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上下)》是一本由刘和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0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虽然不太符合史实,但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尤其对政治的理解入木三分。整体节奏紧凑,人物丰满,是剧本化历史小说的典范。
●上册讲述很多历史的动荡, 下策主要讲嘉靖和海瑞。 嘉靖真的是非凡的皇帝。一人抵挡万臣。黄河和长江的比喻很恰当。 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伟略。 这又何止是那些朝臣能够理解的?
●把嘉靖三十九年至嘉靖四十五年这六年的故事讲得波诡云谲、荡气回肠。结合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会更有趣味。
●嘉靖写的出神入化啊,没劲的海瑞就是个共产主义战士。乾上乾下的设定很见功力。
●用kindle读的很长的一本书,全读完觉得纸质版绝对有收藏价值。背景庞大,历史厚重,叙述详实,具备历史小说吸引人的一切要素。不管做为领导还是员工,都可以学习一些思维模式,处世技巧,很多地方都值得反复阅读。唯独一些对场景的描写采用速读。
●老师说,刘和平的《大明王朝》告诉我们过硬的剧本文风也是经得起朗读的。
《大明王朝1566(上下)》读后感(一):转载
@咆哮女郎柏邦妮:《大明王朝1566》,一口气读完。紧紧抓住一条线,纷繁复杂的斗争,层出不穷的人物都拎在这根线上,写得雷霆万钧,丝毫不乱。一两章保持高速紧张的叙事效率不难,难的是整本书都像个火车头,动力十足。写人物的复杂,写复杂的人物,清中有浊,曲中有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于是也有了尊严。
《大明王朝1566(上下)》读后感(二):重新审视历史人物
这本书利于我们重新以人性的辩证的眼光审视历史人物, 突破了传统教育给我们的教条的印象,比如嘉靖是个昏君, 严嵩是个大奸臣, 胡宗宪是严的同党, 海瑞是个大清官等等,。。。其实人本身就是很矛盾的, 很少有完全的好人和坏人, 看了这本书,最令人感受深刻的是徐阶的隐忍,老练, 最感到可悲可恨的倒是海瑞。
《大明王朝1566(上下)》读后感(三):改制
看青词帝王如何驾驭群臣,内阁如何遮上瞒下,宦官如何以上意为唯一判断标准,储君如何如履薄冰,直臣如何针砭时弊,官员如何自谋出路,商贾如何处境尴尬。
一朝天子一朝臣,储君即位后能够改制的可能性较小。大破大立,体制运行发展后若无非常人不能再造辉煌。
“有人想要搅动朝局,所以你才搅得动”以为自己代表民意者可以凭赤子心做事,却需明白,一套体制的运行,设计前后左右上下四方的配合,若破,必是困难重重。
明王守仁后心学为显学,其弟子遍布朝野,将一理论化为治国准则,除marxism外,中国古代文臣已有实践。
《大明王朝1566(上下)》读后感(四):当代故事
接续着连续剧,直接在微信读书上读的后半部。
令人着迷的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年份,一个君权至上且空前集中、士大夫权力萎缩的环境里发生的官场故事,怎么会这么“当代”中国呢?
关键点大概就在于海瑞吧!这个跨越了几个世纪而数次搅动风云的人物,无君无父,是为禽兽,但恰恰又是最尊君父的……海瑞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他是上层政体政权内部的利刃,所谓“刮骨疗毒”之器。
大概历史政治传统的断裂并不如30年前的人们想象的那么剧烈,那么,一定程度上,那些试图论证强人/集权政治的德性面向的拥趸者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要说刘和平的这个故事有问题、漏洞,那么应该是底层视角在实质意义上完全被遮蔽了吧,尽管故事主角之一是扮演群众代言人角色的“父母官”海瑞。人民政治的逻辑,某种程度上,也就只是内部消化的逻辑吧。
刘过分耽迷于上层政治、集权的刻画,这也导致嘉靖在后半本书,完全疯魔了似的,使劲儿折腾,而群臣也使劲儿围绕这一人转,令人脑壳痛,所谓政治、制衡术也变得荒诞了起来呢。
《大明王朝1566(上下)》读后感(五):极权主义笼罩的无奈
过年几天换换读书口味,拿起了一直想读的《大明王朝》。个人认为前半部分(严嵩倒台前)好于后半部分,矛盾百出、一个看不见的手藏于幕后而笼罩四野。除了海瑞,所有人的念头是一样的,“千万别牵扯到宫里”、“千万别让君父生气”、“千万别污了皇上的名声”,所有人攻击对方的武器也是一样的,“千万要牵涉到皇上,让他去查”、“我干这些事都是按宫里的意思办”。当然还有其他的念头,无外乎是不能得罪皇上的继承人裕王,不能得罪继承人的继承人世子,均与上大同小异,即使表面上激烈抗上如赵贞吉,实际也是在不断揣摩皇上的意思外示忠贞而已。
高度集权主义重压之下,皇帝只知驾驭群臣,如跷跷板,你起来我压你一下,你下去我抬你一下,大事上永远不按照臣下的意愿办,治大国如烹小鲜,能不动则不动,至朝政不可收拾;臣下面对皇帝以国为家,更不愿承担责任,能推就推,皇帝捞钱、阁老捞钱、我也捞钱,遂成惯例。万古长夜,集权体制将所有卷进去的人迅速同化,悍不畏死的齐大柱成为十三太保后也变得畏畏缩缩起来。只有一些烛火还能让人不至于绝望,胡宗宪、海瑞就是这样的人,胡以大局为重,勇于任事、不惧责任、思虑深远,以天下苍生为念,与后期的张居正类似;海深信圣人之言,行一不义、杀一不辜皆不为也,然不知权变,只能被人当刀使,刀锋所指之处非罪恶之源——体制,而是错指了个人。
本书对人性之复杂有深刻揭示,连严嵩这等大奸大恶之人都写出了无奈,嘉靖身在其中也有难得的人情味不能抹杀,可以和《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这本书对照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