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Brink》是一本由Henry M. Paulson著作,Business Plu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8.99,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Not as captivating as hoped. long and blandish. maybe useful as for public policy makers. He served for a republican president
●"I am not a particularly sentimental man."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2008 crisis.
●大概是因为第一本书,再加上当事人的缘故,写得比较啰嗦,没有大而不倒这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很多都是为自己的辩解,但其实大家都明白,保尔森有生之年洗不了白了,在那个疯狂的9月,坐看雷曼破产显然是最失误的决定,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最后的结局居然是7k亿的政府干预和托管,照这个模式按部就班的话,中国改革必然成为一场由纳税人买单的有钱人的盛宴。
●财长paulson作为一个救火队员,哪儿起火了就泼两瓢凉水,没水了就找国会要。一切一切为了“系统稳定”。看不出他对长期经济趋势有什么洞见。
●hard to believe account from an industry insider ...
●Other facets of crisis
●几本金融危机的书读下来,还是比较喜欢Paulson的叙事风格。
●这几本书真是让我对保尔森好感剧增,本身就是对他的职业生涯觉得很感兴趣,开篇读到他对礼宾一头雾水感到十分有趣,这本书把too big to fail的后续也写了出来,而且从局内人的角度,讲了两党间政治磨皮各种无奈,这么大的危机遇上大选,能做到这个地步真是很不容易了。下一步很想看Tim Geithner的版本哈哈
《On the Brink》读后感(一):On the Brink, a good intro to the financial turmoil 2008
it mentioned CITICS twice, and it seems like in the Chinese version, those lines are omitted. Am I right?
《On the Brink》读后感(二):第一人称的史料流水账
作者记录了从金融危机开始到政府救助结束他的第一人称视角。每一天,跟谁,在哪里,开会或谈话的内容。应该算是一个很详实的史料记录,适合以后的历史研究者做资料引用,遗憾的是很少有跳出记叙而画龙点睛的评论。
如果你想知道这场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或者谁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这本书是没有的。
记叙显得单调平淡,阅读体验不佳,而且有第一人称叙述很难逃避的自我美化作用。
看了他全力挽救一家又一家濒临倒闭的大型金融机构(Bears, Lehman, Morgan Stanley, Merril Lynch, AIG, Wachovia, Citi),你就知道什么叫大而不倒。保尔森不无自嘲的说:他作为自由市场的坚定捍卫者,在历史评价上却不得不永远和政府干涉和Bailout联系在一起。
印象比较深片段是:保尔森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推动TARP法案通过,但是即便国会第二次终于通过了这一法案(包括75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之后的执行过程困难重重,问题多多:比如由于惧怕公众的愤怒,有的银行拒绝接受政府注资;保尔森最终也放弃了购买有毒资产的计划;财政部和FDIC之间就如何使用救助款发生纠纷;救助款因为要分期使用,无法及时应付奥巴马上任前的危机。
这是一本关键的史料性著作。
作者并没有去讲述分析金融危机为什么发生,而是以流水账的形式,从最为关键的一位演员的角度记录了每个关键环节。
首先,系统性风险是最大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下,美国的政治体制做出了艰难的应变。但是可以看到,这个体制有着巨大的拉力,会将某种特别状况下的特别安排在危机之后拉回到原来的状态。
aulson讲述了很多要求国会给予特别授权的困难,这就是这种制度性拉力的体现。而这种拉力,也许会导致整个机器无法及时应变,但是也可以有效限制权力过于集中的出现。
其次,美国的权力分配制衡在这本书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美国的制度设计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利益来设定角色,通过角色来规范行为。国会管钱,但是国会的利益跟白宫完全不同。这种彼此的扯皮也许会耗费大量的资源,但是高效率的独裁也不会出现。
再次,一个道德问题是,这场危机就是华尔街的不负责任的银行家们导致的,最后没有人为此受到惩罚。这是民间社会的最大不满,但是Paulson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一方面,美国政府无权强迫一个快破产的银行加入救济计划,当然严厉的惩罚会导致这些危机四伏的银行选择最后灭亡从而带来系统性风险,但是这样也使得道德问题没有被有效的解决。毕竟,法律对于此类的危机制造者并没有惩罚的机制。
再次,中国的角色特别好玩。胡对于美国的支持竟然远远超出了外界的想想。而俄罗斯曾经跟中国提出在美国最为危急的时候,一起大量抛售美国的债券,从而迫使美国政府注入资金。中国竟然拒绝了。这也再一次说明,跟俄罗斯,永远不要做朋友。
《On the Brink》读后感(五):流水账
保尔森是做销售出身,大部分时间都在跟人打交道包括打电话,这本回忆录也是根据通话记录写的,就像流水账,不像伯南克有一定的理论。伯南克的《The Courage to Act》主要看的是联储紧急提供流动性、降息和QE,但金融危机最后能稳定,主要靠的是TARP,这方面就是财长去和国会争取(尽管联储也参与听证),这是这本书的看点。关于TARP转而给金融机构注资,《The Courage to Act》里写得模模糊糊,一反伯南克平时的思路清晰。后来看《Phishing for Phools》里说国会授权里并没有明确可以向金融机构注资,注资时的解释比较牵强,这才恍然大悟。保尔森在这本书里讲得还算清楚,最初申请7000亿美元是说要购买问题资产,但第一个3500亿在他手里大部分都用在了给金融机构注资(bailout),因为到真的开始用时才发现,用TARP去买问题资产来稳定市场只能是杯水车薪,且光把购买资产的机制设置起来就得几个月,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保尔森在书里并没有纠结TARP的授权和注资的合法性,这是实务出身,和伯南克的严谨是两个套路。相对来说,联储有一定的独立性,比较超脱,伯南克书中关于政治就可以少一些,主要也就是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权力争斗,国会涉及的不多;但财政部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争取TARP资金又需要国会批准,政治就逃不掉。保尔森书中多处强调自己相信自由市场,但不得已采用注资的方式来拯救自由市场,这多少也是原教旨势力太强大的缘故。
这本书细节很多。印象比较深的有三点:一是保尔森当年接受小布什财长提名,部分还是因为小川行长鼓励的结果;二是中投增资摩根斯坦利未成,按这本书的说法是因为没有获得中国政府高层支持的缘故;三是保尔森信仰基督教科学派,有病不吃药,危机中也主要通过祈祷来获得信心,这当年要是失败了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