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0-17 12: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9-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精选点评:

  ●粗糙有时不失为一种独特的美——但同样也会破坏其他的美感。

  ●读了一天,非常非常感动。阅读之前,因为经常在高中阅读理解题目中碰到作者迟子建的文章,不由自主地就作出了关于主题层面像是“回归自然”“敬畏生灵”的预设,本以为扎根于自然的写作或许对于灵秀之景的过度描绘,与陌生文化的初次摸索对读者来说,可能会失之于无趣,但是在开始了阅读后,就发现这是怎样一种轻盈和缓而又一气呵成的体验呀,故事线索脉络清楚,情节推进中每一个“钩子”的放置,有效而又充满着自然纯朴的意味。坦白讲,一开始确实猎奇心理占据上风,万物有灵的直白表述确是带来了十分震撼的效果,后来随着熟悉了整个故事有关神灵的机制,往下情节发展读者都可以预见,也算是一种阅读趣味。 真实的人物最后在尾声中显现,而后消融在流动着金光的河水里,在自然面前表露热情,即使困惑地走了弯路,自然依然会宽容地接纳,足矣。

  ●读着迟子建老师笔下的鄂温克族,我突然联想到各类游戏和电影里的精灵族,崇拜自然、善于狩猎、部族生活……或许很多人喜欢在游戏中选择精灵族,主要是因为向往这样的精神家园吧,但那位在森林与城市之间奔波的画家,可能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

  ●生命不断消亡

  ●强行死人

  ●很想一口气读完奈何属于自己的时间就那么多,每天能随着文字去大兴安岭的深林里看看,对我而言是一种拯救和解脱。

  ●大兴安岭深处的一个个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接受了风葬。

  ●作者笔下的大自然威武而灵性,鄂温克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真是古老梦幻。老人的叙事视角,既主观又客观,在故事里又能顺利抽身。就从大自然科普角度去看已经很有意思,何况笔触柔软舒适。本书像时代野蛮和文明并存的注脚。

  ●打满星了!一口气看完饭也不想吃那种,之前看过一点点鄂温克人的记录文,特别高兴感兴趣,小说看完完全上头了。茅盾文学奖不止于此了!!

  ●大兴安岭深处,有人爱的纯粹,有人恨的纯粹。人啊,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故事总是相似,离开的方法却又各有不同。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一):简洁而不简单,平静而震撼

  读了太多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小说,这本除了名字复杂外别的都简单的小说却是给我震撼top3的作品。

  其中最美的就是对生命的描写。从一场场风声的激情到生命的陨落,不仅是一个个人物的生命过程,也是动物的森林的民族的命运轨迹。

  年近三十,最幸福的是亲人环绕,最恐惧的可能也是这种幸福某天戛然而止。随着主人公经历了这一生后,好像面对这件事可以多了一丝丝坦然,尽管不知能维持多久。

  矛盾是信看,迟子建也是。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二):额尔古纳河右岸。 笔记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笔记

  开篇看到了善良淳朴的鄂温克人对上天。对自然。 对生物的热爱与敬畏。让我突然好像懂得了雨和雪到底代表了什么。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与驯鹿为伴的鄂温克人是怎样面对生活的。九旬的老人讲出来的故事真的有很多的感动。值得深思。

  该来的还是来了。林克被雷劈死了。对一个家庭来说真的是榻天之祸啊。有些人活着已经竭尽全力了。现在想想大多数人们选择定居在镇上。是不是厌倦了那种漂泊。厌倦了瘟疫。厌倦了挨饿。最终选择了平静的生活。而坚持在野外生活的人是否已经习惯和享受这种漂泊呢

  终有人死去。也终有人诞生。人们在这终而复始中生活着。有的人失去了挚爱。仿佛失去了灵魂。有的人望着旧爱。也仿佛失去了灵魂。新的萨满在尼都萨满去世的三年出现了。这就是神奇的传承吗。老人的一生真的丰富多彩。这一笔仿佛是灰暗的。

刚刚做了萨满。一天当中为同一个人举行了婚礼和葬礼。这是一种轮回吗。如果真的是让喜欢的人见证自己的一切是否对别人不公平啊。萨满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呢。让称为萨满的人那么无私。那么博爱。是和东北仙家一样的存在吗。在深山修身养性。出古洞四海扬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全报。人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白做的。无论好与坏。一看到蝙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三):一曲低徊的游牧民族挽歌

