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发现·续》是一本由杨浪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83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0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图书馆不期而遇的,下午窝在沙发里看,放点背景音乐,好舒服
●刷新了对地图的认识。其实重要的,还是地图背后的故事,以及和地图之间的千丝万缕。书中对于北京城的三分之一篇幅正是如此啊。
●太贵,不值。
●最大亮点是多了“图事”部分,更贴近平常百姓的生活了,增加作者童年的北京经历。
●蛮有意思的,但看完没记住啥
●初阅于2009.12.28
《地图的发现·续》读后感(一):好书,就是太贵!
我是坐在三联书店的楼梯脚下看完后面的一组老北京地图故事的,非常有意思。我喜欢在北京老城逛荡,一点点发掘这个城市的乐趣。知道的多,看到的才多。所以,我一直在找描写老北京的书,但一些旅游专柜上的书,虽然美其名曰什么老北京什么胡同,其实都没什么真正的内容,还是这本好!只是太贵了!还有,就是上面翻印的老地图太小了,看不太清楚。
《地图的发现·续》读后感(二):细读中发现地图之美
和第一部一脉相承,不过这一本将焦点更多地放在了北京,从颐和园导游图、香山“梅字石”,到最后一部分将的图事:半个世纪前的北京系列,原本淡忘的三朝古都的历史和变迁在地图的展示下又印回了脑海。
仿照上册的格局,这一册分成了图说、图考、图史和图事四个部分。而最后一个部分的图事就是以两套分别于1954、1955年编制的北京城市地图为蓝本展开叙述的;它们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首次系统编制的地图,与当时北京城市建设规划密切相关。那个时候的北京,刚从百年来的战火中停歇过来,除了延续了清朝以来的总体布局,细节之中更可以看到八国联军进京、抗日战争以及民国时期的那些深深影响后来中国的任务的影子。本来以为这一部分是作者偷懒、没有素材可写之后的滥竽充数之物,但看进去之后才觉得这个就是作者自己的地图家族志吧,太多地方融入了他儿时和成长的记忆。而我也从中对北京的若干区域有了古老而新鲜的认识,北京火车站、菜市口、十六城门和景山、西单、西四。以前坐车在北京城里逛荡,总有陌生感;现在,想想这本书,就会觉得更了解它而亲近了一些。这么想想,因为马上就要离开了,又有了些眷恋。
以前看地图,总会欣赏它的布局、调色(像看照片),最多就停留在找地方和路线上了,杨浪的看图更多地站在了一个士兵和将领的角度,从山脉走势、边境分界到武器运输的补给和战时当地的粮食供应,战争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设计之精妙,耗费之巨大,足以体现人类智慧的高度发达。也难怪奥巴马政府2014年的科研预算75%都和军事相关了!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地图的发现·续》读后感(三):发现地图《地图的发现续》
发现地图《地图的发现续》
看过杨浪的《地图的发现》,这是续集,关于地图的收藏,只能羡慕了,虽然家里也陆陆续续的收集了几百幅地图和地图册,但是真的无法和杨浪相比。
杨浪写的文章可以叫做地图散文,都是和地图有关的,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件,杨浪都可以从自己的收藏中,找到老图,找到大比例尺地图,比如上甘岭,比如钓鱼岛,比如麦克马洪线,杨浪真的可以办一个地图博物馆了。
书中第一篇的名字叫做“那条谈恋爱的小河现在流淌到哪里了?”说的就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里面的那条小河,是啊,历史其实是离不开地理的,任何一个历史的时间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当中,这样想,你就知道地图的宝贵了,如果当年能够留下一部《诗经》地图,那么我们今天再读《诗经》的时候,感受就会完全不同了,也就可以按图索骥,去寻找那些诗中描写的场景了。
