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儿爸说
大家好,我是钱儿爸。今天的文章是我写的,我也录了音。
最近有几个朋友后台留言给我,问我有没有发现,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能很清楚地分辨出学习和娱乐的区别。
我还跟其中两位朋友深聊了一下,他们都说孩子才三岁,他们给孩子准备的识字启蒙App,还有什么训练专注力的App,都是那种卡通动画的,看起来就跟玩儿一样,但是孩子用了两次,第三次就跟他们说,这个是学习的,我不玩儿这个,你不要骗我。
让做家长的大吃一惊,觉得孩子这么小,怎么会这么敏感,都是动画角色,形式也都一样,只不过加入了跟读、识别、小挑战的元素,都是趣味性的, 怎么孩子就能这么清晰地分出来呢,而且一语道破说是学习的。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问该如何是好!
我其实早在濑子姐身上感受过了,如今的濑子姐,已经通透到跟我谈条件,比如说她想玩儿会儿iPad,一看我皱眉头,就赶紧说,如果让她玩一会儿iPad,她就先用那几个识字的App和英文启蒙的App,自学半小时或者四十分钟,然后再玩儿她喜欢的过家家小游戏和看动画片。
每次都把学习和玩儿分得特清楚,而且一众App里,哪个是学习的,哪个是玩儿的,她也分的很清楚,休想骗她。
我记得大概她也是三岁多的时候,钱儿妈最早给她开始看识字的App,让她跟着读,跟着记,然后还有小测试,但骗她说这是游戏,确实,那App做得很卡通,界面很友好,很能一下子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但是也就试了三次,姐一次比一次烦躁,最后终于爆发了,她说这个,是个学习用的,不是玩儿的,是跟哥哥一样学习的,她不要这个了。
我跟钱儿妈当时也比较惊讶,觉得这孩子是不是太敏感了,而且难道这么不爱学习吗?我们大人看这些所谓“寓教于乐”的App,都觉得挺有游戏感,而且这么卡通,不就是游戏吗!怎么才三岁多的姐,直接给点破了,外加拒绝了呢,而且把学习跟玩儿分的这么清楚,这么开,一看就是个不爱学习的主儿啊,将来怎么办呢!
后来,我跟钱儿妈坐下来仔细对比了一下给孩子的这些纯游戏,和带学习功能的游戏,我发现其实道理很简单,孩子就应当能分辨出来,完全不是形式上的问题,就是内容本身的问题,这些App需要思考,需要记、背,需要反馈,多少都有挑战性,得动脑子,而且会错,会要求孩子改正,反正不舒服,所以孩子很容易把哥哥口中的学习和做作业那个感觉给带入到这当中。
我问了一下那两位朋友,他们家里也都有俩娃,都是那个小的,一口就喊出了这是学习的,不是玩儿的。
我想其实家里一个娃的也一样,只不过他不一定能很明白的说出这是学习的,但是他一定知道这不是玩儿的。所以由这个很简单的现象,其实也可以让我们大人重新审视一下“玩儿着学”这样的说法,这个是不太会存在的,学习的开端,就是在空白纸上画画的过程,要画的好,画的精巧,就需要凝神静气,动心动神,下笔还要小心谨慎,画坏了需要重来,不管擦掉还是换纸,都需要大量的重复和练习。
当然不同的人,画出来的结果也大相径庭,这个过程本身就很不轻松,当然,随着练习的增多,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增多,画功逐渐显现,雪球滚到一定大小,开始有成就感,兴趣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慢慢体现出来了,这绝非一日之功,不是开始就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所谓乐趣的。
所以后来,我跟钱儿妈不再用偷梁换柱的方式,瞒着濑子姐说这是个游戏,让她玩,其实是让她用那些动画App去学习,就跟她实话实说,这个是学习的,是识字的,是学英文的,跟她讲识字能干什么,学英文可以有哪些用处和好处,尤其她上幼儿园之后,有了上课的概念,对学习两个字,也越来越界限清晰了。
我觉得不是坏处,她知道学习跟玩儿是不同的,学习要思考,要纠结,要反复练习,甚至有痛苦,而且让她知道学习不容易,学会知识是值得骄傲的,她不会轻视这件事,不会等闲视之,我会跟她说,学习就好好学,玩儿就痛快的玩儿。
如果非要人为混为一谈,让孩子追求所谓的学着玩儿,玩儿着学,那么结果可能是都耽误了,对学习,孩子心知肚明,我们也是从那时候过来的,更加心知肚明,所以就不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他灌输玩儿着学,学着玩儿的观念了,是什么就是什么,就好。。。
私人
新浪微博:不吃胡萝卜的白小白
免费App:钱儿频道
喜欢我们请加星标置顶吧❤
我的新书
更多新书
点个“在看”,日日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