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边城》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惜张先生的散文集只有两本,她说总感觉散文就像一个人在说自己的肚脐眼,哈哈哈却想不到我连肚脐眼都不够看
●【2013.3.2~3.3】不到2天的工夫读完,还真觉得有点对不起张小姐。《谈看书》《谈看书后记》篇幅都是30页左右,叙述她看过的书的情节,于是匆匆翻过,兴趣不大。妙笔不如《流言》多,恰如最好的小说都收入了《传奇》一样,最好的散文也都收入了《流言》。但是,《忆胡适之》却是让人心下怃然,不在张爱写得多好,是先生的风度让人神往。《对照记》因有照片,用铜版纸印的,文字和历史都清晰了起来。张爱很不喜爱《小艾》,对《相见欢》与《连环套》也同样抱着生了没出息的孩子的情感。新挖出的《重访边城》,文笔还挂着不绝如缕的昔日风采,但落款没有写作时间。
●没有小说中的巧心安排,却直抒心胸,不拐弯抹角。旁征博引,言辞犀利,个人饮食爱好,照片回顾,和别人打笔仗,最真实的张爱玲。里面好多句子读到都或是感动,或是欢笑。
●《忆胡适之》这一篇不知读了多少遍。怀人的文字难得这么素朴有味。
●“想必满山都是白色高楼,半山的杜鹃花早砍光了。我从来没问起。其实花丛中原有的二层楼薑黄老洋房,门前洋台上被了漆的木柱栏杆,掩映在嫣红的花海中,惨戚得有点刺目,但是配着碧海蓝天的背景,也另有一种凄梗的韵味,免得太像俗豔的风景明信片。”
●享受声誉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我读起来的感觉确实不一样,但是我又没法描述这种感觉,有一点晦涩,又感觉很舒服,我相信文字能温润我的品味。
●书读的还是不够多 前段写各种文人的故事看起来有点吃力 后期图片很喜欢啦
●初恋总是令人刻骨铭心。这集子里面收的很多以前看过,对照记的老照片依然那么好看,她写“我喜欢我四岁时怀疑一切的眼神”,对照照片,忍俊不禁,又很不知道什么滋味。新的一篇是重访边城,写香港写得始终是那样好,特别是“疑心这是香港给我的临去秋波”那一段,真的令人叹服,也只有她写得出来。
《重访边城》读后感(一):重访边城
相较张的小说,这些类似随笔、散文的文字就显得有些琐碎了,有时感觉又在重读《红楼梦魇》。一直以为“边城”指的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这里指的却是香港和台湾,这也可以看出两位作者的不同。比较精彩的是张自述成长史的那部分,看到了小说人物的影子,看到了角色与作者共同走过的路,那些照片拉近了作家与读者的距离。
《重访边城》读后感(二):在大陆边上的“边城”
1961年秋,张爱玲先到台湾,再访香港。这段游记张爱玲于1963年写成英文本《AReturn ToTheFrontier》,20世纪80年代又以中文重写出《重访边城》,是张爱玲生平唯一描写台湾的文章。在张爱玲眼中,台湾和香港皆属悬在大陆边上的“边城”,而与中国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又和同内地接壤的香港风格完全不同。透过她的犀利之笔,我们看到了现今台湾早已忘却的文化特质,以及旧时香港色香味俱全的市民生活。
《重访边城》读后感(三):张爱的散文
喜欢看张爱的散文,不在小说之下。
那些隽永的小文章就不用我说了吧,文字纤巧而聪明,令人欲罢不能,尤其《爱》那一篇,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被多少人挂在口头心头啊,呵呵。
可是这次重读,最爱的却是《谈看书》和《谈看书后记》两篇。张爱后期写散文似乎就喜欢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所以内容发散(包括《重访边城》一文也是的)。看似平淡沉闷,却有着不尽的余韵。
张是一个很好奇也很好学的人。静静地阅读她的文字,收获会比你想象的更多。
《重访边城》读后感(四):世界上只有一个张爱玲
“重访边城”这题目也许有十个百个,也许会在将来被无数名家书写。
但张爱玲只有一个。
不想去询问这书背后有那些故事,只想看看文字里的故事。
文字里的人,很酷。
她无惧世俗与社会。
无惧内心的惶恐。
无惧后人的评说。
她只是记下一些情绪与感受。
甚至愤怒。
这种情绪,现在有许多人有,也有许多人能写出来。
但张爱玲的情绪,只有一个人有。
因为从大陆而海外,从战乱而硝烟散尽,从受人追捧到大受冷落,
只有一人经历。
只有一个张爱玲。
《重访边城》读后感(五):边城?边城!
也许是沈从文的《边城》印象太深了,刚看到这书,愣了一下。
原来此“边城”非彼“边城”。
在张爱玲眼中,台湾和香港皆属悬在大陆边上的“边城”。
近年来,电影小说中的怀旧情节越演越烈,但今人写的旧事,总觉得缺点味。这本书中,台湾的庙宇、里弄,香港的建筑、店铺,随着张爱玲的漫游,重新在眼前展现。不愧是张爱玲,旧时香港台湾的生活、文化,真正写得活色生香,乡愁四溢,耐人寻味。
还是她的书有味啊。
《小团圆》之后,《重访边城》,想来那些张爱玲研究者有得忙了。不过我们读者是有福了。
好像还有遗稿,快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