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曰》是一本由老舍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会走向哪条路呢?
●赵子曰,能否因李景纯的死而改变,我不得而知。因为一件事而改弦更张,物易,人难
●突然的结局令我措手不及。欧阳天风大概是几人中相貌最好的。以我对人一贯的看法是断然没想到他竟是如此恶劣无耻之人。直到后来他的恶行被公之于众之时我才和赵子曰一般幡然醒悟,认清此人的真面目。他编排王女士与张教授李季纯等人的绯闻之时我没能明白他是个不知感恩斤斤计较的小人。他与武端在饭馆的谈话更是看的我一头雾水,以为他们不过一群无所事事虽然谋求官职权利却并无大恶的学生。莫大年憨厚耿直,却有些过于傻气,这类天真之人若不遇到良善之人该很难生存。赵子曰和武端怎就忽然受了触动而改变,姑且不提赵子曰,武端在赵受李指使刺杀未遂之后该是记恨李才符合常理。不过唯一一个正义之士死亡之后总要给人一些希望,哪怕很小呢。
●《百家姓》第一姓是赵,《论语》第一句是子曰,赵子曰,老子天下第一
●损人不见血的功夫
●赵子曰,子曾经曰过。
●似睡似醒之间的人物
●盲目的以为以前的某个时代比现在的好真是够二的,一戒。盲目的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和高尚,二戒。盲目的以为读过几本书就可以给别人启蒙宣扬真理,三戒。还有一些有待总结。
《赵子曰》读后感(一):路
最近看了网文《蚁贼》,作者笔名赵子曰,一经查询发现是源自老舍的小说,一念老舍是济南人的一个符号,二念《蚁贼》写的着实精彩,不由的找到这本书翻看一遍。
虽然书成于90年前,虽然只是借学生的壳,写写成人的事。但却仍然可以看到当代学生的影子。
即便在今天,如赵子曰一般不知前途归处的年轻人不知凡几。而老李所说的三条路子“一曰苦学,二曰务农,三曰做事”何尝不是当今的路子。
不过终究是篇早期白话,又是早期创作,以如今的眼光看来,语言情节俱有些不足之处。
1
真女权被打下台,伪女权博得满堂彩
有钱有权的女子组成的女权组织,仰仗的仍是钱权, “哪个男人不怕老婆?” 要的是高一筹而不是平等
而女主席一类,对着自己的丫鬟侍女自然少不了使唤,显然如《四世同堂》里的“大红包”之流,鞋跟踩紧了最弱势的女子
2
老舍笔下的丑恶人物,若说有什么坚持到底的主义,或许就只有官本位主义和钱本位主义,其它种种说辞,东风压倒西风亦或西风压倒东风,只要尽我所用,有理即可
主义,只是无理行径临时借用用完即弃的旗帜
《赵子曰》读后感(三):随想
作为忙碌的青年人,抽点时间看看书真不容易,尤其是信息量比较低的小说。有时间,不如多看些《原则》、《论中国》诸如此类的热门书,看下资管新规的解读也好呀……
什么时候社会的进步不再需要青年的热血,什么时候最后的受益者不是奸滑的中年人,什么时候我能够跳出情欲的困囿.....人就是人,谁都跳脱不了红尘。老舍是位语言的大家,但现在更缺乏的是思想家哲学家实干家。在思维的沙漠中,科学技术散发出微弱的光芒,现在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不知道能否直面自己内心的困惑,还是像我们俗众一样,把自己麻痹在这非晴非雨若即若离的红尘。当前聪明人很多,但没有英才,有谁愿意在学区房的压力下,一箪食,一瓢饮呢。
一直耿耿于王女士的模样,众人的女生啊,比高圆圆还迷人!话说我的某人曾经有点像高圆圆。羡慕张教授,人生赢家,精致利己主义集大成者,开山祖师,莫问私德,莫问私德!一个社会人人都精明到了极致,真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真tm没劲........