  和风格相近的《百年孤独》《尘埃落定》比,《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节奏有点快。书中,死亡和新生交迭出现,甚至让人记不清每个人的名字。原始的情感、自然的依存、神秘的巫术,在社会的变迁中逐渐消失,要感谢迟子建创作了《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个游牧民族的生存史,如果不以史书或小说的形式保留下来,恐将飘散于风中,只能以诗的语言表达为“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已经飞过”。

  这部小说篇幅不长,可说的事儿不少,总有种百米冲刺的感觉,少了些换气的舒缓。说它是“史诗”有些夸大,但作者以饱含的温情与悲悯,将一个族群置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通过生存细节的描述,还原一段游牧的历史,笔下常带的感情,透过文字萦绕在读者心中,进而转化成一首苍凉的曲子,低徘在耳际。

  读罢此书,思绪穿行于牧民、森林、驯鹿、黑熊的境界中,却油然想起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套用《白鹿原》开头引巴尔扎克的话,稍加改变:一个民族的秘史,就藏在小说之中。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四):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文明:阅读的本质,是让我们多一个角度看世界

  这本书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它也是我今年读的第一本中国作家的小说。一翻开书就被文字中巨大的苍凉感包围了,用词非常巧妙,比如说:“雨雪、岁月、河流、阳光、云彩、月光、闪电、大山……”这些好像我们看似很熟悉的自然万物却离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那么遥远。

  迟子建的文字是朴素的,这种朴素中有种干干净净的大美。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真正的美都是朴素的,朴素不是干瘪,是简洁、生动、准确,又很滋润,就像果实刚摘下来,熟透了,又带着点露珠。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被作者的文字带进了大兴安岭的森林中,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驯鹿在一旁啃草,阳光透过树缝洒下来,那么美那么安静,连空气都是香甜的,所以这期视频我选择来公园里录,希望也能把这种幸福、自由的感觉分享给大家。

  额尔古纳河是中国和俄国的界河,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俄罗斯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把额尔古纳河以西(左岸)划给俄罗斯,右岸就是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也是小说中的鄂温克族生活的地方,鄂温克的意思是“居住在大山中的人们”,通过“我”的讲述,把家族中将近百年八代人生活的变化呈现在读者眼前。

  最初部落自给自足,富裕祥和,他们生活在山林之中,敬畏一切神灵,热爱大山小河,点燃篝火的时候都舍不得砍树,只是捡地上干枯的树枝用,因为他们相信树也是有生命的,是活着的,不可以随意砍伐、伤害它们。这些少数民族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人性巨大的包容和温暖,令我无比动情。

  后来日本人入侵,抓了部落的男人到山下练兵,剩下的女人和小孩照顾驯鹿,他们坚强、勇敢又善良,最让我心痛的是“我”的弟媳妮浩,她身为部落的萨满不能对别人见死不救,却白白牺牲了自己三个孩子的性命,在神性和人性之间,艰难地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

  再后来日本人离开了,伐木工人却来了,鄂温克族的人们心痛地看着大批树木倒下,森林的生态环境被破坏,驯鹿越来越难找到食物,不得不频繁地迁徙,让心爱的驯鹿可以健康地活下去。

  这时,政府在山下给族人搭建了房子,鼓励他们搬到山下去生活,作者就写了开篇时我读的那段话,她死也不愿意下山,她说:”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里承载了“我”一生的故事,“我”的父亲母亲“我”最深爱的丈夫和孩子,都安睡在这大山里,我怎么舍得离开。

  而那些决定离开的族人,眼睛里也不全都是欢喜,反而流露着凄凉、迷茫的神色。他们被卡在部落和现代中间,痛苦的挣扎,离不开却也留不下。

  很明显能感受到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想要和我们探讨的一个话题:“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文明”,我们自以为进步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否太过贪得无厌,是否对大自然索取的太多了。

  如果我们不那么贪心,这些土著人是否可以安然地生活在森林中,不必来到灯红酒绿的城市,不必遭遇本不该出现的文化冲突。我们假借现代文明之口,生生地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碾碎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还口口声声地说着“我是为了你好”。

  阅读的本质,是让我们多一个角度看世界,让心胸变得更宽广和包容。至少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会再傲慢地认为:生活在城市里一定是好的,有钱一定是好的,人生就是为了房子车子全球旅行。而是……有颗像大自然一样柔软、宽广的心,接纳、包容、热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越局限,就越狭隘,也更痛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