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魔鬼经济学4》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4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魔鬼经济学4》读后感10篇

  《魔鬼经济学4》是一本由[美] 史蒂芬·列维特 / [美] 史蒂芬·都伯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经济学4》读后感(一):观点胸怀

  先说下本书,是作者博客文章的汇总,比较零散、论述肤浅、缺乏主线,相比《魔鬼经济学》系列前三本,堪称败笔。

  再怎么着也得写点东西,那就结合近期看过的其他文章说下感受吧。

  《魔鬼经济学》中一直有个观点,其他人用道德观察世界,经济学家数据投入产出比)观察世界。两种角度,分别代表感性理性

  那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学经济学家的角度,理性地分析行为呢?我认为不是。经济学无非给我们提供多一个更客观的角度,让我们能够更全面认识事物,至于采取怎样的行为,理性也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就要说到大数据,大数据本质就是让人类更加理性地做决策,在此背景下,我们会不敢冒险、停止创新(因为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应该是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说过,下个时代英雄,就是突破大数据束缚的人。

  知识多多益善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能不断提炼自己的观点。这是第一步,要有自己的观点。

  第二步,尊重别人的观点。由于领域依赖性,不同的人的知识面是有缺陷的,性格也是有偏向的。比如,经济学家的理性,文学家的感性。所以,尊重别人的观点,切勿以己为尊,方能促进团队合作个人知识增长。这需要宽广的胸怀。

  第三步,某种情况下,学会妥协。从我个人角度,过分地固执己见伤害他人更伤害自己。很多时候,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从大局出发,做适当妥协是有智慧的。当然,妥协的方式程度,这要看每人的性格而已。

  《魔鬼经济学4》读后感(二):博客的汇总,也只能检验一下对前三本书的学习

  20170321《魔鬼经济学4——用有色眼镜观察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是作【者博客的汇总】,零零散散的,一点都不系统,最主要的是观点、例子也跟前三本没啥大的区别,【不值得看】。我只是用了三个半小时就读完了……

  或许唯一的作用,就是能够对前三本书有所复习吧,能够检验自己对前三本书能够记下多少吧……

  《魔鬼经济学4》读后感(三):数据理性思维

  魔鬼经济学 1/2/3/4

  通过相扑、 教师事例,判定经济原因是主要动力。 其中真正动力来源可以聚类为经济诱因,道德诱因,社会诱因,追随诱因。

  因为物质原因、道德优越感(自己很好)、社会承认(被追随),追随他人(复制和模仿),

  负反馈为对四种诱因的害怕、恐惧,因为怕失去物质、道德优越、社会地位、没有融入感。 =>可根据诱因和负反馈,来设定直接激励

  ------------------ 具体经典案例:

  毒贩为什么总是跟母亲住在一起,犯罪率为何跟堕胎法案有关恐怖组织也有自有的特定行为,妓女为什么原来越便宜,吃热狗获得冠军是怎么做到的 ------------------ 面对事物如何发现真相、本质: 1.面对不确定事物承认不知道 2.提出正确问题 3.学会放弃和放下,比较沉没成本机会成本 总结与拓展->如何魔鬼式思考? 1.抛开道德感看问题,看事物之间的联系,2.使用大数据观念来进行寻找规律。 ------------------自我拓展:

  1.对道德评判思维进行悬置

  2.评判准则来源进行分析,三段论证

  3.对三段论证进行悬置

  4.数据支持,抛开因果,而从相关性分析

  5.相关性的规律通过数据来重现

  6.建立支持规律性的假说,形成范式

  7.新的数据输入和其他范式冲突,奥卡姆剃刀进行排除,直到对4进行补充

  8.形成新的范式

  《魔鬼经济学4》读后感(四):解释世界的另一种视角

  20天时间快速扫掉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Levitt)和史蒂芬•都博纳(Stephen Dubner)备受好评的4本《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语言幽默,思维开阔亮点寥寥,废话多多。

  从装帧上看,中信出版社号称采用了复古线装工艺,但在我等外行看来,书脊简陋不堪,摇摇欲坠,如同半成品,恨不得用胶带粘起来。

  从内容上看,全书题材较为庞杂,教师舞弊、毒贩组织、家长起名、温室治理、恐怖分子儿童座椅、妓女收入、点球技巧、电邮诈骗、葡萄酒品鉴、吃热狗大赛,可谓脑洞大开,包罗万象

  从结构上看,只有前3册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魔鬼经济学”,第4册完全沦为凑数之作,把博客上多则几千少则几十的短文凑到一起,甚至有几篇还不是两位作者写的,严重影响整体定位质量

