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白大褂》是一部由陈磊 / 史榕 / 陈丽萍 / 陈叶 / 陈奕斌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白大褂》影评(一):将可以解决的现实矛盾“上升”至无需解决的道德制高点
假大空:带教老师都是和蔼可亲,乐于教授技能的,规培生是有时间多跑病房而不用花大量时间整病例的,甚至对患者亲切到打的去批发市场买动漫贴纸。
规培过程会出现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比如上级医生只让干活不教东西,甚至借辱骂学生来缓解工作压力,规培业务繁忙却待遇差,患者态度无理。影片选择性忽略这些问题,将理论上可以解决的现实矛盾“上升”至无需解决的道德制高点:医生都具有同理心,面对患者痛苦和死亡的无力而产生的共鸣让他们痛苦。这种做法太卑鄙了 。
国产纪录片的通病:直接把镜头对准走廊上哭泣的人,甚至给一个特写镜头。情感过于直白就会变得虚伪和过于功利。真实的情感会披上一层纱,而观众也能轻易透过面纱看到真面目。
《我的白大褂》影评(二):《我的白大褂》:带你了解本土医生真实的成长之路
2020年3月27日,《我的白大褂》在深圳卫视开播,讲述一群刚从医学院毕业的规培医生的故事。可能很多医疗圈外的人并不懂什么是“规培医生”。在这部纪录片开篇,就先给大家科普了一下“规培医师”的概念。
2014年起,国家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学毕业生开始到国家认定的培训基地(也就是医院)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成为“规培医生”。去年冬天,我追过一个观察类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讲述律政“菜鸟”们的实习故事,当时就想有没有讲述我们医生“初哥”如何在“挨骂”中成长的观察类节目。看完《我的白大褂》前期宣传的文案,就决定无论有多忙都要追更这个节目。我追更两期后,不禁大呼,这个节目太有意义了,带你了解真实的青年医生成长之路,不是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也不是你看过的诸如《心术》一类的国产医疗剧。
《我的白大褂》宣传海报,摘自豆瓣图片库我就是个青年中医医生,相比很多西医青年医生,可能外界对我们更加不了解。其实我们和西医青年医生的成长之路,有很多共性,在共性之外还有一些特别之处。我说一下我自己的“规培之路”。
我与很多中医学生相比,选了一条有点不同的“规培之路”。大部分中医学生毕业后,会选择一家中医院规培轮转,而我选择了一家西医院。很多人都会问我,你一个中医为什么要去西医院轮转?
因为我本硕八年都待在中医的圈子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想到西医的圈子里去看,他们怎么看中医,我也想冷静地看中医的优势在哪里。在我看来,无论中医西医,不分中医西医,能治好人和病的,才是医之大者。
我轮转的第一科是心内科。来这样一个我从未涉足、貌似中医也不占什么优势的科室,有点忐忑。作为学医的,我很惭愧,心脏体格检查不会,心电图也看不明白,水平可能还不如科室里的实习生。思维转变也是个问题,我看到患者首先想到的是,能开什么方子。
第一次科室聚餐,有幸坐在了主任旁边,可以和主任深入交流,主任得知我是学中医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科室是做射频消融的,心律失常中的“室上速”射频消融的手术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你们中医应该统称这类疾病为心悸,我们的患者在中医院的诊断常是心脾两虚型,难道我们两三个手术过后,他们的心脾就不虚了?
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这个问题,到现在我也回应不出这个问题,这就是思维方式的碰撞吧。
第一次周末24小时值班后,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一天一夜的努力,96岁老爷子终于生命体征平稳了。”那天晚上我学到的比几个月看书学的都多,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独立处理过危重情况。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至今都很关心我的学业。她问我,是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吗?我回答她,用的是纯西医的方法。她又接着问了我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中医三甲医院都在西医化的原因是网上说的中药不给力吗?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我这些年遇到的很多误解。很多人认为中医的三甲医院,就是吃中药,做针灸,做理疗,做推拿。但是我所看见的,很多中医院都已经西医化。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做评论。就像我前文所说,为什么要将中医、西医标签化呢?还有朋友知道我是学中医的,会问我,你为啥还用听诊器呢?看见我在看西医类的书籍,会问一句,你不是学中医的吗?怎么还看这些书?朋友,我该怎么跟你解释这些问题呢?我最想说的是,医者应该不分中医西医,治病救人,悬壶济世才是我们最初的理想。没有那么多的标签,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治人治病的本领最重要。
我在西医院轮转了两年,学到了很多知识,看见了医院里的悲欢离合。
2019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位学长,集结我们一群刚出医学院的青年医生想要写一本书,讲述医学生的成长之路。想要写这本书的初心是,通过这本书,为高中生及家长提供客观、系统、深入的医学教育通识,并通过客观展示医生的培养现状、工作现状,降低高中生选择医疗专业的迷茫,吸纳更合适,而不是分数更高的学生进入医疗行业。
