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自闭也有爱第一季》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15 23: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闭也有爱第一季》的观后感大全

  《自闭也有爱第一季》是一部由纪录片 / 真人秀执导,澳大利亚主演的一部2019-11-19(澳大利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闭也有爱第一季》观后感(一):也许“奇怪”的人都会有同感……

  

每次看自闭症相关的一些东西,都有点儿“后怕”的感觉,因为回想自己作为一个奇怪小孩的成长经历,好像也很符合一些症状的描述,比如一直不知道怎么和别的孩子玩,只能在旁边呆坐着,绝大多数人童年玩过的游戏我都不会,又比如直到小学三年级,才知道班里所有同学的名字,其中一些直到毕业也没交流,那时自闭到家里大人都很担心,甚至包括走路的姿态,穿的衣服,都曾经“不正常”到被嘲笑(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抬头走路,因此总被训),但更麻烦的是,确实有心理方面的发育迟缓,有时会表现得麻木或冷酷,不能理解比较微妙的情感,我还记得曾经不止一次因为对一些事缺乏同理心,被家人带着担心的语气说“这孩子怎么没人味儿”…… 我会关注自闭症方面的信息,也与此有关。

但是后来认识我的人,恐怕都没什么人会相信,甚至我自己也在成年后回忆时感到惊讶和困惑。可是我知道那个“怪小孩”的状态是真的,哪怕翻出成长过程中的照片,都一眼看出那个孩子“不正常”(眼睛不看镜头,有一阵甚至不会笑)。如果十二三岁时真的有什么自闭症诊断,我认识的同龄孩子里恐怕我是最可能被归入其中的。

可是为什么后来又变得比较正常了呢?我猜是心理虽然成熟迟缓,但是毕竟还是会成熟起来的吧,到了大学后,就渐渐比较顺畅地理解那些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人的爱恨何来,也在不断练习中知道了怎么和人正常社交,怎么举止得体。虽然也不至于完全变成外向热情的人,最后毕竟是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技巧,可以处理好自己不那么“正常”的一面,能够避免给自己带来尴尬,或者给别人带去伤害。于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成了一个很“正常”的人,或者说,一个不会被看出过去的人。

这种改变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因为朋友。我无法想象如果一直没有朋友,自己又会怎样。其实私下和一些人聊到小时候的事时曾说过,我到了小学四年级,都居然还没有“自我”的意识,也许没类似体验的人难以想象,但是是真的。还记得小学四年级,第一次有一个同学去我家找我一起上学,“我”有多惊讶,就是那一刻,在开始想“她是来找谁?”的一刻, “我”才在心里出现了。而那个来找我的同学,也是我第一个朋友——一个同样因为古怪而被排斥的小女孩,只不过她不像我当年那么自闭。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都觉得友谊特别特别重要的原因,因为那是把“我”从封闭的盒子里带出来的事情。而后来这么多年,包括今天,我都仍然必须通过友情来理解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友情是我维持自己“人性”的基础。当然也可以说,是友谊的出现“治愈”了那个怪小孩。因为有了兴趣相似的朋友,才有交流的需要,有了交流,语言表达才能顺畅,语言表达改善后,才能建立社交圈,参与更多事,也就不会仍然表现出自闭症谱系中的一些症状了……

疾病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仍然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自闭症还是仅仅过于内向,但毫无疑问,无论是什么情况,一个有“自闭”倾向的人要让生活状态变好一些,内心更充实,感情的感受力更强,都需要先从封闭自己的盒子里走出去。这需要一些机缘。像刚刚看完的这部真人秀,它在讲述的就是那些努力在寻找机缘的人,所以我也不觉得要把它看成什么“相亲”类真人秀,因为他们即使寻找友情,也差不多是同样的状态,只是“尝试约会”这个目标把他们的笨拙、紧张和努力,都进一步放大了。好多好多年前,我和我同样奇怪的朋友,也曾是这样开始的。

所以看完这部只有五集的真人秀,好像最大的影响就是以后会愿意更耐心一些去对待比较内向,甚至可能显得自闭、古怪的人,去试着和他们成为朋友,无所谓是不是自闭症,毕竟其实程度轻微的话,也并不影响一个人成为有趣、可爱的人。差别仅在于,那些我曾经作为一个奇怪的人而经历的,他们可能还仍然在经历着,而曾经带我们从自闭状态走出来的友情,我们也应该在他们需要时,尽自己所能的去尝试和他们建立。

  《自闭也有爱第一季》观后感(二):真人节目:No Filter没有社交技巧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电视真人节目,在西方媒体的定义是:记录由普通人(非演员),未经节目脚本安排,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发生的事情而做成的电视节目。这类节目引进中国电视后,如早期的美版竞速节目《极速前进》引进中国电视后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为此本土电视真人节目定义调整为:由电视节目制作者制定节目规则,参与者以明确为节目效果服务的目的,参与录制剪辑成的电视节目,参与者的自定义从普通人改为能吸引收视率的人,其中也包括演员和成名艺人。于是,出现了明星汇聚的《极速前进》节目。后来,中国本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类型,普遍以明星综艺与才艺选秀节目居多。

  在西方社会,电视真人节目从诞生到流行一路都饱受各种争议,尤其是关于电视真人节目能否准确地「呈现现实」的质疑,当参与者被置于一系列为了满足节目效果的情境之中,而非他们真实日常生活的场景,并通过对参与者在镜头前的言行规范化指导、后期剪辑等一系列处理后,观众会开始质疑:作为真人节目,「真」的成分还剩多少呢?

