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店街 夜巡》是一本由[法]莫狄阿诺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16-18 200千
●朦胧了
●莫迪亚诺法语简练,但用词准确且忧郁的意味深长。半夜睡不着,对照着李玉民的译文和原文比了很久,我也说不出问题出在哪里,但李版确实缺乏一种况味,让一本关于逝去时间追忆之书变成仅仅是一本侦探小说。
●《暗店街》比《夜巡》好看。但是感觉这个翻译应该挺老的,《暗店街》里好多称呼对方的地方,全用得“您”,看着真别扭
●《暗店街》第一句译文就
●便秘的侦探小说
●4.3 《暗店街》和《夜巡》算是侦探小说,但其悬念是抽象的,是关乎人生存状态的悬念,如雾如夜。剔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莫狄阿诺笔下的人物在潮水般涌来的绝望中丧失了自我。他们甚至失去了名字。暗店街里因为劫难而失去所有前半生记忆的“我”,《夜巡》里在特务机关和地下党里充当双面间谍的“我”,都没有了名字,只剩下符号。而他们又在自我泯灭中寻找自我,暗店街里那个一直寻找前半生记忆的侦探,夜巡里始终叩问内心的双面间谍,在凝练沉重的笔触里,他们的追寻具有了悲怆史诗的气质。而小说的最后,是没有结局的结果,使主人公的追寻和读者的阅读一起沉溺入海,陷入更大的思考与失去。于是我明了了王小波在《万寿寺》反复提及这本书的缘由了:革命话语变色了中国又退散,留下的虚空里,便是王二和我们这些没有名字的人。
●★★★☆译本问题
在现实身处世界里的寻求身份的过程,在精神上需求的身份认同,给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从任何一个方面去想都是困难的。知道姓名,出生,人脉,工作,所有一切外在因素都还是找不到自己的范儿。或许莫迪亚诺先生在寻求得知自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最原始的拷问。
《暗店街 夜巡》读后感(二):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薛立华
上面一句是本书的开头,两人不同的翻译。
《暗店街 夜巡》读后感(三):暗店街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莫狄阿诺的作品中主人公都是“我”,可是我们却无法知道“我是谁”,这是多么奇妙的心情呀!
《暗店街》中的“我”是一个失忆者,当了八年的助理侦探后,开始了找寻“我”的身世来历。这失忆的情节倒是在影视剧中出现,不过结局显然不会那么圆满,经过长久的寻找后,“我”终于知道了“我”的名字,可是这真的是“我”吗?这真是个西西弗的故事。
《夜巡》中“我”倒是比较正常,可是“我”的身份呢?我先是被一个盖世太保组织接纳为间谍,受命打入一个叫“地下骑士团”的抵抗组织;后来又受“骑士团”的委派,反过来调查盖世太保组织的情况。
其实这些无非是外在的表象,真正的“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谁也不知道。
《暗店街 夜巡》读后感(四):《暗店街》:记忆的阴影
从前写的文,有关《暗店街》的片段:
失忆者在沿着时间这条河流逆向追溯时,所有的努力都徒劳无功,他们得到的只是随波逐流的碎纸片,偶尔有那么几张上面仿佛记载了真相的片段,仔细求索之下仍然一片虚无。莫迪亚诺《暗店街》中的居伊·罗朗当了八年私人侦探,但他真心想要探查到的,只是自身那已被遗忘的过去,这让我们体会到命运的嘲讽与玩笑。
真相总是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居伊·罗朗在许多地方与各类身份迥异的人谈话,尽力去捕捉他们的片言只语,而这些人回忆起往事来总好象不堪重负的模样,往昔的美好与破败的现实间巨大的差异让人心伤。直到最后,他所寻找到的仍然一片混乱而又零散,“果真是我的一生吗?抑或是我冒名顶替的另一个人的一生吧?”我们也有理由怀疑,那已经失落的记忆对这位现在名叫居伊·罗朗的男人是否真的那么重要呢?毕竟,无论美好的恋情还是隐匿的谋杀,都已成为不可改变的过去。
失忆者企图通过寻找记忆来挽回时光,改变过去,然而这个虚无缥缈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任务”。
与失忆相对的是沉溺于回忆,这看起来象是比较容易。纳博科夫曾说,“真切回忆往昔一个碎片的行为似乎是我一生中以最大的兴趣来做的事情”。但记忆的丰富与记忆的空白有时同样让人很难承受,因为有些事我们宁愿忘记,有些事我们难以忘记。
记忆好象总喜欢在这对立的两端徘徊,不愿停留在混沌而理想的中间地带。
《暗店街 夜巡》读后感(五):暗店街 夜巡
书是在出去办事的路上顺道买的,当初看王小波的《青铜时代》时还没有对《暗店街》形成印象,后来在网络上也很少搜到这本书的资料,没想到今年竟出了新本。
李玉民的一些翻译确实让人头大,前段时间买过一本他翻译的《艾吕雅诗选》,有些诗歌翻译得半文半白、不伦不类,既然翻译诗歌,体现出异国诗歌的独有情调就可以了,干嘛非要像古典律诗似的句句押韵呢?那种感觉就像是数来宝一样,让读者不知是古典诗歌还是外国诗歌,很是郁闷。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后《夜巡》给我的感觉要比《暗店街》好一些,两者都不赖,《暗店街》那种侦探似的情节让人想起了格里耶的《橡皮》,但很明显,《暗店街》更加感性些,跟随第一口吻的娓娓道来,很容易就能进入了角色,一切一切恍如隔世,记忆中的人们不是死去了,就是消失了,我在楼梯的拐角听到他们的琐碎的笑语,看到人影晃动,可是转眼间我就再也想不起来了,性感啊性感,我无意分析什么“自我”、“迷失”,过去就是我们的所有,未来也是过去的预支。
《夜巡》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主人公在两个对立的势力间上演“无间道”,可是没过于渲染勾心斗角的斗争,连第一次卧底去代表“正义”的中尉那里也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并且很轻易的打入了“地下骑士团”,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你无法说清他到底是善是恶,他可以利用战争发国难财,拿着警察的证件去各家各户搜罗宝物,在他“盖世太保”的组织里,同样有优雅的钢琴师,以至于总督想不通为什么这样的艺术家也会出现在他们的场所。而在“地下骑士团”那里,却是一色的理想主义者、英雄人物,他纠缠在时代所扭结成的网络中,就像分成两半的子爵,但却一直蓦然看着一切,即便是正义的理想主义者的呼唤也没使它感兴趣,他只需要一个小村庄、一个小教堂、他的孩子拉库尔和埃斯梅拉达而已。今天的人很容易就进了迷途,或正或邪,他们的共同点与致命缺点就是被“煽情”忘了自己,丢失了自己,这部小说让我恍然大悟、悬崖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