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天鹅效应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9-25 16: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天鹅效应读后感摘抄

  《黑天鹅效应》是一本由丹·加德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天效应》精选点评

  ●比第二本可读性好一些

  ●荐~

  ●别被那些骇人听闻事件吓到了。发生在你身上的概率真的很低。

  ●垃圾

  ●风险无处不在 在被情感左右之前先问问自己理智 统计学概率分析非常重要~ 本书理念不错例子太多太琐碎~

  ●拼凑大杂烩

  ●资料堆砌,可速读

  ●啥?

  ●以为是尼古拉斯的黑天鹅……写的真坑。非专业人员来科普算什么?

  ●要怀着质疑的

  《黑天鹅效应》读后感(一):呃~原来“黑天鹅”有两版

  好吧,不确定性果然无处不在,连“黑天鹅效应”都可以有这么多版……加德纳这版的风险分析太狭窄,更像“一本心灵鸡汤”,主旨是分析造成人产生风险认知偏差原因,前六章还不错,后面过去繁复冗长~急求Taleb版~

  《黑天鹅效应》读后感(二):赘述一个简单道理成就了一本厚书

  这个道理简单的要命生活中有好多出现率极低、破坏性极强的事情让人忌惮不已。而这种心理商家利用,就出现了恐惧营销,正是这种营销手段让无数消费者购买了他们本不会购买的商品。这一效应也可以和细节决定成败联系起来。

  反正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中心就是一个,说到最后也没说明白怎么预防黑天鹅事件或者说怎么降低这类事件带来的损失

  也许讲述理论需要通过各种例证来使得自己的理论显得更加有说服力,但是在我看来明明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的事,非要出一本书就有点欺骗消费者的意思了。

  西方作家大抵如此。这也让我在看这类书的时候有了经验,不要太执迷于每个字,知其大意即可。

  《黑天鹅效应》读后感(三):杂谈

  1 人们对于数字故事反应差别很大,故事往往更能引起人们内心的 情感,而数字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空洞符号,对于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东西,人们的印象尤其深刻。比如对于矿难的报道,如果你只停留在对其伤亡人数进行报道,其效果远没有上传一照片描述某一个矿工的受难经历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 对于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每一次的概率都是相同的,并不会因为之前的结果而引起下一次发生的概率产生变化,而人们往往倾向于相如果前几次某件事没有发生的话,那么下次其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比如买彩票

  3 来自公众误导—从众心理:人类思想深受他人的影响我们知道多数人同意观点不一正确,但即便是这样,即使我们提出不同观点不会对自己造成损失,我们最终还是会趋向相信众人的观点。舆论很多时候代表着愚昧与无知

  4 成见或偏见:人们一旦在内心形成一个观点,便会努力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有时候甚至会忽略能够推翻自己观点的证据的存在,无论你的观点是道听途说还是深思熟虑的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怀有一个包容或开放的心态,多听取别人的观点,即使他们的也不一定正确。不能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唯一正确的

  5 媒体在很多时候都夸大了潜在的风险,对于一个很正常的事件,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下,很可能会造成一种集体恐慌的局面,民众的恐慌越发严重,相关报道就越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反馈回路,人们的恐惧心理会日益加重

  6 情感控制理智

  小测验:琳达今年31岁,未婚,性格爽朗,聪明伶俐,主修哲学专业。作为一名学生,他对种族歧视和社会正义事业极为关心,并且经常参加反对核武器游行。那么,琳达有可能符合下面这些情况:

  a 是一名小学教师

  热衷于女权运动

  c 是一名银行出纳员

  d 是一名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

  请将上述选项按照可能性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黑天鹅效应》读后感(四):一本信息层叠的畅销书籍

  固然不愧为新闻记者,一堆事实的罗列。总体感觉是,书的前半部分是很多行为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罗列,后半部分是对几类的新闻事件进行罗列然后印证同一道理:那些恐惧本没有那么可怕。

  后半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陈列了新闻记者如何利用数据来制造恐惧,同时大批特批媒体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当然论证过程中也无法判断作者本身是否利用这些“取样偏向”来制造出一种“恐惧”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营销。毕竟,作者“一旦形成了他自己的观点,就会寻找佐证此观点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相反的信息”。

  当然在此过程中我所同意的是“反馈回路”的观点,即“媒体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恐惧心理,但如此以来,他也催生了更为强烈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又在媒体报道中得到体现”和“你考虑得越多,就越感到恐惧,而你越恐惧就越想看个究竟”。如罗斯福总统所说,非理性的恐惧。

