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学同游》是一本由[美] 彼得·伯格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Peter Berger的这本书初版于1963年,当时他正在跟Luckmann共同研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所以强调了人文主义的视角。两年后他们俩共同出版了《社会实体的建构》,奠定了建构主义的体系。四年后他写出了《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我的重点是:有些人,我们以为他已经去世了,但他还活着!
●提倡社会科学的人文主义。不过在国内无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都是缺乏的
●个人认为比人类简史还要棒了!高三接触过皮毛,现在学了社会心理学以后再看这本入门读物感觉体系很完整了
●经典的入门小册子。有意思的是,作为概览性图书,并没有依循常规罗列各派理论的异同、分枝、发展阶段,而是全书从个体VS社会,agent VS structure的视角,来组织材料,介绍各理论流派。
●如果将来有新版,麻烦删减译者前言……而且,我觉得这本书实在没有什么惊喜的地方……
●用一种很学究的解释彻底拯救了我社交恐惧症方面的心理障碍 社会如游戏 知道规则 也得享受过程 胜利不靠真诚 自由也不是真的人人想要
●社会学的视角、好奇心、怀疑的心态、中性化的价值判断这些心智品格对于社会学研究确实非常重要,但这毕竟难以构成科学的方法论,舍弃其中任一都是不明智的,也许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平衡和兼顾二者吧。
●很不错的一本书,既有对社会学大师们经典观点的生动阐述,也有作者自己的人文关怀。关于这本书的翻译,个人觉得,翻译的文笔特别漂亮,读起来一点都不生硬,但对于一些专业词汇则译的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将charisma译为神授魅力,其实在很多社会学专业书里这个词直译为卡里斯玛,是三种权威形式中的一种,意指个人魅力。
《与社会学同游》读后感(一):通往自由的社会学
是的,社会可能是一个木偶剧场,我们被木偶线操纵着,表演着被规定的角色。但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动作,抬头仰望并感知操纵我们的那一套木偶线。这个停止演出的动作就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与社会学同游》读后感(二):自由
在社会控制施加于我,我由社会塑造和界定的社会情景中如何获得自由?伯格说要摆脱角色的无意识的状态,要明了你是可以“选择的”。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中提出城市的游荡者的角色,他们摆脱作为一个商品,一个符号的存在,但获得的是一种失去存在的自由,一种被抛弃的自由。
《与社会学同游》读后感(三):社会学的邀请书
这本书是对社会学整个学科定位的一个介绍,是一封“对一种特殊的激情的邀请书”。作者把社会学研究看作是人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中充满了对人类世界的感情和带有童趣的好奇心。从根本上讲,社会学以实证研究为方法,以人文主义为灵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包括社会学家是什么样的人,社会学研究中的基本预设和出发点,社会学视角对人与世界做何解释,科学和人文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在社会学中何以共存。
这本书最诱人的地方在于它有别于大多数学术著作严肃刻板的话语风格,剔除了很多专业术语,用简明易懂的语言、丰富的实例和恰当的比喻对社会学做出了精准的概述。它对于学科的介绍不是从整体的知识体系入手,而是抓住了这个学科最根本的精神特质。这种论述方式与作者自身宣扬的人文主义视角融为一体,用富有“喜剧”感的视角揭示社会学存在的各种可能的意义,试图邀请读者自发地与社会学建立联系。虽然作者把社会学比做“毒药”,但阅读本书的最终结果是:你会看到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五彩斑斓,而社会学又是如何加入到这个斑斓世界中,成为其中精彩的一环。
《与社会学同游》读后感(四):"社会如戏"
看完了伯格的“与社会学同游”,越看越开心,尤其喜欢最后三章的一些见解。第六章中作者提到“社会如戏”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放弃过于严肃的意识,换上一副轻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把人文关怀注入这门学科当中,增添了她的亲切感和吸引力,实证主义这幅过于严肃的面孔容易让人敬而远之。作者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学这门学科的魅力,她可以为我们摆脱社会的束缚、获得自由增添信心和力量。
伯格在书中大力赞扬马基雅维里,从作者在书中的阐述来说,把马基雅维里的观点和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结合起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即使苛求如罗素,虽然评价马基雅维里时在道德上并没有多大的好感,但是对其的方法也是大加肯定。确实,有积极意义的目标加上实用的方法,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合了。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封面设计并不如人意,反面是三位社会学教授的推荐语,周先生的推荐过于学究气,和作者活泼的文风格格不入,刘先生的推荐语看上去像宣传,只有高丙中先生写的看着还很亲切,可惜排在了最后。
《与社会学同游》读后感(五):社会学同游
社会学是什么呢?当我怀着这个问题翻开这本书,我想我仍然无法得到答案。第一章作为消遣的社会学,作者是列举了一系列社会学家在人们心目中的样子,大学教授?混在大街上发问卷调查的人?亦或是政府机关的发言人?也许不是这样,真正的社会学家只对人感兴趣,甚至只对人们为什么样这样做感兴趣。他是一个冷静的观察家,一个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中性人。但他们不可能完全没有价值观,鉴于自身背景,社会学家也有着主观的价值判断。
第二章作者无比绝望的说,社会是一个笼子。它强加于我们种种观念,习俗,伦理。一个儿童成长的过程即是他被社会化的过程,然而推开社会,人们亦只能生活在混沌中。社会这个抽象的词语,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似乎要让我们重燃信心,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甚至将我们比喻成体制和各种意识形态超控下的木偶,然而,我们却能超越种种束缚。游离于社会之中,做一次伟大尼采式的探索。
或许它只是哲学的世俗化,常识的升华吧。社会学家不断挑战着常识,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一种至上而下的努斯精神。然而在常识正常运行的领域里,他们并不会轻易挑战它。他们悲天悯人,因为他们知道,所有世界观都是一群人共谋的结果。或者说,他们是保持警醒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