信:
“信里问的最多的就是我的那些衣服是怎么做的,是在哪买的。”
在《小街》里,张瑜还引领了一次发型潮流。
当时给她理发的师傅给张瑜拍了一张照片,把它挂在了理发店里
很多女孩来到店里都指着这张照片说:
“来一个一样的。”
《庐山恋》是张瑜最受观众欢迎的作品之一,张瑜也凭借此片获得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庐山恋》已经在庐山电影院播放了38年之久,这一时长已经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谈及塑造角色,张瑜认为在那个年代的演员都是直接从生活中走出来的,那时候的纯真、质朴都真实地记录在了银幕上。
反观现在,演员虽然哭得稀里哗啦,却丝毫不能打动观众,是因为他只用技巧,但心没有因此而动,这样永远不能塑造好角色。
张瑜说:“我不希望他们把我当成一个人造卫星,演员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去塑造角色。”
“没有人给我这样的概念,什么叫电影,不知道的,我们那个时候的观点,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把每一部作品做好。”
尹鸿认为之所以改革开放初期,能在那个时代创造那么多经典电影,与一代电影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有很大关系,一个时代造就一种人,一种价值观,它影响人的一生,也影响了观影的那一代人。
最让张瑜铭记的则是那个时代电影的真以及它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在那个时代电影蓬勃发展,不仅成为了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能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这将是电影人永恒追求的目标。
我们习惯讲不忘初心,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初心。
第二集请到的是谢飞导演。
谢导这两年一直在呼吁用电影分级制度代替审查制度。
做FIRST青年电影展的评委,当然放下导筒后他的本职工作是教书。
身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老爷子自从开始玩豆瓣便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网红”。
自己上传帅照,评论新片老片。
甚至还写了《歌手》评论:
与时俱进,活的比年轻人都自在。
谢导在豆瓣上写过一篇《感谢文学》的文章。
“记得我上学时读过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杜甫仁科的一段话:“好的作家需要头等智商的人来担当,因为他们是无中生有;而电影导演的职业中等智商的人就可以承担,他们不过是将内容转换一个不同的艺术形式。”后来我也常常在课堂上讲述这个论点,给许多揣着电影导演梦的年轻学子泼泼冷水,让他们理智清醒些。尊重文学,感谢作家,百年电影历史证明了它确实是使我们电影繁荣发展的一条真理。”
节目最后尹鸿问:“今年我们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应该纪念的是什么?”
谢飞答:“改革开放的电影实际上是跟着思想界,文化界的步伐而走,而我们电影永远是踩在文学巨人的肩膀上去攀登,所以这是一个与思想和理论,作品很冲撞的一个时代。”
《今日影评•鸿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这种曾经出现在八十年代。
“那时候张暖忻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电影语言想现代化》,在1980年的创作会上,老一辈的导演们还跟我们争论,说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
“但是那个时候我觉得特别宝贵的,就是在电影界,有比较高地位的这些人,像当时张俊祥、钟惦棐、白景晟这样的导演,老的理论家,他们都纷纷地写文章支持去讨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任何改革一定是思想的改革领先”。
那个时候的电影批评和电影创作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这就是中国电影史上第四代和第五代的交相辉映的八十年代。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可对于当下的主流年轻电影观众来说,历史似乎只存在于新千年之后甚至更近的现在。
“上个世纪的事”显得很遥远。
告别过去不等于忘掉过去。
年轻人想要了解过去,谁来给他们讲历史,讲的又怎么样?
时隔那么久,过去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模糊。
年轻人需要合适的人带他们还原历史。
唯有可知可感的历史才有跟他们产生联系的可能。
电影才会穿透时间的迷雾到达他们内心深处,触动感性,变成活的电影史。
我们这一代生下来就被定义为“世界的一代”。
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也属于我们。
我们看到的电影是全世界都在看的电影。
可我们的父辈并不是这样,历史有它自己的脉络。
现在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
其实年轻观众未必不想知道那些电影史,可端着架子冷冰冰说教的片子太让人反感。
而多数影评人又并不具备足够的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知识。
所以这些“印象派影评”,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常写的“读后感”。
至于学院派学者呢,用一大堆学术辞藻堆砌一篇天书一样看不懂的论文,大众接受度极有限。学术评论变成象牙塔里的论文生产。
丝毫没有介入电影,产生批评该有的责任。
自说自话。
好的影评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有真切的温度。
影评人、学者和创作者不是互相看不惯,而是处在一种健康的充满张力、活力和创造力的关系中。
《今日影评•鸿论》内的人和事,《今日影评•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都映照出当前中国电影的诸多问题。
有幸的是,我们有这样的节目,我们有这样的历史,这样的电影人。
他们才是“中国电影的脊梁”
他们在提醒我们,还有另一种可能。
《今日影评·鸿论》影评(三):不希望真正的干货节目没人看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时间,涌现了很多文艺作品,像之前推荐的《正阳门下小女人》就是一部以改革开放为线索的电视剧。
之前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段子:
如果一个古时候的人穿越到现在,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最快了解这个世界的发展?
