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艺术》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M. 博格斯 / 丹尼斯·W. 皮特里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于我这种门外汉还是难免枯燥了点 电影这种东西总觉得课堂上听老师分析会比看书来得生动
●事无巨细
●有趣生动
●由于是一本美国本土教材,举例偏重美国电影。每章后附的拉片清单和习题很不错,适合入门者自学。
●必讀,藏之。
●从主题元素、视觉、摄影、剪辑、光色、表演、配乐等各个层面,详细介绍了电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深入浅出且生动有趣。既可以作为大学的电影分析教材,也可以作为电影爱好者和影评人的入门读物。五星推荐。
●很好的入门书。分门别类,而且还有练习题(虽然我几乎没做)。比《电影艺术》要好读一点。 #隔段时间就可以重读一遍的好书#
●入门级电影读物
《看电影的艺术》读后感(一):是我需要的书
不敢说自己多喜欢电影,但是,直到今天,要去电影院看一部片,都像一场仪式。当然,到电影院看的片,通常是烂片——大浪淘沙,能留下的好片毕竟是少数。
看了片,每每心有所感,飘浮的感觉,直观的感觉,写出来却又不及心中所想万一,我知道了,我没有掌握到技巧。
发现了这本书,真好,是我需要的。
《看电影的艺术》读后感(二):看电影的艺术准备阅读中............
主要讲一些关于电影欣赏方面的知识。有一本更为出名的类似的书籍,为美国人大卫·波德维尔所写,如果有兴趣,现在没有太多的时间我也想看下这个书http://www.zhj2.com表示准备阅读中....喜欢这方面书籍的读者可以有兴趣看看。相对于波德维尔的《电影艺术》,《看电影的艺术》更为通俗,所以相对而言,我更希望没有影视审美理论的读者可以先从这本书入手。
《看电影的艺术》读后感(三):书中自测题,也用于每3个月评估自己的观影之路
自测题
-16年到17年,陪爸妈一共看了3部电影,毫无疑问都是商业片或者贺岁片。摔跤吧爸爸,捉妖记,唐人街探案。陪爸妈去看电影的时候,只想多点笑点,多点轻松,好让爸妈觉得有意思,想让他们更多地认识到这个世界。
-而且美学是什么?
2. 我会因为一个演员的精彩演绎而忽视整部作品的艺术性(如《纸牌屋》里的Frances Underwood)。我能区分出电影中性是美学的还是为增加票房吸引力的。
-当时我是更喜欢这个人设还是这个人?如果没有区分开人设和演技,那可能没办法公允地判断演技。
3. 期待:主题深刻,叙述手法吸引人,构图美丽,情节紧凑,配乐合适。
-近期最佳:头号玩家
4. 座椅不舒服会让人分心,电影院有奇怪的味道也不好,其他观众吵闹不好,音效差的电影不好,画质差的电影也不好。
-希望以后能在家布置一个小空间用来看电影,邀请朋友来,奉上自己做的茶点酒水。
5. 打斗、奇幻场景、飞翔、与观众面对面、俯视、仰视、全景等特殊视角的场景。叙事性场面。
6. 情节的寓意和埋藏的线索会引起我的兴趣。
-然而我的记性并不太好哈哈。
主题和中心:思想、情节、情感效果或情绪、角色、风格或质感。五选一
对影片个人化的阐释应以对所有元素的考察为基础。
考完试,但是影视审美这节课永远都不会结束
《看电影的艺术》读后感(四):?看电影看什么
故事表现、视觉表现、声音表现、风格种类、社会影响
剧本/故事,画面,声音,表演,导演
电影,是现代社会综合的产物。可看可分析的太多了,有人关注演员、有人关注剧情……大家关注的点都是因人而异的。
而分析电影,是一种带逻辑的理解力。
书中把电影主题分为五类:
以情节为中心;
以情感效果或情绪为中心;
以人物为中心;
以风格、质感或结构为中心;
以思想为中心;
电影中的人物分成了三类:
1. 常备角色和模式化角色;
2. 静态角色与动态或变化的角色;
3. 扁平角色和圆形角色;