  同时作者批判人们对某些事情过度恐惧的出发点是“他们不了解历史.....他们只晓得自己的经历和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因此,他们把所有伟大的进步视为理所当然”,并且多次强调相比于过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好很多。但这一点恰恰是我所质疑的,或许真的是这些不满足于过去的进步,以及对剩余恐惧所产生的恐惧才促使社会的一些进步。当然很难讲我们身边的“恐惧”越来越少(甚至可能是在增加的),但这更重要的在于你如何看待,是否把它当做一种恐惧。

  书中将情感与理性分开,但是其实这里的情感和理性为何物,个人目前还是解释不清。但是人是情感性动物,这个是无法规避的。

  分享两个最重要的体会:

  1. 无论商还是媒体,都会有意无意的通过宣传“你为什么要关注”(即作者所意指的恐惧),来让你对此进行关注。在宣传过程中会用过一些技巧(不良者甚至通过作假等不良手段)达到目的。

  2. 实际上,对于风险,我们对于其过分的思考并没有太大意义。我们对于风险的恐惧只会让自己处于不断升级的恐惧之中。

  最后,作为“畅销”类别的的快餐书籍,本书其实原本在3星和4星犹豫之间,但是大家的评价告诉我,3星的评价可能是一个保险的选择,倒是印证了书中的观点。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的评价对本书的看法有所改变,虽然我知道当你看完的时候你的看法已经潜移默化的被影响了。

  《黑天鹅效应》读后感(五):恐惧

  所谓黑天鹅效应是指人们对风险的恐惧。本书先介绍了心理学方面的一些名词和现象,如例证法则、典型事物法则好坏法则等,用一些例子带领读者理解人们的复杂心理变化,和一些外界因素等会对其造成的影响。接着作者开始讲诉在现代社会中媒体对人们认知风险的影响,传媒如何放大了我们对小概率事件的恐惧,而忽略了对可能发生的平常事的预防。

  作者一开始就用9·11事件后人们惧于乘坐飞机改驾车增加了公交事故死亡人数1595人,“他们不是死于普通的交通事故,而是死于对风险的恐惧”,熟知的事件,震撼的数据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人。慢慢读,慢慢体会,再结合自己所经历,颇有趣味。

  例证法则,人们总是相信过去的经验,并以此来作为判断和行事的依据。一件事情如果以前没有发生过,就算旁人提醒,也不会太在意。但如果借助媒体或其他方式了解到了这件事(使人印象深刻的报道就如同自己的经验一样),人们就会怀疑这件事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比如最近北京和深圳的地铁扶梯逆行让人不免也担心自己城市的地铁会出事故。又比如地震过后保险业的兴盛。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感觉自己面临了更多的恐惧,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只要我们静下来想一想就会知道现在战争少了,疾病也不再那么可怕。我们之所以觉得面临更多的威胁是因为我们从以前的一无所知到通过即时通讯科技以及传媒了解到了各种风险。世界之大,风险之多,人们也就越来越恐惧。

  你会发现人真的是情感动物,理智是如此的懒惰。一般情况下是情感来做决定,理智去审批。有时候甚至连审批都没有。如果要做猜测情感会抓住最唾手可得的数据或资源,比如前面见过的事物就会成为现在做判断的依据。而且情感会加深记忆,使得之后的判断在遇到相同事件时感情用事。人们其实是对数据不敏感的,人们倾向于被图片和有渲染力的文字震撼。而且坏的东西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所谓的好坏法则在发生作用。比如说死亡率比存活率更引起人关注。一堆统计数据不如一个典型人物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在灾害中,“一个人的死是悲剧,而数百万人的死则是一个统计数字”。

  公众之所以会对风险产生过大反应是忽略了可能性问题,没有思考过这件事发生在我身边的概率有多大,只是单纯的觉得有可能,有可能是没错,但是千分之一的可能性和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是大大不同的。另外一个忽略是随机性问题。人们往往不理解随机性,只是凭主观判断。更严重的问题是人作为群居生物,是很容易盲从而放弃自己的是非观和判断的。“我们任然是关注别人思想的社会动物,如果我们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应当担心某种风险,那么看别人是否担心便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看完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对恐惧的认识利用,更加了解自己以及别人的心理活动,免于被消息给吓到,也免于被很多宣传及广告愚弄。现在很多公司利用了公众的恐惧,因为恐惧会产生经济利益,是市场营销的工具。这样的例子很多,对数据的不同说明方式会让听者有不同的感受,而对“分母”的忽略以及参照物的不同等等都是巧妙的说明。我想作为公司,只要不是虚假的数据,利用人们的心理来进行市场推广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消费者就得识破公司宣传的诡计,以达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不过我很赞同公益组织利用人们的恐惧来进行环保和公益宣传的。

  从书中得到的另一个教训是人们倾向于高估那些非正常死亡,如谋杀、火灾和车祸等风险,而低估那些普通死亡,如心脏病、哮喘和糖尿病等。这样可能活于无谓的恐惧中,而死于自己的疏忽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天鹅效应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