  这档Netflix出品的真人节目重新定义了我对电视真人节目的认知和可能性。澳大利亚孤独症人群的相亲真人秀《Love on the Spectrum》,节目简介也很简短:”对任何人来说,遇到真爱可能都不容易。对于处在自闭症谱系中的年轻人来说,探索难以捉摸的约会世界就更难了。“ 出于好奇,看完五集后,竟然发现这个宝藏真人节目,不仅达到电视真人节目普遍被要求的及格线:轻松娱乐,还超出预期地延展了一定的社会思考与责任。

Love on the Spectrum 海报

  孤独症人群参与节目拍摄,需要得到他们监护人的许可和支持。每次相亲约会前后,他们都会第一时间与父母通话谈论自己的感受。他们的父母有些是坚强的队友,有些则是自强不息独自陪伴孩子成长的单亲家长,二十多年走来,他们非常依赖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即使不是孤独症人群,比较内向、不够自信的普通人,在摄影机镜头前,紧张到汗如雨下最终语言组织能力障碍的情况也很常见。可想而知,拍摄孤独症人群,绝对不会那么轻松简单。节目中有个场景是:华裔男青年Kelvin,酷爱动漫,学习日语,与父亲共同生活,他突然看着镜头面无表情地说”够了“,镜头后传来导演措手不及的询问声:”你是说拍摄吗?“ Kelvin毫无商量余地回答“是的,拍够了,你们可以走了”。遇到这样的拍摄对象,导演也只能在拍摄现场就地失业了。

华裔孤独症青年Kelvin Wong, 21岁, 酷爱动漫, 学习日语, 与父亲共同生活

  这个节目最宝藏的地方是,那些令人不禁发笑的瞬间:因为完全没有社交技巧的孤独症青年们,他们更容易展示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像一面镜子让非孤独症的观众,看到日常社交中因为种种原因的顾忌,那些绞尽脑汁地伪装之荒诞可笑。以下例举部分场景,在其中我看到的不只是孤独症人群的社交困难和挑战,还看到了各色各样非孤独症人群在社交中你我的身影 ⚠️对于剧透敏感人士请绕道⚠️

孤独症女青年Chloe, 19岁,有部分听力障碍

  场景1:父亲在孤独症女儿出门约会前,提醒她:如果约会中,你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的时刻,你可以说:不好意思,我要去洗手间补个妆。女儿则不解:但我没有粉饼啊?父亲微笑地解释:有没有不重要,这只是个借口。女儿理直气壮地说:但这不诚实。

Maddi, 择偶标准:高大、肌肉发达、有钱

  场景2:父母俩与孤独症的女儿模拟约会见面场景,来提供建议,当母亲问及:你将来是否会想要生孩子?女儿诚实作答:不会,因为觉得抚养小孩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被母亲视作聊天杀手,建议她得让对话继续下去,没有社交技能的女儿无奈困惑地说:你告诉我,要让交谈继续下去,但也告诉我别只说对方想听的话。父亲说可以综合两点,留有余地说:现在没打算,将来可能会考虑。但女儿依旧坚持不想给对方虚假的希望。

Michael, 25岁,最大的人生梦想就是成为丈夫,称自己的弟弟就像上帝身上割下的小鲜肉,而自己是坨狗屎,事实上,他的语言表达相对流利

  场景3:Michael对这镜头说直白地说道:我想对全世界的女性说一句话,我会成为那种能够提供每个女性都需要的五种东西:爱、尊重、幸福、支持和安全。

Mark, 痴迷于古生物恐龙,当与人交谈时,如果一时回答不上来,会陷入强烈的焦虑不安

  场景4:孤独症男青年Mark,痴迷于古生物恐龙,于是决定约会带孤独症女青年到澳洲博物馆参观,非常直白地展示给她看自己强烈的兴趣爱好与知识,然而却令女青年全程处于对古生物领域生僻词陌生的尴尬和对恐龙模型剑拔弩张的焦虑中,于是约会以失败告终。

Olivia, 高兴时就会手舞足蹈地蹦跳,她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话剧社团排练和表演

  场景5:孤独症女青年Olivia, 高兴时就会手舞足蹈地蹦跳,她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话剧社团排练和表演。她的约会对象迟到了半小时后才到,这个孤独症男青年想为此事道歉,但由于紧张多次语言组织失败,于是Olivia说:我知道这种感觉, 不会绕弯(原文:No Filter)!

