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奥黛卡
闺蜜AN跟我聊天。
说到最近几个月,反复梦见宝宝从高空突然摔落,吓得她半夜惊醒,浑身冷汗。
从两年前意外怀孕开始,到现在宝宝出生快一年,夜里经常被噩梦吓醒。
噩梦中的情景,有的是她抱着宝宝走着走着,一眨眼的工夫突然发现两手空空;有的是她身后一群坏人拿着刀追着跑,她抱着宝宝惊慌失措四处逃窜;还有的是她正在摇着摇篮里的宝宝,摇着摇着宝宝突然摔下去大哭……
每次惊醒AN都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愧疚感,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配做妈妈。
而AN的潜意识,似乎觉察到她存在某些焦虑和不安,还隐藏着担心,害怕自己照顾不好孩子。
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2017年的统计显示,在我国,有50%~70%的女性都会在生产后出现抑郁倾向。
其实,从女孩变成妈妈,需要经历身体、心理和生活状态的骤变,很多女性来不及准备就匆匆完成了角色的转换,难免产生一些不明的焦虑,噩梦也就成了这些情绪的载体。
1.
美国女性主义者艾德丽安·里奇在1976年提出了“制度化母性”的概念,指的是男权社会对母性赋予了一种期待。
也就是说,社会对母亲角色设置了一个默认期待:比如,母亲就应该像“超人”那样照顾好孩子,母亲天然是无私奉献的,母亲不该有过多“自我”等等。
母亲即使为了孩子牺牲所有,也被认为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母亲为孩子付出不够多,照顾孩子有所闪失,就很容易被批判“你不是合格的母亲”。
社会群体潜意识对母亲角色的完美期待,给女性施加了无形的精神压力,造成了女性对于母亲角色的一些强迫思维和压抑状态。
强迫性思维支配下的女性,对母亲的角色是自动化的执行,即竭尽全力照顾孩子,精心打造外人眼中“完美母亲”的人设,而压抑内心真实的感受。比如,累了不说出口,哭了不让人看到,有了脾气使劲克制。
从心理动力角度分析,这种表现透露了女性内心潜藏的对抗,即与自己真实心理状态的对抗,一旦发现角色期待和真实内心产生冲突,就会困惑、自责或者抑郁。
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家Dana Raphael把“女性成为母亲的过程”用“matrescence”(成熟)来形容。“这个转变过程对于女性来说,就像重新经历了一次青春期,你的荷尔蒙正发生变化,你的头发和皮肤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你的个人身份似乎正在经历重塑。”
女性的身体不可避免地某种程度上客体化,身体变得不像属于自己,它更像一个器皿,要执行哺育婴儿的功能。
这个过程伴随着女性强烈的自我丧失感,还会触发自身深层次的羞耻和自我攻击。比如,“生完孩子我就和老公分房睡,感受不到爱”,“婆婆和家人只关心孩子,我算什么”,“时间都被孩子挤占,我的价值只剩下乳房”……
papi酱最近复工也称,刚生完孩子那两个月过得实在痛苦,经常半夜问自己:“我还是我吗?”
事实上,成为母亲的女性主体身份并没有完全丧失,女孩时期的娇气、稚嫩、对生活的期待也都还在。
是我毁了我的亲密关系:我们太高估自己了(点击)
因此,为了满足母亲角色期待被迫让渡自我的女性,内心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往往会感到焦虑:“我自己还是个女孩,能照顾好小生命吗?”“留给自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我还能拥有自我吗?”
转变成母亲的女性,内心有太多真实自我和角色期待的冲突,这种内心的冲突就是焦虑的根源。
2.
过度焦虑,对于孩子是“灾难”
角色剧变带来的内心冲突,让第一次做妈妈的女性,多少都有一些焦虑。担心自己奶水不够,担心宝宝半夜哭闹,担心照顾不好宝宝……这些担心控制在一定程度影响有限,但如果没完没了的担心就可能变成过度焦虑。
精神分析认为,过度焦虑,对自己的表现过于愧疚、自责,其实是内在潜藏的不自信,是一种过度反复的自我攻击,很可能诱发抑郁。
抑郁症是临床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如果女性产后患上抑郁症,还会引发“灾难”。
近几年,频频曝出女人产后抑郁自杀的新闻,比如今年4月,湖南长沙37岁海归女博士因产后患上抑郁,带着5个月女儿跳楼身亡,令人震惊。
女性内心无意识的冲突,其实在哺育孩子的过程无论怎样掩饰,都会将内心深处的焦虑、抑郁、愤怒不动声色地传递给孩子。母亲的姿势、语气、眼神、回应的节奏,无处不在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情绪。当过度焦虑推动内心冲突大到无力掩饰时,母亲会把对自己的攻击投射给孩子,演变成对孩子语言和行为的暴力。
比如,你看见别家的孩子已经开始学步走路,而你的孩子还没一点学步的迹象,你的潜意识就可能怀疑:
“是不是我的孩子不够聪明?难道是我教得不好?”