《赵子曰》读后感(四):老舍大概由此断了当国务总理的念头吧
接连读了《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并且看了这两部的“我怎样写”。在此之前,老舍居然从来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也没有预备去发表什么东西。他还是一心想着做事,爱文学只是像爱小猫小狗。老舍自信有些做事的能力,或者能做做国务总理,不济也能做个部长吧。只是因为异乡感到寂寞,就写写心中对于家乡的随想,于是拿起笔来。陆陆续续写完老张,把稿子随便卷了一卷,寄回国内,居然就发表了。于是生出想法,继续写。
我读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觉,老赵是老张的延续。虽然人物年轻了,周遭环境不同了,但是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整体更加进步了。故事更加聚焦于中心人物,冲突更多,人物和环境展现得都更加充分。只是老赵这样的人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不是老舍周围的人,“把心中记得的人与事编排到一处就行”。全中国完全像老赵这样的人其实也不见得有几个,但是都具有他各种性格中的某一种,尤其体现在“爱和平的人们打架是找着比自己软弱的人打”这一点上----军阀不打洋人,学生不打军阀。
另外还有的特点:不学无术,虚度光阴,好高骛远,自欺欺人等等吧,在学潮,五四运动,女权运动,神易大学等外部事件的衬托下,老舍把当时的情况讽刺了个遍。尤其现在疫情回落,刚透气去逛了一下天坛,就看到他们要拆天坛。想想如果当时天坛也拆了,现在北京还剩什么。
中间李顺给老赵絮絮叨叨的那一大篇,我几乎是读着读下来的,不是看下来的,写得好!身在伦敦,居然能写出这么纯粹的北京市井的语言。“可了不得了,莫先生一脚踩在我的脚指头上,正在我的小脚头上的鸡眼上碾了那么两碾,喝!……可是,莫先生把怒气消了之后,给了我一块钱,那么,我把脚疼也就忘了。”
这本书不出意外,也发表了,发表之后,还会有单行本。之后老舍也就一发不可收,再也没有停笔。做国务总理的念头,大概也由此断了吧。
《赵子曰》读后感(五):大学生们似乎还没变
原以为民国时所谓的精英教育大学生应该都是出类拔萃心怀天下的吧,没想到也有好多人和现在一个德行。那几位主角人物和我们现在的人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有人没什么能力却愿意当头,有人抱大腿但又有自己的小心思,有人正直善良苦口婆心的劝他人好。
虽然是讽刺当时的说法,但老舍那个关于做学生与做官不同的说法的确非常正确,读书时候很多的想法其实都是做官的阻碍,太过理性化,应当完成由书生到做事的人的转化。
读书摘抄:
他们两个好像庙门前立着的那对哼哈二将唯其不同,适以相成。
英雄造笑骂,笑骂造英雄,不骂怎会出英雄?
哪怕是针尖那样小的好事,到底是好事。
生在这个新社会里,要是没有一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到处显出精明强干的能力,任凭有天好的本事,满肚子的学问,至好落个“老好”,或毫不客气叫你“傻蛋”。
金钱是恋爱场中的顶柱石。
半斤烧酒就能叫你把老掉了牙的妇女当作美人,一双白脸蛋就能叫你丧掉生命。
中国人是最喜爱和平的,可是中国人并不是不打架。爱和平的打架是找着比自己软弱的打,这是中国人的特色。
我们全不是坏人,可是都有些小脾气,谁又不是泥捏的,可哪能没些脾气。
把学生的态度改了,往政客那条路上走。什么贪赃、阴险、机诈,凡是学生所指为该刨祖坟的事,全是往政界上走的秘宝。
念书的目的就是做官,可是念书时候的行为是做官的阻碍;今天放下书本,今天就算勾了一笔帐;重开张,另打鼓,卖什么吃喝什么。
无论到哪里,去见谁,先等别人开口,然后咱们随着人家的意见爬,千万别像当学生的时候那么固执己见。
既然做了官,到底不应当多得罪人,知道哪一时用着谁呢。
应当盼着将来的政府是给专门人才作事的机关,不是你做官拿薪水为职业的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