  作者所谓“魔鬼经济学”,实际上就是运用经济学(其实更像是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工具去解读生活中的非经济事件。这种研究方法也并非作者原创,早在50多年前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就在用类似的方法研究种族歧视问题,随后扩展到家庭婚姻、犯罪、社会伦理等领域,成功拿下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比两位作者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考虑到这套书的定位毕竟是通俗读物,专业知识和难度系数势必要给可读性让路,在这一点上,作者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

  经济学不是一门仅仅用来研究生产和分配学科。用经济学思维去观察世界,就是用理性和科学的思维去观察世界,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常识习惯都是如此的荒诞不经

  马克思有言: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实老马说错了,解释世界才是最难的。只有当你掌握了经济学思维,才算是跨出了科学解释世界的第一步。

  《魔鬼经济学4》读后感(五):四本中最差的一本

  如果说《魔鬼经济学3》是这个系列丛书最成功的一本的话,那么这个收官的《魔鬼经济学4》就是这套书中最为失败的一本!整本书其实就是这两位作者在成名以后,写的博客的简短文章的合集,看完之后,让我觉得这纯粹就是为了混稿酬而写的一本书,毕竟如1和2那般能够研究很多现实生活中最浅显,却最能变现出一些经济学常识的问题,是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才能做到的一件事情,那样的问题,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罗列出一本书的体量来的,于是在出版商的利益驱动下,就有了这么一部很神奇的书,当然,这也仅仅是我的推测,事实究竟如何,我也无从考证!这本书,看上去似乎还是严格区分了很多章节,每个章节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在那里论述,但严格看完之后,你会发现这些文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其实很弱,甚至其中有一章干脆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概括,那一章是让我最不爽的一章,因为里面全部都是关于作者的细琐的一些家庭事件,虽然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但这样让我买本书,有点过分哦!

  《魔鬼经济学4》读后感(六):厚、散、乱的博客文集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一套四本80万字,只有引用了一小部分浅显的经济学词汇;虽然大量引用数据,但一个复杂数学公式也没有。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被我们忽略甚至完全误解的“经济学原理”,内容通俗、文笔易懂,所以读起来很流畅很轻松

  第一册是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本,副标题为“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作者通过几个颠覆性的话题引来热议,比如“教师和相扑选手为何要作弊?”、“毒贩为何还跟母亲住一起”等,每个话题都写得比较深入,数据详实。其中最具争议的话题莫过于“90年代开始美国犯罪率下降,源于70年代的堕胎合法化”。

  第二册是“拥有清晰思维的艺术”,全书仍然注重用数据说话,告诉大家:酒后走回家比酒后驾车回家更危险医生洗手概率远低于“规定”、妓女减少主要是因为婚前性行为增加、儿童安全座椅并没那么“安全”、死于恐怖袭击的概率是自杀的五百多倍......至于书标题所描述的“清晰思维”,我个人理解是“经济利己主义”,绝大部分的“利他”从本质上都能找到“利己”的根源

  第三册“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我个人提炼作者所指的“反常思维”就是指“诱因思维”,或者说是“动机导向思维”。英国统治印度时期,为了减少眼镜蛇颁布蛇皮换钱的法令,结果反而催生了一大批养蛇人;很多城市限号以后,汽车保有量反而猛增;在写有保护提示的标志牌前,石化木反而被偷的更多。如何正确利用诱因呢,我想有以下几点:找到人们真正关心什么,而非口头;给对方你能承受的更多价值诱因;注意人们对不同诱因的反应;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永远不要臆测人们会因为“这样做正确”而去做某事。

  第四册“用有色眼镜看世界”,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博客文集,集成了作者在成名后开的博客的各种内容,这是全套书最厚的一本,却也是最没有营养的一本。不仅缺少主题杂乱无章,内容也缺少深度

  整套书看完,可能不得不承认,书里的许多内容确实都很“新鲜”,但其许多观点我个人并不认同,比如90年代美国犯罪率下降的原因,我个人觉得监控摄像头的普及的影响可能要更大些吧。但我确实要承认,作为一套老百姓看得懂的“经济学”著作,它能帮助大众培养经济学“大脑”,用经济学的视角更清晰的看待世界,用反常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值得为之点个赞。

  在中国,其实也有很多学者在做类似的“经济学”大众化推广,我个人最推崇的还是北大的薛兆丰教授,他的许多文章,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胜于本套书的作者列维特。综上,我给这套书打7.8分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魔鬼经济学4》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