以至于你焦虑不安,费尽心思教孩子学步,他一旦没按照你的步骤完成练习,就可能引爆你愤怒的情绪,你转过身还可能冲孩子发脾气:“你这孩子,怎么那么笨!”
孩子在你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影响下,也变得焦躁不安。他担心自己表现不好,会招惹你生气,从而削弱了自身健康成长的功能,对学步这件事感到更加恐惧,导致学步更加艰难。
3.
过度焦虑,往往事与愿违
你如果总是担心孩子有可能发生意外,其实潜意识就在催眠孩子接近那个意外的画面。
因为孩子看到妈妈焦虑的面孔,情绪变得复杂不安,接收到了妈妈超出的担心的那部分,孩子会无意识地去满足这个部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过度的担心是一种诅咒”。
所以,你越担心,越焦虑的事,现实越容易如你所愿呈现在你面前。
适度的焦虑,是作为母亲的身份在意孩子,想要做个好妈妈。只是,如果这个焦虑过于强大,那么孩子必然受“难”。
4.
放下焦虑,从角色的束缚中释放自己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顾佳,生完孩子就做了全职妈妈 ,她可以为了儿子上幼儿园准备面试整整一年,给能帮儿子上学弄到名额的王太太提鞋,还会在孩子被欺负的时候打上门去教训对方……说顾佳是“超人”妈妈一点也不为过,但是我们现实里又有多少妈妈能做到如此呢。
女人所追崇的完美妈妈,可能只是个传说。
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这本书里说:照顾宝宝是妈妈天然就会做的事情,你自然而然就知道该怎么做,而且做起来得心应手。最美妙的是你不需要多么聪明,甚至你不愿意多想的时候可以不去想它,顺应你的天性就好。
妈妈真的没必要为自己的不完美过度焦虑,顺应天性,享受陪伴孩子的过程,比焦虑更能带给孩子快乐。
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温尼科特说,妈妈做到goo就可以,不必做到perfect。
过度追求完美是人格脆弱的表现,这样的妈妈承受不起自己的不完美,也承受不起孩子的不完美。她们向外呈现的也不是一个有瑕疵,真实的自己,而是被虚假包装过的自己,导致孩子无法从妈妈的“境映”中看到真实的自己,甚至用糟糕的心理障碍报复妈妈对自己的完美要求。
曾奇峰老师也说,妈妈不需要完美,60分的妈妈最好。这样的妈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完美,也可以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给孩子营造轻松的成长环境,不至于孩子以犯错的方式对抗妈妈的过度控制。
②体验错误的过程
“做妈妈”是一种充满尝试和错误的体验,即便女人保持最好的状态,“做妈妈”的过程也注定要犯错误。
“从女孩向妈妈”转变,让女性丧失了女孩独有的身份感,也可能丧失了把自己摆在第一的“权力”。
每个正在成为妈妈的女性,都可以被允许为自己的这种丧失难过,释放负面情绪,以崭新的心态迎接新生活。
过多在意外界的评判,就是给自己套上枷锁,只有卸掉“超人”的盔甲,敢于体验犯错误的过程,或许才能体会一个平凡母亲的爱和温暖。
是我毁了我的亲密关系:我们太高估自己了(点击)
③享受新角色,做个快乐的妈妈
自体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认为,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什么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
什么人格的妈妈才是好妈妈呢?
阳光,快乐,健康自恋,在关系中边界清晰,不过度追求完美,不过度控制,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表现。这样的妈妈不会过于苛责自己,苛求孩子,懂得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奇葩说》上辩手詹青云说过一句话:如果孩子所有的成就都建立在强迫妈妈必须无所不能的基础上,那我希望我的妈妈不是超人,她做个快乐的普通人就好。
撕毁妈妈“超人”的标签,做个快乐的妈妈,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papi酱从产后吐槽做妈的痛苦到爽快复出,也是接纳自己新角色后的洒脱。
好好享受你的新角色,就像papi酱说的那样:“下一Part,才是更好的人生。”
作者:奥黛卡,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资深情感咨询师。我有好看的皮囊,也有调皮的灵魂,梦想给善良的人投下一束光。
抖音号搜索:umxl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是我毁了我的亲密关系:我们太高估自己了2.中国式婚姻关系:女人追,男人逃3.爱人变亲人,是爱无能的借口4.童年受的伤,是怎样影响你一生的?5.女人的迷惑:为何老公上了酒桌就不想回家6.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