历史随着时间消失了,可是地理环境却很难磨灭得一干二净。历史人物早已灰飞烟灭,当年的房屋建筑可能再也找不到了,可是当年的山啊,水啊,依旧,当年的草啊木啊,依然每年都在生长枯荣。
杨浪的书写得很杂,因为他收藏的地图也很杂,不过书的最后却出现了一个系列,那就是收藏的一套北京刚解放时的分区地图,大约有二十张,正好可以拼接成一幅北京的全图,作者依次进行介绍,对图中的变化加以介绍,融入了北京城的变迁,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故事。写得不错,其实如果进行一个策划,进行专题的写作,凭杨浪的功力一定能写得非常棒。期待杨浪的第三本《地图的发现》早日面世,也期待杨浪的作品,越写越精彩。
《地图的发现·续》读后感(四):一图胜过千万言
喜欢地图的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从童年起就养成的习惯;而不喜欢地图的人,是永远也不会明白痴情于其中所具有的无比乐趣的。
此书的前一本没有看过,只能对这本续作谈点观感。
作者的自负在开篇的自序里表露无遗,当然,他也有这样自负的资格。
图说部分。自我感觉最好的是铁列克提和世上本来没有地图这两篇,其他有些也很不错。第一篇从毛诗联想到谈恋爱的小河,可以说富有诗意,不过把河间说成是≪关雎≫故事的发生地似乎有些牵强。由于毛亨叔侄的传承,把河间称作诗经之乡固然没有问题,但是他们二人毕竟生活在秦末汉初时节,与≪关雎≫故事发生和诗歌诞生的时代已相去甚远。≪关雎≫故事的发生地,应该是西周或春秋早期周、郑、鲁、卫、宋所在的中原一带,河间在那个时候还是齐国和燕国之间的荒莽之地,临近黄河出海口,可以说是渺无人烟。
另外还有一些篇章,如夏时制话题、进入欧洲、大庆、球星、小飞机闯纽约等,更像是一篇篇因新闻而生的短文,因为寡淡如水,地图也无甚特色,实际上没有多少价值。
图考部分。寻找龚教官一篇颇有意味,但也有意犹未尽之憾。近代西藏地图一篇诠释得十分精彩,128页地图下方的说明文字中有一个小错误:“拉萨以西”应为“拉萨以东”。空战疑云一篇与其说是在讲地图,不如说是在揭穿一起国民党空军谎报战果、硬要把败仗吹嘘成胜仗的大笑话。
图史部分。每一篇都挺有意思,可说是简化的图考。最后一篇“长白山天池是谁的”说明,历史上任何善意的对外出让,最终换来的都是恶狗的疯咬!从今往后的领导人们须知: 在领土问题上半寸都不能退让,而且过去丢掉的还应该千方百计再拿回来,否则必将背负千古骂名!
图事部分。这部分没啥说的。老北京的故事可能是最有味的,虽然我这个外省人对此没有多大兴趣。
《地图的发现·续》读后感(五):古今多少事,都付地图中(初稿)
杨浪的《地图的发现》,两年前一出手就博得满堂彩,还拿下了2007年岁末颁发的“国家图书馆文津读书奖”。而今,这本曾被我认为有资格参评“最美的书”的“图文本”,又推出了续编。与《地图的发现》一样,其中文章也来自作者博联社上的博客“地图的发现(C)”。一篇篇说图的随笔和笔记,经过三联书店的一番重新包装之后,以更舒服和丰厚的形式展现为书册,还是令人很乐意一读甚至考虑为之花上不菲的资金。
另类“读图”
在《地图的发现》(是否可以仿照“哈利•波特系列”称为《地》1)序言中,作者杨浪曾说过读懂地图需要三个维度:历史、文化和科技。在那本曾令笔者领教了地图怎么“玩儿”的书中,颇见识了“庖丁解牛”似的舞蹈:一张张地图,经过敏锐、犀利的眼光打量,入情入理的分析解剖,包含其中的历史信息汩汩而出。原来读地图,也像破解迷局一样考验人的“综合实力”,从中能得到学问与愉悦,自不待言。
《地图的发现•续》继续着这种解码实践。在方寸尺幅之间,作者讲出了一个个掌故,还原了不少生动的戏剧性画面,逼近历史的真实,甚至还今古对照。比如,在谈及古代地图中比例尺不被完全遵守时,宕开一笔,点到今天房地产开发商在做楼盘地图时,居然在同一地图内使用两个比例尺,将周边的有点儿名气景点、设施等等统统拉近,以增加自己的楼盘的“含金量”(见《世上本来没有地图》)。如此古今互见,不仅使人对远去的往事更为了解,还对当下的情状而有所会心。