答案是看电影。
我们没有办法把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好电影全部推荐一遍,好在央视电影频道推出了一款电影访谈节目。
《今日影评·鸿论》
主持人由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担任,节目采用了“学者+当事人+电影”的基本架构。
为了全面展现出这几十年电影的发展与变化,特别邀请了谢飞、张瑜、陈凯歌、卢燕、朱延平、姚晨、黄渤、成龙等人作为嘉宾。
有国际巨星、著名导演,有老一辈的电影人和担当未来的新力量。
每期伴随着不同的主题,在和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人的对话中,去讲述电影中改革开放的历程。
如果说电影是反应时代变化的镜子,那么这群记录的人一定是最好的讲述者。
第一期节目的嘉宾是张瑜。
现在在看这篇文章的读者,多数人一定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在80年代,张瑜绝对算是家喻户晓的女演员。
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前几年,凭借着《庐山恋》(1980)、《巴山夜雨》(1980)、《小街》(1981)几部作品,更是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第一届影后以及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一年内连获四冠(金鸡奖、百花奖、文汇奖、政府奖)的演员。
更有意思的是在《庐山恋》中,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银幕上献出初吻的第一人。
据说这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有吻戏的电影,到今天还在庐山脚下的电影院播放,创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影片里,张瑜扮演了一个侨居美国的女孩。
她大胆、前卫,勇敢主动的追求爱情,一部电影光是服装前前后后就换了四十几套,包括了各式各样的牛仔裤、连衣裙、甚至是泳装。
看惯了工人蓝和军装绿的普通观众仿佛一下子打开了新的世界,据张瑜说,演完电影之后收到了无数观众的来信:
“信里问的最多的就是我的那些衣服是怎么做的,是在哪买的。”
不仅仅是服装,在后来的《小街》里,张瑜还来了一次女扮男装,引领了一次发型潮流。
当时给她理发的师傅给张瑜拍了一张照片,把它挂在了理发店里,没想到后来《小街》大火,很多女孩来到店里都指着这张照片说:
“来一个一样的。”
不过,别看照片里她笑得很开心,实际上这个发型对影片里的俞(女主角的名字)来说却是悲惨命运的开端。
由于母亲被批斗受了牵连,头发才被剪成这个样子,为了活下去她只好女扮男装,随时随地都处于胆战心惊的状态。
有一场戏,张瑜回忆自己演得很忘我,哭了很久,停不下来。
而反观现在银幕上的一些演员,哭得稀里哗啦,喊的声嘶力竭,观众却完全没有被打动,甚至有想截图做成表情包的冲动。
为什么会这样?
张瑜觉得“假如你身心不动的话,你怎么会塑造好一个角色?我不理解,我也不能接受。”
我想她是很有资格说这句话的。
和今天大家都争破脑袋抢流量不同,那时候已经成名的张瑜就在信里写道:
“我不希望观众把我当成一个人造卫星,我要做演员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塑造角色。”
作为艺人,想成名一点错都没有。
错的是很多人把那颗“人造卫星”当作了最重要的角色,成天想着怎么演好它,结果反而把作品里的角色统统丢掉了。
节目很短,只有16分钟,但一点儿都不缺乏深度。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尹鸿老师,他不仅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称职的主持人。
第一期里,短短十几分钟,要回顾3部经典电影,既不能草草略过,也没时间深入解析,怎么引导话题,怎么在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让嘉宾说出自己的感受都很重要。
就拿《小街》来说,从张瑜最喜欢的那场戏展开就很准确。
那场戏是女扮男装的少女在镜子前面用长长的纱布缠胸,看着镜子里的发型,她忽然奔溃把镜子打碎,大哭起来。
这样的细节其实就是那个年代最形象的特征,表现出封闭的环境对每个人心灵的禁锢以及与对现实的批判。
之后又谈到电影很有意思的开放式结尾,尹鸿老师也把自己大学时候和同学讨论哪种结局更合理的回忆说了出来。
两个人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和理解,同时还和现在的电影环境做了对比。
一代电影便是属于一代人的生活和回忆。
在节目中的开头,张瑜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那时候,什么是电影,根本不知道的,我们那个时候的观点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把每一部作品做好。”
什么是电影?
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每个时代,每个人的心中都不一样。
它可以是艺术、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社交的话题,几乎没有人会讨厌电影,因为它可以变成任何你想要的答案。
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这么一档专门聊电影的节目。
至少从网络播放量只有一百多的数据来看喜欢的人很少。
可我依然要强烈推荐这个节目。
并非强迫大家一定要喜欢这个节目,而是希望每个人都愿意在心里想想:
电影通常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或许看完节目,你心中的答案会有所变化。
这其实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
ಠᴗ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