电影的片头片尾总是会出现一大堆角色:出品人、监制、制片人、导演、美术指导……
出品人,简单地说就是负责筹钱、管钱的人。
制片人(Producer),负责统筹指挥影片的筹备和投产。对于一些商业电影,很多时候是由制片人首先产生创意并筹备的,并由他/她来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选等,好莱坞的许多电影公司的制作都是这个模式,因此制片人既要有艺术修养又要有商业运作能力。而对于一些艺术电影或者大导演的电影,通常是由导演发起某部电影的开拍,然后他们再去找制片和投资人。
监制,其实是制片人的一种,是内地沿用香港的电影体系而形成的职位,主要的职责是平衡电影的商业和艺术要素。
美术指导最重要的本事,或者说对美指最大的要求,是能够根据剧本,活灵活现地构建出场景。著名美指保罗·西尔伯特说:“它必须从剧本中产生出来,并从怎样将很多场景合为一个整体的认识中产生。”
《看电影的艺术》读后感(五):补个书摘
不是所有电影都符合我们预设的观念。
任何真正对电影感兴趣的人的重要原则是,电影的好坏不取决于它讲述的内容,而在于电影怎样讲述。——保罗·施拉德
宏观概览——主题元素及戏剧要素
1.主题和中心包括:
(1)以情节为中心——冒险或侦探故事,快节奏的动作电影,重结局
(2)以情感效果或情绪为中心——悬疑惊悚片,营造统摄性的情绪或情感效果
(3)以人物为中心——实现对某个人物的清晰刻画
(4)以风格、质感或结构为中心——其独特的外观、感觉、节奏、气氛、调子或结构
(5)以思想为中心——道德劝说、人性的真相、社会问题、为人的尊严而抗争(斗争本身已使人物赢得尊重,无论其输赢)、人物关系的复杂性(禁忌之爱等)、成长(年轻人经历的事情使他们更有自我意识也更成熟;成长总是困难的,但有时这种困难几乎压倒一切)、道德或者哲学谜题
评价主题:普适吸引力,所谓经典;引起思考
2.电影必须兼具戏剧性和人性的特征。毕竟,如果不是删去了乏味之处的生活,戏剧还能是什么呢?——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当生活绝对免费供应沉闷、单调或平淡的细节时,我们为何还要花钱去观看呢?
(1)好故事——完整的情节、可信的(事物的真实面貌、人性/满足人的信仰、艺术的真实感)、有趣的、简单又复杂、节制或低调的处理感情戏(真诚吗?)
(2)标题的重要性
(3)戏剧结构——时间顺序或线性、非线性、结尾的特殊处理
(4)冲突
(5)人物刻画
(6)寓言、象征、反讽——宇宙反讽,它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很突然地往外吐出一口气,就像咳嗽一般,从嗓子眼处发出,在心和大脑之间。我们笑了,也许是伤得太深而哭不出来。
3.影片分析的几个角度
(1)视觉设计——彩色VS黑白、银幕宽高比例、电影胶片(粗/细颗粒)、美工设计(布景、着色、装饰等,参考导演、摄影师、服装师的意见,遵从剧本、场景决定人物反映性格创造气氛作为符号等)、服装和化妆设计、布光
(2)摄影和特效——电影的视点(客观观点:摄影机作为旁观者、主观观点:摄影机作为参与者、间接观点以及导演诠释观点)
(3)剪辑
(4)色彩
(5)音效与对白
(6)配乐
(7)表演
(8)导演风格
4.影片的总体分析
(1)第一遍看,确定主题,即中心思想,这部影片的主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结合我们的生活阅历、道德观念和社会环境、世故程度、生活时间和空间,对影片作出个性化的主观评价。
(2)第二遍看,理解每个戏剧元素与电影整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每个独立要素的长处,对影片作出客观评价
(3)影片目前的水准
(4)其他评价:技术成果评价;展示演员的影片:个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