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死亡》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文联出版的177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下午,一本书。毕淑敏总是愿意去触碰那些内心深刻最真的地方,曾有人说过当我们活着生下来那一天我们就是为了奔赴死亡。很多人或许不愿提起,而她从来不避讳。文字间的细节总是描写得格外形象,好像身在其中。也有人说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些临终关怀的志愿者,他们面对确实是碧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要真诚的心啊。让我们正视死亡,把生命活出极致,就是因为知道有一天将奔赴死亡,所以我才活得如此卖命!
●we do need more of this kind of book
●晚上,医院操场上的灯都亮了,护士说是之前在这里呆的老人们回来看他们了。他们走了灯就灭了,大家开心的样子。如果没看过这本书是不是就不用知道有些人离死亡那么近。
●是非常好的题材 也是非常好的主题 可惜被毕淑敏写成这个逼样 矫情 做作 不是某些方面 而是全文 谁要死的时候 会说 我的生命就像叶子 要留留不住 乱七八糟之类的 还没说出来就被自己恶心死了吧!还有什么毛主席语录啊 鸦片战争啊 尼玛啊 说实话 单看文风 感觉是一本初中生读物 感觉非常的可惜 应该交给余华来润色文本 李娟也可以 在我印象里毕淑敏不是这样的啊 又浪费了朕的时间
《预约死亡》读后感(一):生死之间
从红处方改编成电视剧的那一年,知道了毕淑敏。有些年了。 这次在图书馆看到《预约死亡》的书名,无法抗拒。
此版是作品合集,没有序言,没有尾,一翻开来就是笔者和丈夫的对话,从一张病危通知单开始。。。 临终医院的故事中,被那个老爷爷写给大脾气志愿者姑娘的纸条戳中。
去看看这个故事吧,里面的人物和他们的情感其实离我们都不遥远。
最后用书里“生命的借记卡”一文的句子结尾,“我们的一切都是借来的,总归有要还的那一天。”
《预约死亡》读后感(二):《预约死亡》
挺喜欢毕淑敏的书,一连气看了好几本,从《女心理师》到《心理小组》到现在正在读的《血玲珑》,这个顺序正好和她的写作顺序相反,感觉她的小说是早期的不如晚期的精彩。至于这本《预约死亡》读了以后才发现原来是个集子,前一半是“预约死亡”这部小说,后面的都是散文,很多我都读过,但是我不太喜欢她的散文,感觉这样把一个中篇和散文弄到一起,变成一本书,不太舒服。《预约死亡》小说中也有很多散文化的倾向,很多情节的设计都很硬,都是为了展示几个观念,是观念在先,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观念可能都已经不那么前卫了,于是就觉得小说本身也不那么吸引人了。
《预约死亡》读后感(三):未来抉择,生者永无宁日。
这种写实小说中,相较而言,我喜欢年长者的文字,两鬓微白,流云缓步,岁月仍清晰可见。 比如毕淑敏,比如周国平。 我们一直讲中国是个大国,资源丰富,科技发达,实力雄厚。 可平摊到人均的幸福感却是不够高的。 人文关怀一直是个大洞。 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问题只会越发突出吧。 不记得是谁说过,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让他们去参观三个地方:医院、殡仪馆,和监狱。 生死和法理。 对于这些的学习与理解贯彻了我们的人生始终。 而临终关怀医院,有多少人知晓? 人到暮年,鼻尖愈能嗅到死亡的味道。 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比起两眼一黑的长眠。 不得解脱的肉体疼痛更让人无法忍受。 逝者是安宁的,唯有生者才能感受到痛苦。 这是现目前无法调和的无奈。 我常常会想,待我年迈,一身病痛,我是否可以选择——我是否有得选择。 这也是我们未来会面临的选择。
《预约死亡》读后感(四):预约死亡,不过是摆渡灵魂
在毕淑敏的《预约死亡》中,有一段话颠覆了我一直以来的观念,大体意思是:我们可以逃避讨论死亡,但没有一个人可以逃避死亡。死亡很神秘,因为我们没有见过从死亡国度回来的人,而活着的人是没有体验的。所以我们总猜想着死亡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痛苦,多么的凄迷。但其实死亡可能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起码,它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怖。 例如你去了一个地方,觉着不好,不适应,你就回来了。但是我们没有见过一个从死亡国度回来的人,是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回来?我们国家缺乏死亡教育,既然我们或早或晚都要到那里去旅游,为什么不给将去的人一张导游图? 抛开物质和肉体,我完全不觉得这是作者的诡辩,相反,这是对于人道主义关怀和人性之美的醍醐灌顶,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弥留之际的痛苦,如果死亡是两个世界的结界,那让即将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他/她带着对这个世界饱满的幸福进入另一个世界,尊重这个即将摆渡的灵魂,让他/她在异世界真的可以幸福美满。
《预约死亡》读后感(五):死亡=幸福
偶然读到毕淑敏的书,想不到自己是那么喜欢。另类的没有接触过的视角与题材,却在其中蕴涵着平常人真实。
她是一个医生,也是一位作家,所以故事也是发生在医院,而且是以一个写手的角度去观察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家属,给我们展示出更真实的医院。而这本小说的医院更是特殊的,临终关怀,在国内这实在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话题。但却是人人都会面临的,因为每个生命都会结束,都会有面对死亡的那一天。
故事通过采访与观察甚至亲身体验的形式表现了不同人对待死亡的感受。其中齐大夫的一番言论很是激烈,但却也更真实地表现了一部分的思想。设想一下如果是我自己到了那个年纪,不能再创造生命的价值,什么都要依赖别人甚至还要忍受疾病的煎熬,那真是没有了生活的意义,那时候死亡会是一种解脱与幸福。我是主张安乐死的,生来便是痛苦,连死前还要忍受加倍的痛,实在是难受。当然安老天年是每个人的梦想,可惜当今社会各式各样的病痛实在太多,我们不得不面对事实。我希望如果我到那一天,可以让我安静地离去。
看穿猴脸T裇的老人的故事时,我居然哭了,不知为什么就想起了我的爷爷。爷爷是最疼我的人,可惜实在去得太早,但值得为他高兴的是并未受到病魔的缠绕。
善待身边的每个人,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再也见不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