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塑封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季老的文字,能感受到他为人是严谨的,也可能是严厉的。我喜欢。
●大三寒假看了前几章,今一个清醒的晚上竟不出几小时便读完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一个品德高尚的老人家写的文集,一些观点恐已过时,但仍旧可以十足感受到其谦虚谨慎、真诚好学的精神。
●勤奋,勤奋,勤奋
●前半部分讲读书读起来很舒服,后半部分的做人就有点说教和刻板了,无甚特别。
●很好读的一本书,如一位长者向围坐的孩子讲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其实季老的很多观点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我们的长辈以前也经常讲给我们听。只不过现在年长了,经历了一些事,许多曾经不认同的观点,现在再听起来却感觉是那么有道理。也许这就是读书的作用吧~
●遇事不嘀咕
●老理儿
●尤其是前部分他的读书经历
●大师就是大师,说的话,真诚朴实亲切沉稳想吻他。只是写得也太细了吧,只能看前小半段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不满意
说两句实话吧。季羡林老爷爷,学语言绝对天才,搞学术一把好手,写散文不忍卒读。内容看不出新意,思想看不出深度,语言看不出文采。有些属于应酬文字质量低一点倒了罢了,不少算是有感而发的文章却平淡如水,前言不搭后语,累赘之处甚多,引用缺乏力度。这水平拿到高考作文中完全泯然众人矣,哪里不应该是国学大师的水平,距离我期望中的大师的哪怕是信手之作差太多了。我斗胆下一结论,季老缺少写文章的才气。学术泰斗,文章矮子。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貌似第一次读他的书时我还高中,
作者: 季羡林
isbn: 7801739302
书名: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页数: 328
定价: 32.00元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装帧: 塑封
出版年: 2009年7月
我并不是对季羡林的文笔或文章的内容有什么意见,我只是对这本书的编排很有意见。我觉得实在不应该出这么一本书,拼凑的太厉害、太牵强。
这本书是把季老读书、学习还有一些其他讲人生道理的散文归集成册出版的,但问题在于,季老在很多文章中都会重复某些观点,在不同场合发表倒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归集成册以后,看的时候就会经常看到重复的内容,并不是很愉快的体验,让人感觉啰嗦。这实在不是季老的问题,而是编辑的问题。
另,我看的是Kindle版,校订非常不认真,引文跟正文傻傻分不清,不是翻译的书居然还有错别字,实在讨厌的很。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四):读书与做人
看完季老的《读书与做人》,觉得好感动。他用很长的边幅在写德国十年的经历与感悟,那是一段读书人都很向往的生活吧。特别是在他阔别35年之后回到德国时,他那段与老师相遇那段真的很感人。有的时候,一个很有感情的地方,时光荏苒,你可能已经失去了那些在你人生当中充当重要角色的人,一个人的一生,经历只有一次,有的时候,东西再美好,它也是只有一次,等时光过了你去回味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物是人非,你也回不去了。你所剩下的除了回忆还是回忆。还有,我觉得一个大师就是要饱读诗书才会有比较客观和比较有价值的理论和成就,外国的大学的确在教学的制度和方法上更容易让人接近知识的真谛吧。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五):德国人学习语言的方法--整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
以前读季羡林,总是被他那朴实、孜孜不倦以及在学术良知上严谨负责的态度所感动。昨天看到这本书,却被季老学习语言的经历所吸引。 里面有段他引用了几次的话就很有趣 “据说19世纪以为大语言学家说过:学语言犹如学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推下水去;只要演不死,有用就学会了;而淹死的事是绝无仅有的”
结合季老学习德语和梵语的故事,再想想我英语真正提高的原因,忽然感受到生硬的背单词、学习枯燥的语法和机械地套用句型是多么劳而无功的事情! 而最能让语言学习者用心去领悟一门语言的方式,就是先学习一些简单的发音和语法,然后马上开始读原著,勤翻字典,这样又提高了主动性,又能把语法、句型和原汁原味的语言习惯在一点一滴中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