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是一本由(美)罗塞尔·罗伯茨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家难以阅读的薄弱文笔,但理论部分还是有收益。只不过对于这个相对简单的理论,如此连篇还是太多余了。
●自由经济主义读本。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价格到底是怎么形成,又是如何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的。我个人认为还是挺值得一读的。读完这本可以接着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还行吧。一般。
●我还 我还以为是言情小说
●有点罗嗦,有点弱智,但是的确能够让经济学白痴又想看的人读下去的。。。
●对经济学有些不同认识。但最令我难忘的却是对鲁思办公室那鲜活的描述。“鲁思•利伯的办公室到处是书,书架都顶到天花板了。在有的书架上,书放成了内外两排,每排书上面也塞着书。在办公室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桌案,上面也摆满了成摞的书。……从更深的意义上说,它表明鲁思的办公室就像是系图书馆,而鲁思就像是图书馆管理员。她读过自己的大部分书,甚至记得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在互联网兴起之前,就某个引语或事实询问鲁思,几乎和目前上Google搜索一样管用。在那些年,她的桌案上摆满了书,地板上也是成摞的书,高高低低的,和城市的天际线一样。” 这就是我曾经梦想的画面,很多书,自己可以沉沦在书海里,单纯而满足。我心目中的“老学究”,就是这样博学而朴实。
●不能失望更多
●讨论社会公平和经济原理。如果不是文笔和故事那么渣的话,我会认为这是一本还能将就的普及读本(是的现在连将就都有点为难了)。经济学是很有意思的领域,但不要从此书进入= =
《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读后感(一):对于经济更感兴趣
作者不急切的把它当做一本工具书,而是一步步引导我,从探索铅笔开始,带着疑问,我两天便读完了 而且不是那种读完很有感触 但过段就忘的东西 像大家说的 这本书很有教育思想 是教你用经济学看待生活,看待理想 从而尊敬父母及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读后感(二):废话连篇
很不喜欢这种外国人写的通过故事来讲课的书。故事很繁琐,里面的对话人物很弱智。废话连篇也讲不清楚个道理。
感觉通篇木有层次感,一直都是再讲均衡均衡均衡。。市场仿佛真是万能的一样…………
不过封面设计的很好看。中信出版社的书封面设计都很好看呢。我总是被这一点骗到T T~
《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读后感(三):很外国人的书
在读本书结尾之前的感触是:
一般的经济读物结构大都好比是用砖块垒建筑的过程,砖块代表了经济术语或理论;而该书则像是让人们通过比较各种不同式样的建筑来发现或体会经济理论的砖块,而且更多的强调的是价格以及市场中隐藏着的秩序。
在读完结尾部分后,发现本文的主旨又是在讲:一个经济学教授通过与一个有激情、有抱负的少年进行经济学启蒙性的谈话,在这位少年心中种下了知识的种子,最终无形中促使了少年在二十年后参加古巴总统的竞选。
《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读后感(四):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
我曾是一个老老实实的文科生,高中政治能够得到接近满分的程度。脑子被洗得比较干净,却还自觉得聪明,认为能够看到那套教材的漏洞,却不料被教育成经济上的马克思主义者。赞美国家干预经济,希望物价局发挥作用,认为民主政府能够做好宏观调控。今天网上的论客,许多标榜自己政右经左,就是因为教育和环境所致。网上政治经济坐标测验所得的结果,中国知识分子大致是政治右派,经济左派,少有例外。
为什么我今天不是这样了,开始认识自由经济的理论,认同奥派的观点。这一本通俗的小书,是一个开始。它就像是传说中上帝波动宇宙的第一动力,把我从环境带给我的坐标上向右移动。
《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读后感(五):其实这是本哲学书
看到书名,我一度以为这是一本经济学的通俗读物,然而伴随阅读的深入,愈发觉作者是想凭藉本书在读者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正如书中鲁斯在地震后的涨价事件中给拉蒙播下思想的种子那样。碰巧,属于我的种子发芽了。
记得曾读过一篇讲述科学也是一种信仰的文章,头脑中萦绕着一丝疑惑:如果说宗教假借创世神之手制定了清规戒律,从而团结信徒排斥异端,那么被宗教视为生死仇敌的科学也必然有一套避免秩序混沌的法则。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动机么?虽然动机论很好的诠释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但它在复杂的群体互动中的应用略显不足。那么由博弈衍生来的经济学呢?还是由各位读者来评判吧。
:剧情神奇了吧,教授是武侯转世到未来再穿越回来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