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冻结的希望》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14 17: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冻结的希望》经典观后感有感

  《冻结的希望》是一部由Pailin Wedel执导,剧情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泰国 / 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冻结的希望》精选点评:

  ●©GZDOC 2019

  ●选题很棒节奏也很棒!主要拍的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泰国(举国信仰就是佛教)科学家庭如何去面对家中最珍视小女儿的逝去。佛学的轮回、讲齐物本身也是一种生命哲学,可以算是世俗者寻求解脱的出口。信仰者一般也更容易去接受无常事实;另一方面,接受过世俗价值教育的科学家,往往对人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自信。这就是一个矛盾。所以说这部片选题特别妙。而素材的处理也很好,从失去爱女之痛展开,然后顺叙展现为了挽救女儿的努力;新闻采访和拜访脑科学家适时铺开这个科学家庭的内心世界。“我只是想说,如果肉体还在那她就还有希望,有形体还是她复活的基础。”在面对主持人点破转生理念与他所做矛盾时,信仰佛教的父亲却这么说。最后还生了一个和死去女儿一样的小女孩,起一样的名字。那被困在轮回的,究竟是小女孩的灵魂还是他自己?这很哲学。

  ●notes:等了一年,被接纳,获得家庭自己拍的影像资料。需要时间,不能一开始去问;要有同理心compassion。作为好的导演,感知社会的需要,社会在寻求什么的的答案,会回答时代所好奇的问题,否则就只是做片子给一小部分人看。觉得这个家庭所面对的问题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向往这种做片子的状态。

  ●3.5 关于存在于周围世界的灵魂物质,其实并没有离开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cgv影城k11

  ●这一秒的你和下一秒的你还是同一个你吗?

  ●“没有记忆的重生还有意义吗”,一句追问感觉要把前面的努力都推翻了...... 虽然夫妻俩没有承认,但还是有种很强的感觉,第二个女儿还是爱因兹的替代品

  ●在大众看来,冷冻技术是为那些上层精英所着迷的那种永垂不朽和自恋而发展,没必要对普通百姓的当下产生意义。电影以家庭的爱为开端,也以爱为结束,撇除阶级敌对的情绪,这一技术将会和克隆技术,探索太空一样彻底颠覆人的存在主义,规则和伦理和法律,成为人类演化的重要一环结。当这项技术遇到笃信灵魂轮回、不重视肉身的佛教,又当如何自处?电影给出了一家三口亲情眷恋而对渺茫希望孤注一掷的视角。

  ●有钱人的世界满是希望,他们不需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在担心今天,或者明天或者这个月上,他们思绪飞得很远,为那些所谓的希望注入很大的耐心,所以事实上他们并不在拯救女儿的过程和路上。在泰国这样的地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比这些人穷,他们看到这部片,不知道作何感想。我看的过程中没有看到一丝希望,也不觉得他们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科学家,根本就不是这番景象,如果真的够学识,那么他们的行为就建立在现有的基础上,而不是希望上。

  ●GZDOC

  《冻结的希望》观后感(一):我觉的我看不到希望,但我希望你可以

  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因为爱你所以用尽全力把你留下来,我知道也许我们无法相见,但我相信你会有醒过来的一天,那一天也许要很久很久以后,但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将你的时间停止,也许你醒来之后会是一个陌生的无依无靠的世界,但是你还是会感受到我穿越时空的爱,它会守护你,我的小天使,我不会让你离我而去,谁都别想抢揍你恶鬼不行,天使也不行,因为我爱你 那么世界所有人都在指责我,说我爱的自己,我也愿意

  《冻结的希望》观后感(二):简介

  2014年,一名2岁的泰国女孩Einz被诊断为脑癌,经过十余次的手术治疗却仍无法挽救这年轻的小生命,Einz的父母均为医疗工程博士,他们决定在女儿离世后对其身体组织进行冷冻,她的遗体被保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实验室中,他们希望未来的科技可将她复活。本片跟随拍摄了Einz 的家庭——她的父亲、母亲及哥哥是如何作出这个不寻常的决定的,这一举动也遭到了泰国甚至世界范围的讨论,但是Einz父亲还是希望给女儿留下这个生存的机会,而Einz哥哥也因妹妹的离别受到触动,投身于科学学习,希望在未来这项新兴的冷冻技术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冻结的希望》观后感(三):Hope Frozen

