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思维》是一本由约翰·杜威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如何思维》精选点评:
●理论性太强吸收到的干货不多
●近期读得最久的一本书 完成得非常艰难 简简单单的道理反反复复琐琐碎碎念念叨叨 有举显而易见的实例 但是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怎样 许多句子表达非常奇怪抽象 一段反复看五六遍 真是看得窒息
●可能是我还没读精,有些地方有点不太理解
●教学是一门艺术 做个有活力的老师吧
●杜威体系批判思维出处想必就是这,没看过书,毕竟科普版本太多,纯纪念
●不要因为看不懂就少打一颗星
●思维的一个过程:观察、联想、推理、实验性检验。
●几个思维的例子贯穿全文,归纳和演绎,具体和抽象的关系描述非常有见解,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把理论和教学的具体操作结合在一起,易于理解而印象深刻。
●可能这本书,更适合于早几年去读。而现在的读,只能说是翻阅室阅读,从中能学到什么,如何思维,可能我们早就局限与传统的思维定式,该如何改变。
《我们如何思维》读后感(一):北大校长蒋梦麟《西潮》中提到的书
我想这本书应该是帮助很大的
《西潮》中选段是这样说的:“但是,理解力也不能凭空生存。想得太多结果除失望外一事无成,这样是犯了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的毛病。当然导向正确思想的途径还是从思想本身开始,然后从经验中学习如何思想。你不可能教导一个根本不用脑筋的人去如何思想。后来我留美时读到的杜威的《我们如何思想》,使我的信念更为加强。”
对培养理解力、思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真的把这本书找出来读一读。
《我们如何思维》读后感(二):这本书讲的是思维与实践
涉及教育部分是略读的。
这本书整体上是关于思维与实践关系的。第一部分的第一章至第三章是讲如何思维的,很生动,没有说教。第二部分是讲逻辑的,对做好分析调查,总结抽象很有益。第三部分的第十三章对如何学习应用语言帮助很大。
可以先看毛泽东的《实践论》和《反对本本主义》,再看以上部分,体会更好一些。
建议带着三个问题来读:1.写一篇调研报告。2.写一篇领导讲话。3.怎样学好英语。
《我们如何思维》读后感(三):我们如何思维
我看的是15年出版,粉色书皮的版本,全书约15万字。这本书的侧栏,有一句话描述的每段的关键核心内容,这个也带来了一丝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我不会提前去看那一句话,我会先把那一段看完之后,尝试找到这一段的核心内容看和书上提供的关键总结一致吗?有一个检验读书质量的标尺,还蛮新鲜的! 这本书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里边有一些稍微专业一点的词汇,并不是很轻松愉悦就可以阅读下去的书。但是整本书思路很清楚,而且有一些针对教育的看法。 分享一段话吧,无论如何,思维习惯都会慢慢形成。这习惯可能是遇事多动脑筋好好思考,也可能是漫不经心,草率匆忙,浮光掠影;可能是思绪不断寻根究底,也可能是蜻蜓点水马虎了事;可能是不轻易下结论,要证据确凿才下判断,也可能是遇事将信将疑,容易上当受骗。要做到细心谨慎、缜密周全和连接贯通,也就是符合逻辑思维的要求,就要一开始就培养这样的习惯,认真而不马虎。
《我们如何思维》读后感(四):教育与思维
杜威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其文字中间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这本书最主要的阅读是谁呢?我认为应该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其次是对学校教育不满或者对教育感兴趣的普通人。
就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部领导,学校领导,教师,应该读这本书,通过这本书中给的建议,来思考怎样改善学校教育的方式。作者列举出来当时学校教育存在的很多的落后之处和不合理之处,当然,他说的不是我们国家。但这些现象在我国现在也是存在的,不过我国人口众多,国情特殊,当然也不能多说啥。有多少教育工作者愿意去读这些书啊!看那些圆滚滚的肚子,多半装的不是书。只能说,在怎样训练孩子的思维这个问题上,杜威的观点值得借鉴。
就普通人来说,读了这本书,可以大概对儿童教育,思维训练有一个了解。此时你就可以分辨学校的教育到底是不是有问题。当然更牛的是,你可以选择自己教育孩子。中国的教育是无奈的,如果建庭条件允许的话,完全没有必要走那条路。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走。
《我们如何思维》读后感(五):培养思维习惯的正途
书中的思维示例比较贴近大众,作者以思维教学作为落脚点,很具实用价值。作者认为,思维的完整过程如下:首先,遇到困难的问题,产生怀疑;其次,联想相似经验,建立观念;最后,推理检验观念的正确性。
在问题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好奇心的培养,其次是问题的定义,这两点分别决定面对问题时的敏感度与联想的深度。联想有快有慢,基于兴趣点而显出不同;联想有宽有窄,均衡的范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观念的建立依赖于归纳性发现,归纳的过程中,需要排除误导和不相干信息,突出重要事件。观念的检验依赖于演绎性证明,既关心相似性的推理,也重视不相似性的推理。
狭义的逻辑特指数学和形式逻辑,而面对实际问题,广义的逻辑泛指从不同角度分析所得到的最优结果。活动的顺序可以建立一套行动习惯,体现在思维层面即是逻辑性,活动与游戏对于思维的锻炼价值即在于此。在我看来,将此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就是战争年代的优秀军官,他们的思维能力经历了无数生与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