  看着这些孤独症青年们线下社交的百态,尽管他们的表达多少有些笨拙,约会的闲聊经常像是在应聘问答,有时甚至会因为答不上最爱的电影而极度紧张不得不离场片刻,但他们对于是否在交流中与这个人产生火花和感觉非常地敏锐和清晰,不会勉强自己和他人,也不会拖泥带水和左右摇摆。这些孤独症的青年每一次走出舒适区试图与陌生人交往,得积攒多少勇气,每一次的尝试,他们的家人都比任何人都更期盼陌生人别伤害他们没有滤镜人设和社交技巧的孩子。

  而作为比他们更加幸运的观众,又有什么理由还没有足够的勇气,走出安全区域,活得少些滤镜,接近本真呢?

  《自闭也有爱第一季》观后感(三):笨拙而真诚地拥抱爱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是根据典型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进行扩展定义的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既包括了典型孤独症,也包括了不典型孤独症,又包括了阿斯伯格综合征、孤独症边缘、孤独症疑似等症状。

在谱系中的患者们,通常很难读懂情绪和肢体语言,需要系统地学习社交语言和暗示,但他们并不是迟钝或者智障。自闭症的表征各不相同,具有相当多样化的特点。

他们有的人喜欢电子游戏,有的人喜欢收集和拼图,有的人喜欢戏剧,有的人喜欢画漫画,有的人喜欢魔方。

身为一位自闭症患者是什么感受?

有人说,像是被关在了一个透明的盒子里,没人能听见你,虽然他们能看见你,但无法和你互动。你只能一辈子呆在这个盒子里,终身孤独。

自闭症患者像普通人一样渴望社交和亲密关系。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找到终身伴侣已非易事,更何况对于在社交中存在障碍的自闭症患者们。

澳大利亚纪录片《自闭也有爱》就跟随几位自闭症患者的脚步,和他们一起探索交往和约会的迷惑世界。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未谈过恋爱。有些人非常渴望能遇到另一半,另一些已经接受自己或许会孤独终老的命运。

这是迈克尔,25岁,从未约会过。

在当地的残疾人单身餐会,他上认识了一位和他兴趣相同的女生。

在剧组的安排下,他们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次约会,但却以失败告终。

尽管后来他们又相约一起去了漫展,最终还是选择只做朋友。

这是克洛伊,19岁。她的听觉不完整,需要使用助听器。她曾经因为自闭症而被甩。

她这一次的约会对象叫马库斯。然而他们似乎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克洛伊是双性恋,这次失败的约会让她怀疑自己可能还是更喜欢女孩子。

她的第二次约会对象是一个名叫洛特斯的女孩子。她们一起去了向日葵农场采摘,度过了相当愉快的时光,也彼此都有好感。

然而又进行了一次约会后,洛特斯觉得自己并没有准备好。她们还是没能走到一起。

这是麦迪,24岁。她的理想型高大、有钱、最好能有八块腹肌。

她首先参加了一个当地残疾人舞会,和一个男孩子聊了几句,气氛异常尴尬。

在剧组的安排下,她认识了一个恐龙迷马克。他们进行了两次约会,然而结果是并不顺利。

后来麦迪又见到了一个会弹钢琴的男孩子塞维林,对方现场为她弹奏了她喜欢的游戏的主题曲。

然而最后他们也没能走到一起。

这是凯文,21岁。他是出生在澳大利亚的华裔,和单亲爸爸生活在一起。他会画漫画,还塑造了自己的原创角色。

凯文在剧组的帮助下进行了约会训练,但训练和实战毕竟还是有距离,他和约会对象杰西卡明显对不上频道。

当然,剧组也找到了两对本来就是情侣的自闭症患者。

这是托马斯和露丝,他们已经交往了四年,算是一见钟情。

这是夏奈和吉米,他们也交往了两年时间,最近刚刚搬到一起生活。

他们都像普通情侣一样,有生活的烦恼,有自己的乐趣,有爱,有陪伴,相互理解,拥抱取暖。

除了两对本来就是情侣的主人公,《自闭也有爱》中的几位单身寻爱人士都依然还在寻找着。

尽管很艰难,但他们没有人放弃,也没有人因为急于摆脱单身而委屈自己。他们笨拙而尴尬地相遇,又遗憾而真诚地道别。他们都知道,爱情可遇不可求,需要那一瞬间的火花。如果没有,那最好还是做回朋友,不强求,不拖沓。

如果你也还在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请给你的感情多一点机会和耐心。也许你只需要拿出像自闭症青年们十分之一的勇气,一半的坚持和坦诚,幸福就在转弯处到来了。它不是靠无底线的妥协换来的,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感受,远不如你自己一人时快乐,这份感情不会值得你牺牲对美好生活的预期来交换。

要像这群可爱的自闭青年们一样坚定,最后,像托马斯和露丝、夏奈和吉米一样幸福。

《自闭也有爱》第一季,一共5集,人人视频APP已全部上线。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闭也有爱第一季》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