  191211 20:10

  泰国人(中产精英)新印象,爸爸品味更像日本男优呢(妈妈也日本女子来期望自己而不是科学家)。无论这件事,还是在整个家庭生活,大概都是爸爸在主导整家的走向,不过爸爸原本就是个能适时忽悠正能量、超强心理素质的实用主义者同时是个好演员,一个鼓动者、小孩的良师益友。

  大家看到佛教和科学的冲突,但哥哥出家时佛教导师开悟的话却让当时的我忽然看到与爸爸观点的融合(现在却怎么也想不起怎样融合法、是哪一点让我忽然自发感觉到那样一种感觉)。当时感觉神奇。

  导演映后分享了本片成片的启发:题材需深掘(你看到对比起赚眼球采访得到的效果),耐心地等候,获得拍摄对象的信任。她说很多事前片段来源于对象的手机自拍,在今天大家都有私人影像意识的时候,拍片、纪录是容易多了(我理解为近乎纪录片作弊)……节奏较慢尽管偶尔有漂亮远景。

  导演是摄影记者出身,远看简直泰国周慧敏,沟通也有魅力。这种带片(尤其是争议片)各地参展、映后交流是创作者了解各地文化和受众一个颇直接的途径。

  《冻结的希望》观后感(四):灵魂这东西,是人所编织最大的骗局之一

  电影处处透着温情,但总给人一种荒凉之感,我无端的心慌。 死亡大概是我们这辈子最怕的东西。从神学到科学,我们用所有能用到的理论佐证着自己人类梦想的肉体不灭的永生。那些宣称可以永生的手段虽然大多仍是理论,但对大众来说,依然有着摄人的魔力。 我们要怎么面对延续生命的各类方式。人最本质的,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灵魂?什么是肉体。相互依存还是可以分割抽离?不过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的问题,只要还没从肉体灵魂二元论中解脱,就永远有阻止人体冷冻的理由。 人的傲慢,是从来都要将自己特殊对待。 因为早已地球称王,虽然不得不愿承认自己与动物的关系,但总要找出“万物之灵”的出处,将所谓的“灵魂”提升到神秘的不可思议的地步。 而不愿意承认,这所谓的灵魂,只是便于这个肉体长久存活下去的演算法则而已。 即使是所谓的爱恨情仇,也只是一个基于长久算法之上的另一个演算。 人体冷冻的意义,正是他最最基础的意义——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这皮囊。这个技术变成一个令人恐惧的命题,正是人体群体不愿意正视这一现实的反应而已。 这些道理我都懂,所以这温情的电影,又勾起了我自己感觉后怕的道理。

  《冻结的希望》观后感(五):这个两岁的女孩,她到底是死了,还是病了

  要论爱的伟大,世间没有任何一种爱能够和父母之爱抗衡。父母倾注于子女的爱无私而不求回报,可以不被世间万物克制和束缚。

  《冷冻的希望》中,小女孩才两岁,这属于新生的年纪,女孩的人生序章甚至还没来得及排版,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烧毁了记载人生的书页。

  作为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无非就是想让她健康平安地长大,希望她可以肆无忌惮地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感受成长过程的美妙和神奇。

  当这份期许被外部因素摧毁时,谁也无法接受,尤其父母。如果这个时候被告知有一种技术可以让女孩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内复活,我想大多数父母是无法拒绝的。

  当然,这种冲击认知的事情和技术在刚出世的时候,肯定是很难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人类行事总是很多顾虑和谨慎。但是人类长河中,每一次复兴和改革不都是在洗刷传统对人们的禁锢吗。

  历史是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人类认知也是。

  当代各类绝症肆虐,无数人被凶狠的绝症折磨,最后丧命于此。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很多绝症是当代医疗无法攻克的难题,但我们也同样相信,未来人类是可以攻克这些难题的,在那个时间点,这些甚至不再被称为绝症,而是可治愈疾病。

  如果未来人类的这些病症可以被治愈,那为什么现在出生的人就不可以享受呢?如果有一项技术可以让她等到那一刻,那为什么不呢,父母又有什么理由拒绝让女孩在未来的时刻里继续享受未完成的人生呢。

  父母之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治病是,生命亦是。

  长生不死才会破坏伦理和规律,疾病的治愈和绝症的攻克不会,甚至这些新兴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对于创新和发展,我们应该抱有积极的态度,对人生也亦该如此,尤其是一个才两岁的女孩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冻结的希望》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