一路看来,可知作者绝非好古成癖或者玩古炫博,而是心有寄托,利用收罗到的地图,在历史的缝隙中,搜寻出从没被人注意过的点滴零碎,激发我们对于当下的一些思考。也许,这些并未被载入史册的碎片,才是你我需要重新认识和保留的真实细节。由此,地图成了联系着古今多少事的节点。令人感慨:古今多少事,都付地图中。
不做“纸上谈兵”
《地图的发现》出版时,曾有书评人用一个话头儿引开来:在常识中,地图是男性化很重的一个事物,往往和军事有关。
这种说法,虽不中亦不远矣。《地图的发现•续》中大部分文章也与军事不无关系。作者杨浪曾有军旅履历,在对越反击战期间,驻守在中越边境。正是这种戎马经历和后来媒体总裁的身份,让一些读者在作者的博客上不失调侃地尊称杨为“军座”。抛开带点儿玩笑的敬称不论,所受军事的训练,造就了他对地图的敏锐和细密。然而,这部分经历只能解释作者收藏地图、研究地图并且著书说图而走红的部分而非全部。作为一个玩家,作者能够进得去、出得来,在历史的空间中行军跋涉,拈出一个个跟地图有关的段子,确实是非一般的行伍人士乃至地图专家所能比拟的。
对于法国第戎机场的保密性的讨论(见《发现第戎军用机场》),特别是几十年前大陆与台湾空军队对同一场空战的胜负不同版本的辨析(见《空战疑云》),还有对太原的城防工事图的研究(《耐人寻味的《太原市城防工事图》),都能令人体会到作者具有的不见于寻常百姓的军事功底。正是这种根底,能够使他不至于流于“纸上谈兵”,而是尽可能利用已有的材料复原当时场景,展露出历史可能存在的样貌,甚至拿出可信的证据,评判当年是谁在说谎。
看着分析军用地图的部分,确实有一种看着地图遥想当年勾心斗角、刀光剑影的感觉,作者的文字充当了激发、引导读者想象的触媒。
不止“看图谈兵”
谈兵之外,还有不少故事,好像刻意同那种可能先入为主的军事气氛相对抗,杨浪首先就拿出来一篇《那条谈恋爱的小河现在流淌到哪里了?》(名字好长!),看题目原以为是感慨各地建设飞奔,造成城乡在几年之间沧海桑田、面目全非,结果读了文章之后才知道,是有关“诗经之乡”河北河间县的,名篇《关雎》所记载的“窈窕淑女,君子好俅”的千古韵事,便发生在此间。作者,对照地图上的地名,证以历史,将这片曾经诗意盎然的土地上的文化积淀描画出来。丰厚的历史感、文化意识,如同潺潺流水,流淌于文字间了。
《地图的发现•续》中同样与军事关系不大的,是那个收入20篇文章的关于北京记忆的系列。笔者觉得这是本书写得最有感情的一部分,因为它追述作者曾经置身其中的时空,试图“重建”当年北京的一些旧风景。思想史研究者葛兆光教授曾说过,今天,我们仍然处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历史上的变迁,并非与当下全无关系,而是也对我们起着或隐或显的影响。几十年前依稀存在的景观一一无可奈何地破灭,近日已经被问到“见过吗”时,大多只能摇头,这也是我们今天的遗憾。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因为这类切换过于迅速、彻底的巨变,令人有所感慨甚至感伤的,恐怕不止北京一座城市。
《地图的发现•续》既然是一个续篇,自然免不了被置于与上一本的对照、比较之中。依笔者私见,其中缺少像正编中通过荆轲刺秦时所用道具地图(图穷匕首见那幅),而谈到督亢地区的地理的《督亢考》那样的“雄文”;在装桢设计上,也缺少《地图的发现》那样翻开即为一幅地图、令人叫绝的书衣。虽然体例如前,细致如前,语气语调也如前,仍感觉不如前一本精彩,也许因为笔者有些审美疲劳了?
此外,看了这书之后,有了一种去买高倍放大镜的冲动。因为书中所附的二百多幅地图——这也是该书两点和卖点之一,——往往因迁就全书的开本而显得过小,所以一些文字小而难辨,读者需要借助一些“准专业”的工具才能顺利“览图”。
不过,故事还是会接着讲下去,考据、玩味仍然不会停歇。每次打开那个作者人气颇旺的博客,仍然期待里面会出现一个关于地图的新故事,从线条、符号中为我们发掘、勾勒出一个有嚼头的故事。作为普通的读者的一员,希望作者预告的“再续”也能顺利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