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微物之神》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9-10 16:5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微物之神》读后感摘抄

  《微物之神》是一本由[印度]阿兰达蒂·洛伊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微物之神》精选点评

  ●前五分之一没太明白,后来越来越好看,到最后,真是太棒了。

  ●今天终于开始读书了。。。

  ●印度的病理,极其细腻,极其感伤

  ●没人规定怎么去,以及爱到怎样的程度

  ●精神气接近迈克尔翁达杰

  ●要很多次才能理解小说

  ●永远在主里喜乐。我再说一遍,喜乐。

  ●阿兰达蒂·洛伊文美,可都是伤感的。我发觉与欧美故事的大不同书里人物忙碌一天后,湿黏空气在黄昏里不时冒着微光

  ●幽暗国度系列

  ●刚刚开头,记得有句很经典的话是这里面的。希望是自己的菜·

  《微物之神》读后感(一):一本关于回忆与死亡的书。

  一本关于回忆与死亡的书。

  宗教社会等级历史。处处流露悲伤深沉,但悲伤中不见一滴眼泪也许她们的眼泪已经流干,而面对命运,也实在不能做什么。很多次,我不得不停止阅读,因为对其中的人物感到恐惧,起鸡皮疙瘩。很多次,我又不得不重新拿起书读下去。

  《微物之神》读后感(二):The god in your heart

  文字富有哲理,细微之处无限放大。起初总觉得有点生涩,却是不是被一段段文字吸引,嚼了又嚼,的确很有味道。仿佛瑞海儿总是无助的站在你面前,用她孩子敏感而又绝望态度告诉你,这是我的人生无可奈何曾经看过一部影片沙漠之花》,残酷风俗约束作为女性应该拥有的。同样地,在本书中,残酷的种姓制度,宗教束缚吞没了爱,令人扼腕。

  《微物之神》读后感(三):the god of small thing

  the god of small thing

  You are the god of lost,you are the god of small thing.

  你是神,存在在我失落生命里,你是神,遗失在我微小痕迹里。你的名字叫做爱情。你的名字叫做我。你的名字叫世界

  《微物之神》讲的是生命抹布质感(我实在找不出其他形容这部小说风格比喻了)。维鲁沙与阿慕违背等级的爱情,帕帕奇、玛玛奇愚蠢婚姻,恰克白痴革命宝宝克加玛露骨世俗苏菲默尔的死亡,玛格丽特的绝望,瑞海儿与艾斯沙之间不可填补的间隙……都是这块抹布上的小破洞,洗脸是不可能了,只能擦擦桌子上的残渣

  我们只是小破洞,我们只是小残渣,所以我们有的只是一个失落之神,微物之神。

  《微物之神》读后感(四):我想选择“非常差”之标签

  总算是看完了,我一贯是一个非常认真甚至说一本正经的读者,在读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石田衣良的《池袋西口公园》,我拿起了这本从图书馆借来的第三本书。

  我自己也写了许多的小说,我也总在探求文字与情节,人物与画面感等等小说被构建的机要。但是我没法不吐槽这本书。我花费了两天来看它,最后合上书时,我觉得这两天的时光都在对我哭泣!

  这是一本支离破碎的书,炫技般的描述,不停重复的连篇累牍,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比喻,偏离主题的絮絮叨叨,这是一个女人在子宫内渴求被自己欣赏的絮语。我不能理解豆瓣给予它的高分,我不能理解众多人对它的认同,我不认为我是一个糟糕的读者。或许是,我已经过了对文字某一层级的认同。

  那个层级,是属于杜拉斯的,是属于安妮宝贝的,是属于七堇年的,漫无天日的文字编织起来一张透不过气的网,除了絮叨就是絮叨,我不反对比喻,我认为比喻让画面鲜活,然而在这几个作者的书里,比喻是完全不遵循常理的,你可以觉得它们都很艳丽,但是注意:比喻一句连着一句、那些比喻一点也不能从我里勾起认同。当比喻取代了本体的意义,当比喻开始繁复,当比喻自给自足的勾画了一个个不需要它诠释的形象,我不知道文字的意义是否被过度化了。

  对我来说,《微物之神》浪费时间,里面所谓优美的句子,没有给我优美的想像,没有真正能够附着的意义,没有生命本身的真实感。

  它就像一粒掉在地上,碎得不能再碎的饭渣渣,而阿兰达蒂把它捡起来,饶有兴趣、津津有味的咀嚼,再把她嚼完的粉末连同着她子宫里面渴求被认同的那部分孤芳自赏,一起被吐出来,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感想。

  《微物之神》读后感(五):一阕悲歌

  《微物之神》是我读的第二本获布克文学奖的小说,前一部是基兰·德赛的《失落》,同样出自印度女作之手。两部都是今年读过的最好最珍爱的小说。

  从她们的文字中,窥见异域印度的伤疤:《失落》——后殖民时期的自我身份指认过程的艰难与困顿;《微物之神》——种姓阶级社会的不公、女性地位的低贱和新时期革命投机主义的荒谬。

  刚开始读《微物之神》前50页,一直很出戏,难以融进去,相对于当代小说而言,有过多的景物描写,而毫无头绪的人物相继出现。即使第一章就描写葬礼,描写分离与重逢,但那之于读者如陌生人一般,不痛不痒。

  其实《微物之神》300页只讲一件事,英国的混血表姐到临阿耶门连前后发生的事。只是洛依将每个拥有高潮的细节依次排列:上一章讲述结果,下一章或若干章以后揭开因由,形成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茧。这让我想起阎连科的《日光流年》。

  最后的悲剧戛然而止,重新倒回悲剧前美好的夜晚,阿慕和维鲁沙在河边相约,“明天”。小说到此为止,没有了明天的下文,并且读者已经得知他们的明天是生命的尽头。极具震慑力。我再倒回去重新阅读前几章,死亡变得令人无奈,分离让人歇斯底里……这是一本可以循环往复阅读的小说,就像它自身结构。

  洛依的文字令人惊叹,称之为针对心理和观察的“微观世界”也不为过。阅读就像观赏曼陀罗花一层层绽放开来的过程,赏心悦目。比如将瑞海儿的恐惧描述为帕帕奇的蛾多毛的腿立在心头(也寓意帕帕奇鬼魂似无处不在的家族权威阴魂不散),艾斯沙的恐惧通感为黄色的橘子汽水,冒着气泡。

  还有那些作为父权社会受害者而为虎作伥、被丈夫打反而仰慕丈夫的旧式女人,代表人物是玛玛奇和宝宝克拉玛,也是作为女性的作者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处。

  .S.疑问:

  1、如果是中国人写这类反应生存环境的题材,会否被扣上“以国人之丑邀洋人之赏”的帽子,继而被禁。

  2、英国布克文学奖的评委有没有带着眺望落后的东方的高姿态来评奖?连看两位印度女作家反映印度生活落后、人民思想闭塞、(作者态度虽贬但)民众向往英国生活而获奖的作品,不禁有这种猜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微物之神》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