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轮书》是一本由宫本武藏著作,武汉出版社出版的172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00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周目
●无论兵法、武学、交易,其实都是一样的,核心原则千百年没有变过, 不同人不同的细节体会不同罢了,很多都是重复的废话。 同样领域读一本就够了,多了是浪费时间。 关键是实战,多实战少读书,或者说是定期读书来升华经验。
●其实这世间至理,往往都是些看似老生常谈、人尽皆知的话。可惜知易行难,能时刻将之铭记心间的能有几人?
●“心中一定要清澄明澈,扫除一切困惑之心,以心意和心智去修炼,你会变得目光如炬,心中不再黑暗、困惑,从而进入真正的空的境界。”
●中文译文的歧义太深,不懂日文还真是苦恼,不对照看英文部分的A Book of Five Rings还真有点一头雾水,但是英文损失掉的东西也很多。看书甚至不如看宫本武藏Miyamoto, Musashi的画。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超过别人。即使在极度混乱中,也要保持内心的镇定与冷静。静时心不静,急时心不急; /Tagore诗:What y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 • Do not think dishonestly • The Way is in training • Become aquainted with every art • Know the Ways of all all professions
●神书,看完我直接跪下膜拜了
孙子兵法重外在,五轮书重内心。
孙子兵法重知,五轮书重行。
《五轮书》读后感(二):空,亦终亦始
转述自P105,”Kendo and Zen"一节
禅没有任何修饰,直击事物的本质。没有仪式,也无教义,禅修的收获是非常个人化的。顿悟并不意味着行为上的变化,而是对平凡生活本质的理解。终点亦是起点,最终的奥秘就是最初的简致……
最初课亦是最终课,大师与学徒在行为上并无二致。真理周而复始,乃是一个循环……剑道学徒不知疲倦地练习,昼夜挥砍,学习着恶战中的各种技艺,直到最终“有剑”变为“无剑”,“有念”变为“无念”,所剩的仅是各种情形下自然而然反应(终成剑道大师)。最初的教诲成为了最终的真理,而此时(新晋)的剑道大师仍然继续着这最开始的练习,日复一日。
我想,宫本武藏最值得称道学习的,应该就是他的“敬“与”笃”了。
早闻大名了
近期,先是看了吉川英治先生的《宫本武藏》,对这个书,其实感觉一般般,因为实际的内容不多,大量的空白时段
不过很高兴,我的这一版附录了吉川英治先生的《随笔宫本武藏》和《五轮书》
看过了《随笔宫本武藏》,才了解了宫本武藏生平大部分时间其实踪迹难寻的,也怪不得小说里面很多地方没法写
另外,发现宫本武藏多才多艺,如果没有画作和书法,特别是《五轮书》传世,大概也不会这样有名,最多是变为史书中的一个名字而已
《五轮书》薄薄的册子,对于习武和哲学,其实都是挺有趣的一本书
强调了无招胜有招,有一点古龙小说的路子
而且很多东西大概都是实战中的技巧
二天一流,二刀术,
决斗30余场而无败绩,真的是独孤求败了
最成名的还是 佐佐木小次郎一战,事前就沸沸扬扬的,还有很多旁观者,及伏击者,而且全身而退了
对于具体的修行方式,如每天劈刺多少下,如果锻炼体力和肌肉等,倒是没有细说,只能靠修炼者自己掌握了
很有趣的一本书
对于习武者,的确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吧,但是对于其他领域,或许帮助也有限
《五轮书》读后感(四):有悟道的吗?过来踩一下
