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亚细亚的孤儿》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9-19 16: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亚细亚的孤儿》读后感锦集

  《亚细亚的孤儿》是一本由吴浊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元,页数:25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亚细亚的孤儿》精选点评

  ●老师推荐。讲故事手法并不高明,故事也不算特别吸引人,但是有一些小片段特别的抓人眼球,会给人比较震撼感觉。被夹在日本和大陆中间的台湾,谁也不愿意承认的一个孤儿。

  ●读的压抑

  ●这是本典型的因激起共鸣而成为的经典,以今天的标准情节一般文字一般什么都只是中等水准,只是所在历史环境人心戚戚,不过仍旧要尊敬先生,他第一个写出了亚细亚孤儿那种没有归属感没有认同感个人价值也没有办法实现蝙蝠般的处境,文字白描,让时的无数人读到了自己,但是说实话,这本两三百页的书,不值罗大佑那两三百字的歌词

  ●荡气回肠哭诉知识分子发疯的意象。个人在面对国家时局时深深的无力感,游走在母国和故乡间的贱民。

  ●感觉带的很快,结尾也意犹未尽。不过话说在大英帝国看的时候真心有种还好我是这个时代出国的庆幸感……

  ●悲情色彩的人物,却真实揭发日本当局阴险毒辣

  ●太明明显自省能力大于动能力的,在乱世中活得太清醒注定是要痛苦的,再加上行动能力无法匹配,就更加的悲哀了。殖民时期对台湾的影响真的很大,这些夹缝中的人们,无论是面对日本还是大陆都是异乡人身份,都被排斥猜忌,确实形同弃儿,这是时代的悲剧

  ●&成为日本人,台湾对自我身份的探寻。这家伙也有够地下室的/本来觉得会不好看,但其实看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不过从日语译回中文稍微少了点emm文学感?之后又是白色恐怖小岛真的好惨…亚细亚的孤儿 不是一朝一夕

  ●上港台文学课,听老师推荐读的,虽然是好书,但印象不深了。后来又知道了罗大佑和周云蓬的歌

  ●时代确实强大,然而终是要搏一搏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亚细亚的孤儿》读后感(一):亚细亚的孤儿

  在台湾这件事情上,大陆也不是一朵白莲花,至少曾经抛弃过台湾。一直想去台湾看看,想知道他们现在是否还有孤儿的感觉,想看看另一个中国珍惜生活和平年代时间吧。总是与《四世同堂对比着看,同样被侵略下的大陆和台湾,同样的悲惨

  《亚细亚的孤儿》读后感(二):中的故乡

  日本人关注这本书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作者就已经表现出了台湾的独立性,但我更认同陈映真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原名《胡志明》,虽然出版社改的名字为它增色不少,却也改变了作者的最初写作方向,太明在大陆并没有多受排挤,相反他的好工作和庭的建立显然是他已经融入大陆社会的证明。如今让台湾回归更多的是大陆的一厢情愿,与大陆仍血脉相连的一代人已经像太明那样永远被封存在历史书中了。

  《亚细亚的孤儿》读后感(三):短评plus

  要是没看过此书,怕是不会明台湾人当下的态。之前看郁达夫的「沉沦」,他笔下的支拿人是弱国子民、二等公民,而具有「孤儿」「弃儿」双重身份的台湾人,无疑是三等公民了。他们的一腔热血会被质疑,孤立,他们的故国被强植入为敌国,胡太明作诗时只能将「思故国」改成「游大陆」,让人头涔泪潸。

  正如很多人所说,这部小说实际上很朴素,甚至是粗糙,它的语言也是浅白简陋的,很多时候还有作者代替主人公说话,发议论的痕迹。可这些都不能成为阻碍我喜爱它的原因,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两岸关系与文化亲缘的关系。这些年以来,我们曾因误会,封锁而敌对,也因为某种血脉相连的情感而希望握手言和。尽管双方战战兢兢,却是历史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今天,我不太想做那些譬如和平统一口号式的呼喊,旧日的伤疤或许真的太深了罢。