看到《我的白大褂》,我觉得这个节目的愿景应该更大,不仅带你了解本土医生真实的成长之路,也想增强医患之间的了解。每一个青年医生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期间,需要师长的谆谆教导,也需要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这个节目,我会继续追更下去,并且推荐给更多人,让大家了解青年医生的成长之路。我喜欢苏轼的一句诗,“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乐更无方”,心安即乐,再无他方。对我们青年医生而言,不负青春凌云梦,別时愿记来时路。
2020年4月6日星期一
《我的白大褂》影评(三):足够真实,但不全面
本人医学研究生在读,看了第一集,场景和主角选的都挺好的。
超声科轮转到急诊科的女医生,刚入科就碰到了抢救,一个小时前还活蹦乱跳的人就这样在医务人员和生的意识下离去了。看到她蹲在走廊上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做死亡心电图的场景。当时轮转到ICU,一位女患者上午上班的时候生命体征还没多大问题,下午开始抢救,傍晚心跳停止,为了拉出直线,还要把没来得及关掉的呼吸机停了。那一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看看带教老师,疲惫中带着遗憾,还要去跟患者家属交流。一开始我不敢去给亡者做心电图,可是老师们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我只能五味杂陈地来到亡者身边,磨磨唧唧地接上电极。这可能是我一生都不会忘的记忆吧。
所以我挺能理解她的,如何面对病人的死亡,可能是每个医生的必修课。
胸外科郭医生,简直不能太真实。作为研究生毕业的规培人员,他能使唤的可能只有实习同学了。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又忙又累,要适应主任的节奏,上完手术补病历,下班后可能还要看论文。
最真实的是主任,是不是每个医院的胸外科主任脾气都不咋好?还有上台后的暴脾气,绝对是小郭胸腔镜没扶好给气的。再来一句"肌松",就更真实了。
口腔科轮转到儿牙。从最初的害怕到最后的接受,也是在成长啊。但是她可能有点过于急躁,刚入科室,应该先跟前辈学习经验,再作出自己的判断,重要的还是学习技能而不是怎么哄孩子。不过医生就是这样,即使不喜欢,也只能勇敢地向前冲。最羡慕的是她的带教老师,这是什么神仙老师,怎么这么温柔又体贴,我实习的时候咋没碰到?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般不会在老师面前哭,我们选择回到宿舍后默默流泪。她可能是真的着急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才哭的吧。
急诊科的美女小姐姐。医生的无奈莫过于此吧,不是医术不行,而是条件限制。这就要反思一下国家医保政策了,跨省医保改如何改革?
这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小姐姐,有处方权,技术也过硬,如果有新来的规培生,应该会让她帮忙教吧。没有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学生很尴尬,不能独立值班,不能开检查单等一系列限制。
总体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大家对规培政策有很多异议,但不得不承认,规培本身是个好政策,怎样将它落实才是最重要的
科普的医学知识狠到位,剪辑和配音都不错,自己说这些话才能产生共鸣。
说说不足:背景介绍不详细。规培政策出台以后,很多已经在临床上工作的医生也只能从头开始规培,他们的水平跟刚入临床的毕业生是不一样的。
住宿待遇没有太多。可能是我还没看完吧,规培各省待遇不同,最基本饿不着,但是独立养家应该不行。规培生是否有五险一金?在职规培和本院规培有何不同?
第二集
这个抢救场景,似曾相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镇静,临危不乱,主任看似着急却有条不紊地指挥。各部分协调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应做的事情,就是为抢救多争取了一分时间。手术室好像一下子变小了,挤满了医生和护士,一个新手在此时很容易迷茫,不知道干啥,心跳加速而不知所措。一般这种情况下,我都会目光紧随上级,上级就是镇定剂。
急救最考验基本功了,一个医生的水平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多方努力换来了最后的成功,松下一口气,还要继续手术。
查房标配,主治+规培+实习同学规培生的尴尬就是,好像已经是医生了,但最关键的时候并不能如我所愿,冲锋向前,因为我们水平不够。两位支援三院的姑娘,虽然业务不熟,也在尽力做好。这段特殊的经历,可能是从医生涯最难忘的。从面对面谈话,变成电话沟通,如何跟患者沟通成为了比治病更重要的事。医者,医其心也。
得到肯定后复工与肺炎,这个老师说得太好了,只要用心做,哪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医生的成就感来源于患者出院之后不忘跟你说声谢谢,这句谢谢缓解了一切疲惫,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年前的患者伤医案让很多医学生寒心,这次疫情,这么多温暖的故事,让医患关系看到了和谐的曙光。
很多患者喜欢听精确的数字,但是所有的医生都不敢打保票。生命面前,哪有什么百分之百确定的事,更何况每个人对药物手术的敏感性都不同。救,还有一线希望,放弃就只有一条死路。这就是术前谈话的目的,医生尽力,患者理解,不要质疑,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科普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