序言中提到《五轮书》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齐名,深表怀疑。《孙子兵法》着眼于战争战略,因此即便过去几千年仍然可以用来指导战争,是为名著;而《战争论》则用更广阔的视角对战争进行了研究,并在理论上进行了抽象,也不失为讨论战争的经典著作。
但《五轮书》与其说是兵法,毋宁说是剑道,而作为个人格斗技的后者显然是不能顺理成章推广到前者的,《五轮书》最大的逻辑漏洞也即在此,典型论断比如这种:“若一个人能修得‘太刀的仁德’,他便能够以一当十;若一人能够同时击败十人,则十人就能击败百人,而百人能够击败千人,而千人能够击败万人。因此,在我的兵法流派中,用于一人的兵法和一万人的兵法是一样的。”宫本屋藏的流派,量变无法引起质变。何其荒谬!明末的倭乱,日本浪人都是武功高强之辈,论单打独斗能力,明显强于明军(包括戚家军),但面对戚家军时,基本毫无悬念的被高比例玉碎是咋回事?宫本屋藏你知道吗?话说戚继光生卒年份是1528年-1588年,宫本武藏的生卒是1584年-1645年,按理说宫本屋藏该听过让日本浪人闻风丧胆的戚家军,居然还会犯这种低级的逻辑错误,匪夷所思。
第二个大漏洞就是无边界推广。典型言论,“纵观各道之中--儒学者、佛学家、茶道家、礼仪家、能剧(日本戏剧)家--这些全部都不在武士之道内。尽管这些道并非我们所要追求的,但只要通晓一道,就能够诸道接通。”一通百通?武侠小说的最爱,现实生活中的意淫(至少对绝大多数人是如此,对历史上那些极个别真悟道的圣人,本人能力所限无法评论)。
最后,看了宫本屋藏的《五轮书》,有哪个悟道的,敢不敢出来冒个泡?
《五轮书》读后感(五):关于胜利的准备道路
如何理解武士?回到那个时代背景去,我想同时代的很多习武之人,对于武术的理解应该在于“武术的奥义”,宫本武藏作为一个传奇武士,可能别人对他的理解是如何认为最强的剑术大师,有没有一本武功秘籍去照着练出决胜招数,但是在他的书里没有太多谈到这些。相应的,如何提出了这类问题,说明目光还是太小,没有看到冰山下面更重要的东西。这是指明方向的书,而不是操作手册,关于胜利的更深层次准备。
什么算是开悟了的武士?是什么样的瞬间你会觉得我已经达到了?空。空是一种自如的状态,对于每种行为的反应已经到了熟稔的状态,仅凭意识去做出行为,复杂变简单的空,在空之前一定是常胜,胜的很疲惫,思维的累,因为意识还跟不上更快的速度。所以没有经过胜利检验是不足以谈论空的,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柳暗花明疑无路。
我觉得这本书和孙子兵法的区别是,一个是一群人的胜利方法,五轮书是1个人的胜利,而用这种从小处的胜利思维去主导大的胜利,都是关于求胜的要素。五个卷宗看着让我想起一句话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空的状态,材料、顺序、火候、菜系全兼容,就什么都不用想就是一个好菜。
地之卷:
1、熟练武器和技法,这里胜任一步在于对武器的锻造也要熟悉,武器的细微特点,对于使用上更多的掌控,这是对于武义的延伸,不在只是招式,对战斗各要素、场景更多的优势。
2、统领的全面能力。
3、把握战斗的节奏。这里的节奏有三个方面,事物变化的节奏,自我的节奏,对手的节奏,三个方面的察觉,心态、发展阶段的起承转合。这里就是对于视野的延伸,不再只是看到现在,而是加了一条时间轴,迎接事物变化的相对统一规律。
水之卷,水的千变万化是对环境最好的适应。空谈适应无用,宫本武藏把一场战斗的各个部分做了拆解:从个人身上贯穿战斗过程的心态,姿势,眼法、握刀,脚法上;从战斗双方的远近位置上;从进攻和防守的时机上;从双方的实力上,人数和硬实力。各自部分有不同的原则和练习方式,最后的战斗就变成了永恒练习的瞬间展示。
火之卷,以火之势掌控制胜点。位置、先机、知己知彼。
风之卷,各家的流派的弊病在于作区分,而且区分的原因较为表层,因环境而变化的武器和方法,宫本的兼容性更强。
空之卷,身首合一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