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天淘到了宝贝~~一如既往,精美深至,无须赘言的乡下人沈爷爷~^ ^~
●朴拙高旷
●从《长河》所收的若干篇目如《看虹录》、《摘星录》之类可看出,沈从文创作后期发生了某种转型,早年的灵动飘逸和天地造化孕育的浪漫,让位给了对人和世俗(国家、民族、社会,等等)的抽象思考,老实说,此类文字不是我的大爱,读来老累人的。当然,对革M的思考倒与鲁迅相契合(有趣的是左派从不把沈引为同路人)。黄仁宇说中国花费一个世纪专务革M,没有理由不向好发展。情况也确实在向好发展,可是看看沈从文笔下的世界,和今日的世界作一番比较,就知那么多的革M,未必就把中国改造得如宣传口径一向所说的“翻天覆地”。
●沈岳焕! 《三十年》226页载,1943年9月桂林开明书店出版;1945年昆明文聚社出版;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本书《长河》并未提 1943开明书店 事,不知何解。 文中:队长 问 会长,长顺 有几女,且有对手没有。会长 常岔开问题,故意相左。忽念起旧日 本王 问 璠,家妹 有对象否?能介绍认识否?璠 亦如 会长 左我。妈的 璠,把 本王 当球成坏人了。
●他的好处在于好处让人说不太出,但你却难以忘记他的文字带来的感受。
●湘西风情依然让人着迷,但是这一部太散漫,比《边城》差好多,不像小说像政论,人人都憋着一口气讲道理谈国事,未免刻意。
●巧而不巧,传奇不奇。的确有些人天生便是驾驭文字的高手,满纸灵气扑闪扑闪,令人称羡又嫉妒。
●水一般温柔的从文
《长河》读后感(一):长河未完
断断续续地把沈从文的小说、散文、自传都看了大半,他是一个守旧的人,爱着亘古的湘西,用着怀疑的眼光看着光怪陆离,自诩为“乡下人”,看不惯城里的种种,在大潮中,写着些无关的文字,审慎地看着这场闹剧,诚实地将见闻记录下来。长河未完,而夭夭或免一个悲惨的收场。
《长河》读后感(二):我所期盼的长河
以前高三爱看散文,平日里记日记也大多用散文的形式来记,所以我语文老师就推荐我看沈从文先生的书。
第一本看的是《边城》,看的第二本就是《长河》。
时至今日,他《主妇》篇的一段描写:“我想看看滇池,向水边走去,但见浸在一片碧波中的西山列峰,在烟岚湿雾中如一丝黛绿长眉,那片水在阳光中闪亮,更如羌目流波,自然的神性在我心中越加强...”一直深深镌刻在我脑海之中。
所以那段时间,我的作文里但凡需要描写水,各式各样的水,我都必然要反复读这一段来触摸灵感。
毕竟,我也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写出这样温暖又灵气十足的文字。
娓娓道来、从容不迫。
《长河》读后感(三):内心温暖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有温度的故事
我很庆幸论文主题选了沈从文。虽然根本不知道湘西具体是哪,不过沈从文的字让湘西充满了魅力——那个年代的湘西,气息浓郁又淳朴。内心温暖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有温度的故事。不论什么年代现实永远是残酷的,但是温情也是永恒的。批判里永远夹着人性善良的一面,让残忍也变得不那么冰冷。人生是简单的,我喜欢那些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人。把自己交给这片土地,这条长河,顺从天地自然的法则,好好的活着,有何不可?
