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汉方小说》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9-08 16:2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汉方小说》读后感精选

  《汉方小说》是一本由[日] 中玳子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17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汉方小说》精选点评

  ●日式中医

  ●莫名的很对味,在里面依稀到了自己未来。。。

  ●把中医的思想浅显通俗而又流行语言表达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智慧

  ●译文语言诙谐幽默,对中医学探究富有趣味清淡易读。

  ●上海静安图书馆

  ●匡匡译得不错

  ●很平淡的小说,但是我觉得正是这样的结局最好。31岁的女人有31岁的好处啊,笨男人为什么就发现不了呢真是的

  ●比香蕉姐的通灵实际多了。但是称作“女性健康保健读物”什么好像有点惊悚

  ●关于中医神奇之处, 华人洋人都有深刻理解, 第一次看到日本的文学接触到这类的题材(怕是我少见多怪), 觉得很有意思.... 31岁未婚这种事实, 想必就被带过去了

  ●轻松娱乐

  《汉方小说》读后感(一):莫名抽搐?

  刚看了一个简介,有好奇心打算看这本书。

  感觉这个似有似无的病态在很多日本作品出现过。。。主人状态描述比较想象空间。。。。

  多少字啊?

  还不够

  还不够?

  还不够?

  还不够?

  还不够?

  还不够?

  《汉方小说》读后感(二):只是看了个感觉

  一本小书拖了好几天才看完。书看到一多半的时候仍感觉不喜欢想想毕竟是借的书,才坚持看下去。谁知掀页就看到帅哥医生竟然有斑秃。好吧,我承认我不厚道的笑了。不过我坚持认为,只有缺点才让一个人鲜明

  看的时候我在想,难道人这么容易生病?还是大现在都把生病太回事了?生病也是自身某种形式表现心情好不好,吃的东西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生病的时候想法一样思考重点不一样。所以,也不至于在生病的时候如临大敌吧。

  后来作者写“病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果然还是要有相同观点才能开始喜欢一个作品的感觉。不过看到最后始终感觉作者某些地方写的不怎么认真,读完也没有很喜欢。好吧,我的点还是在医生的斑秃上,虽然我挺喜欢这个人物。。

  《汉方小说》读后感(三):也许是我想得太多

  已读过日本的几本中篇小说,不免拿来比较。看的几篇大多是描写现代日本人紧张规常生活力压抑压迫生活都市圈内的无奈。语言虽然各为迥异,各有各所长,表达得都是一种不同于往昔的现今时代所特有的生活状态。生活虽然得以维持得过且过而且也称得上富足,却会因为生活力的一点点变化手足无措;而生活真正地无所规变,却又觉得过分循规蹈矩而变得压抑难捱。

  所以整座城市的状态就是,人做的没有想得多。大家都一动不动的。突然间一动起来,突然间就像人了。

  而这种寂寞或庸碌的状态往往需要精神的寄托来打发消遣。在《窗灯》里,绿藻热衷于偷窥别人的隐私,《汉方小说》里的川波也因为一次中医看病而开始着手了解中医的奥秘。他人眼里奇怪的行为或是追求在自己看来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不过是想要揭开生活隐藏在这个光怪陆离的诡异社会背后的真相而已。

  绿藻想要的是从那些隐秘、陌生而危险的关系中找到那层真实,然后将其放大到自己可以感受的程度。而川波通过研究中医书里的五行规律及医学的循环图最终发现隐藏在自己生活力那些情绪变化波动的真正原因。即“做一个不再畏惧变化的自己”。

  这本书的语言俏皮幽默,不如看做是一个三十岁女人步入不再年轻女性这一行列的一次搞怪吧。看过翻译者的译后感,说这本书不深刻也不说理,完全是一个女人大大方方的自嘲和揭短。看这本书很愉快,但是也发现了些内层的东西,或许是我想得太多,把简单复杂化了吧。

  《汉方小说》读后感(四):没那么简单

  31岁的实,未婚,连能有暧昧的人都没有。听到前男友结婚的消息,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来袭,埋藏在底的火山终于爆发,心病引发了各种躯体疾病。而各家医院开的方子不能根治,直到实遇到了那个“西式混血”的中医。汉方良药,慢慢地治好了实的病。生活也有了春天的气息。实是喜欢那个医生的吧,却从未说出口,作者也在最后埋下了一个伏笔,实要去中国,而在最后一次见面实,他握住了她的手,虽然是有些客气,但不碍爱的萌芽。他们的结局会是怎样,相信会是圆满的。重要的是过了爱做梦的年纪的实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开始了新的旅程。