  《亚细亚的孤儿》读后感(四):皇民的时代

  这本书严格的说来,还是如我刚刚读过的《乡关何处》一样,是以大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丰富经历取胜的。当然,我认为文字上还是比较有功底的,但是作者的心态还是不够平静,读起来的力量自然就没有那么绵长。

  这本书是作者在战争时期写的,虽说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但是很明显的是一个年轻人的困扰而已。对主人公胡太明的整个心路历程的描写,也是那种理想化的、激愤式的倾诉,对内心的挖掘,对人生的体悟都有限。

  但我还是要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清晰地向我呈现了作为一个台湾人,一个生活在亚细亚的孤上的人,究竟如何自处。

  长时期的封闭造成了我们的种种无知,无知又往往会导致大言不惭、自以为是。对于当今的政治格局,又有多少人会站在台湾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呢?作者成书时,国民党军队还没有迁台,如果经历了这个时代,这本书的样子想必又大有不同,胡太明也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将自己的人生落幕……

  话说回来,我们这些生活在大陆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的皇民阶层又有多少呢?这个时代的胡太明们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亚细亚的孤儿》读后感(五):呜呼哀哉,太明!

  太明精神纤弱,优柔寡断。放在升平年代,倒也没什么;像他那样的家境,很可以一辈子悠哉游哉地天长日久地纤弱下去、寡断下去。只可惜所处的年代,是这么一个如洪水决堤一般的架势,他的眼力不行,他又是这样的性格,再加上一点坏运气,人就垮了。他不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但从他的经历,我们很可以感受到当时大陆、台湾的情形,看到日本给两地带来多少天翻地覆的变化,又覆灭了多少如太明般普通、比太明更普通的人。这一段的历史,连接了三代政权的更替,当硝烟散去,一切俱成往事;个人的痛苦体验渐渐在新时代中被人遗忘,太明的哀愁不为人知,不足为外人道了……新的人读到太明的故事,也许会感觉像是在看远山的重雾。

  他体验过不寻常时期的日本、大陆和台湾,有种种的见识,却终于不成气候,在寂寥的环境中凋零。他有一颗隐遁的心,却因为连自己也无法意识到这颗心,不能坚定,而在尘世间漂浮。

  他没有力挽狂澜的魄力,但却尽量保持一个超然物外的态度,但他的超然像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牵着他和他的故土、他的亲人。他要干干净净,却不得干干净净……佐藤把他看透了,因而暗暗担心他,回日本前特意嘱托他。他却仍走上不归路,这几乎是宿命般的际遇。

  太明是单纯慈悲的。他的汉学修养真的好,且身体力行,有君子的仁厚和恻隐。他静静地守护自己的不识时务,不肯趋强权者的炎、赴当道者的势。他有他的“义”;然而他学不了陶渊明也做不了老庄,只好这么不彻底下去。他的不彻底,把他带入长久的两难之境。他在无望中徘徊,寻不到出口,蹉跎中眼看那战事愈演愈烈,宁日遥遥无期。阿公死了,母亲死了。在这当口,弟弟志南又猝然一死!他看不到公道在哪里;也不知道究竟要把自己看作中国人、日本人还是台湾人。太明的眼这么明,他像小孩一样,撞到不洁的所在,就啼哭了。

  人要保全自己,多么难。这个故事是个珍贵的见证,也许比历史文献更能勾起我们的同情。往事不可谏,去者日以疏。活者的纪念无法抚慰死者的生前,“在天之灵”只不过是为了现世的自欺,奈若何!但人不能看着一颗心饱受摧残而无动于衷。但愿我的心不要冷硬,但愿乐意接受教育的人能得到他的教训。当一个人受苦,人类便受苦;当一个人死亡,我的一部分也死亡。太明的苦,但愿人能体察。莫让太明的死,成为一次性的死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亚细亚的孤儿》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