乡土里深深的埋藏着我们的根,我们的根里有热血有纯真有善良。这根得好好的埋着,好好的长,才能体现出人才能活得像个人样。
城市是乡土的衍生物,在衍生的过程中必然会滋生乱七八糟的细菌。这些细菌污染了原有的纯真。让人精明事故,会装会演,想得多,活得累。千万张看似高贵又精致的面孔下藏着一颗颗扭曲又千疮百孔的心。其实这是病,其实这得治。
沈从文知道你们病了。
我知道沈从文知道了。
《长河》读后感(四):~~
花了半天的时间读《长河》,一部沈从文没有写完的小说。
读沈先生的小说,脉络总不是那么清晰,没有在鲁迅公园里面的鲁迅纪念馆读《阿Q正传》的那么痛快和解气。公园里面的内山书店不错,有修公共学分的高中学生和某大学的大一的学生,老大爷在阳光透过屋顶的玻璃下面晒太阳。
《长河》里面写到那么多细节,甚至包括队长言语猥亵夭夭都那么细致,夭夭某个瞬间还会感受到城里人的不一样的恭维。还有夹杂的关于景物的描摹,天和河水树叶的景象。
很多人都喜欢《边城》,当然和《边城》一样,还是需要重新读一遍《长河》。沈先生也写社戏,只是近乎白描的方法,甚至看不出立场和观点。沈先生提到城市里面的租界,不用受稍有权柄者的欺负,秩序井然。在题记里面,他提到乡下人和出去的乡下人的一生,竟有一些洞悉世事和评判的精神。老蒋估计那时候在提倡“新生活”,至于什么是“新生活”,包括红军带来了什么,在乡下人的日常琐碎中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有人喜欢读《申报》,满满喜欢编树叶的什物,橘子通红,路过的人自去吃去,也有强买者。
沈先生的心境,或许是乐观的,就像自注和题记中提到的“横在我们面前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骤然而来的风雨,说不定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
就像那极大鼓励的,必然也带给我作为沈先生的一个读者极大鼓励的。
《长河》读后感(五):长河边的城
湘西的风情,辰溪、沅水、洪江,放蛊、落洞、巫婆……,沈从文的文字中从来不缺少这些元素,特别是他对凤凰乡俗的描述,总是让人如痴如醉。
在沈从文不多的中篇小说中,《边城》和《长河》是最有名的,都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其实,这两部小说风格都挺接近,翠翠和夭夭都是湘西美丽女性的代表,而书中的家庭生活都是在辰溪和沅江上以水运为谋生手段的普通农家。夭夭和翠翠都经常在水边的岸上行走,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并且有着最为朴素的纯洁风尚。
《长河》又是从湘西普通民众的一般生活历程写起,在第二章才带出老水手这个关键人物,第三章才着手描述藤长顺一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女主角夭夭。夭夭有几个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最吸引人的:长相黑而俊俏,年轻健康的完美结合;天真纯洁乐观,对人对事都不怀任何心计,什么事情都往好处想;大方体贴,孝顺父母,能感受父母的辛苦,并对长辈都很有孝心,对老水手满满特别关怀;勇敢而不被物质所诱惑,对队长那炫耀毫无感觉……
在队长开始对夭夭有意思的那一刻,我就有一种不祥之感,总觉得会出事情,作者也不断暗示说有事情发生,比如在长顺为了答谢会长的解围而去找会长的时候,接下来的一章开头就说家里有事情发生,那就是夭夭去老水手那里吃板栗,然后又碰到那个该死的队长,队长误解老水手和夭夭的笑。这其实就是有不幸事情要发生的前兆吧。
遗憾的是,显然本书并没有写完,所以并没有看到什么不幸的事情。我不知道沈先生到底是如何考虑的,也不知道他如果写下去,到底会是什么结果。我猜想的不幸,有可能是长顺其中一个儿子在水上出事了,夭夭的未婚夫出事了,队长强行对夭夭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或者长顺因为得罪队长引来灾祸导致家道中落,从而上演一部典型的战乱年代生活无保障、随时可能家破人亡的悲剧,或者……
老水手的一生就是典型的坎坷人生,年轻时在水上过生活,混得不错,结婚生子,也有两条船。谁知天算不如人算,母子三人一次食物中毒身亡后,卖了一条船处理后事不说,精神打击肯定也是很大的。本来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却因为再一次发生的水难导致整个人一蹶不振。这就是人生,无法预测。
除了夭夭,老水手应该是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了。我喜欢的就是这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