  最近读的日本文学作品几乎都是这类的生活励志型小说,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些作品甚是无聊枯燥,只是叙述一个人的生活琐事,但个人觉得妙就妙在,人性在平凡生活的体现,很朴实,也有感悟。而这段时间也很喜欢用歌去感受小说,很恰巧,写评论的时候,播放器放的便是黄小琥的《没那么简单》,唱出了一个年过30未婚女人的心声。“没那么简单就能找到聊得来的伴/尤其是在看过了那么多的背叛/总是不安只好强悍/谁谋杀了我的浪漫/没那么简单就能去爱别的全不看/变得实际也许好也许坏各一半/不爱孤单一久也习惯/不用担心谁也不用被谁管/感觉快乐就忙东忙西/感觉累了就放空自己/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作决定/不想拥有太多情绪/一杯红酒配电影/在周末晚上关上了手机舒服窝在沙发里/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脾气/过了爱作梦的年纪轰轰烈烈不如平静/幸福没有那么容易才会特别让人著迷/什么都不懂的年纪/曾经最掏心所以最开心曾经/想念最伤心但却最动心的记忆”句句歌词和这本小说有那么多的巧合,又是那么的贴切。当度过而立之年,还会遭遇各种风浪,也许身边没有一个可以陪伴的人,那就自己走下去。人生到头还是得靠自己去争取幸福。命中会遇到的那个人可能要很久才会出现,不要紧,在这段寻找的岁月里,好好过,一杯红酒,窝在沙发里舒服地享受生活,何尝不是一件妙事。每个人都会害怕孤独,当时间久了便成了习惯,这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学会自己找乐子,让自己快乐。故事的主人公实在经历了人生的低潮后,打起精神走下去,乐观地面对以后的路。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吧,人生之路还很长,走下去,fighting!^_^^_^

  .S:又一次看到了我们中医的神奇,而书中也有很多中医药方(不过这里偶有点小小郁闷,翻译得太专业化了,那些汉方就像是从书上生搬下来一样,很多地方真的看不懂······)最后治好了主人公的病。所以说,这本小说不仅仅治疗了人的躯体疾病,也能让人心的伤口愈合。^_^

  《汉方小说》读后感(五):这可是一本有能耐不要引言导读的犀利之作啊

  诗集一样的封面,让人乍然摸不清头脑的名字,陌生的作者,书面上没有任何吸引的名目——我在想,如果它是书店里包得严严实实的之一,我一定会疏眼略过——哪怕畅淋地看完了,我也还被一种雾里云里的满足与诧异包围着——诚然这是一本好小说,可它怎么会有销路?

  写道这里最感谢的,莫过于学校里不知名的图书进书人员,能欣赏这样不咸不淡的小说的人啊,不是能人定是异士。次而,感谢的是翻译这书的那位仁兄——感谢你让我看了村上的书后对译本小说干瘪的信心重新膨胀了呀——更甚于《时生》。至于作者呢,我定然是心怀万分感谢的,但更多的话,就让我读了她的第二本书再说吧。

  关于小说,我要说的少之又少。这样缺乏剧情的半小说自然难以攀上读者心中百分百的好小说之位——可那种愉悦的阅读经历,即便有天我把这难记的书名与毫无特点可言的剧情忘了,我也还记得。这种愉悦感除了作品本身所赐予的,我怀疑仍有另外一种可能——这本书之所以称得上上乘,不能不提它的独特性,而所谓独特,就是我开篇所说的,而之所以有这种独特性,到底是我们的读者不喜欢没时间看呢,还是作者与出版社都不大看好这一类闲杂消遣类小说呢?

  说起来也是,依照我没被此书洗脑以前的思路,不过小病而已,怎么怪的上大医院检查不出呢?那大医院都检查不出的病又怎么能让我把这样一个怀着未知病情的自己交给小小的中药医房呢?哪怕中医出处正是我脚下踏着的这块土地,哪怕我家里有两位精通针灸中药的老人,可我对传统医术的信心仅限于小病小痛的医治。忽然我大骇道,中医会不会沦为端午节的下场?隐藏在这一本小书之后的问题一涛接一浪地向我涌来。我需要一点时间将它们理顺,而后挣扎一下那些该说哪些不该说。比如说一向在国际享有盛誉的国人的对艰难苦困的承受能力在这样一本视角独特的小书面前,简直要大声咳笑了——主人公在病情得以体谅之后心里的感动之情,几乎促使她趴在医生的膝下哭诉所有的委屈——这样被一座叫城市与生存的大山压住的委屈中国人也有,可这又什么值得哭的?尽管我们深知自己身体不适压力不断已经好久没有大笑的时候,可,这不是生活的原本模样么?这种强高压的模式早已被中国大学制造的一台有一台机器所习惯了,值得哭的是国难,那些大到我们并不能够有切身体会的痛,身体内燃烧的爱国之情与道德使命感,促使我们死命逼死命挤死活挤出两滴泪,仿佛这样就得以昭示自己的衷肠。国人的眼光固然更深远啊——望向乱国灾民,心怀无限的同情而庆幸甚至是看到日本这个名字时候的些许幸灾乐祸,我们是何其地国际化啊!自然不能跟小布尔乔亚们相提并论。

  可,一个不关心自己,不关注我们的民众,甚至鼓动民众们在没有解决切身问题前去忧别国忧外民的社会,真的是健康的吗?

  我撇撇头,用国人最常有的——学者姿态,暂且把这些抛在一边——翻开随便哪页,追逐那一种无关政治与国事的美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汉方小说》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