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K009# “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痛苦,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不谋而合。最后的作者自传歪楼的一塌糊涂,一定是看了假的书
●读罢,我以为像朱老先生这样的学者,成了一种“境界”,做学问也罢,生活也罢。而这本书中,我尤爱<谈人生与我>。私以为这部分应该为天下青年拜读。将近一个世纪前的著作在今天看来仍旧甚佳。
●让人忍不住摘抄了两页纸
●听书完毕
●理与情、读书、写作、人生的意义与态度,书中都有提及,短小精悍。多思多想必然苦多乐少,但想得通透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和快乐的滋味吧。
●境界不够。。。
●无一字不平实,无一句不深永。谈美不仅仅是文艺心理学的缩本,孟实先生能把书写厚,也能把书写薄。如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
●最先了解朱老先生是在翻译课上,如今念他写给青年的书,虽不合年纪,但娓娓道来,谈美也美。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常读常新
由寂静到雨落再到蝉鸣,读完了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前者虽然是写给中学生,但即使是现在也有指导意义,里面很多内容颇具引导性,即便我将来的孩子我也会让他去读。后者是文艺心理学的缩本,里面的内容学术强,但是代表一种美学观点,字里行间都是务实求进的研学精神。慢慢来,欣赏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读书
我们的生活过的太躁。
先生首先就对青年反问,难道真的没有时间读书吗?当然是有时间的,但给读书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读书更多的是自己所感兴趣的课外书。新书旧书是无关的,书的内容也不必太局限。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读书能让你在闲暇时有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先生没有对不读书之事大肆批评。只是规劝,该读书罢了。
从青年便养成读书的习惯。我们缺少的不是读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三):娓娓道来的信,恬静悠然的美
朱光潜老先生博学多才,文笔生动,读罢让人如沐春风,酣畅淋漓。
如何过好人生?怎样“科学”审美?这些深沉的问题在朱先生笔下却生动形象,趣味盎然。具体而言,在十二封信中,有关于读书的箴言,有关于择业的建议,有关于动、静的思辨。在谈美中,则直击美的实质,将诗、画、乐、书法等艺术条分缕析,信手拈来,彰显着举重若轻的深厚涵养。
人可以稀里糊涂的过,也可以品味优雅的过。你会选哪种?
:事情一拖就拖到现在了,下次看我要及时mark~~~~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四):关于自我教育的基本态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本来应该是给中学生看。
过去了几十年,现在看仍然很受启发,大概年轻人的问题总是相似。大陆这些年的基础教育实在是糟糕的很,需要自我教育,虽然大学才起步确实比较晚,不过相比没有机会的一些人应该算幸运了。
也是在《巨流河》里出现才去看的。当中一段台湾教育者对课本的态度挺刺激我,国民时代教育的良好风气被带到了台湾,这么多年之后在两种制度下成长的青年究竟有什么不同。搞得我暑假很想去台湾了。
朱先生当过大学教师,信写的很恳切,那一代做教育的真的是有爱人育人之心,是把培养年轻人当事业的。我也看过给现在年轻人的成功学,那里面一副高人一等指点迷津的嘴脸就让人觉得难看。
里头关于读书,关于摆脱,关于美,关于快和功利的时弊,关于不到生活之外寻找生活,很多都很有共鸣。如果我早点看到是不是就不用在跌倒和走弯路之后才懂得这些道理呢?很难说,也许事非经过不知意。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引导是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和缺少的。
后部分谈美的看一遍还不太能消化。
图书馆借的,我决定自己买一本放身边,这书值得多看几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五):书中自有黄金屋大抵如此
偶然的机会翻阅到老先生的佳作,开卷前抱有一些偏见,自认为像先生这般年纪的老人与青年人谈起人生总是免不了摆资历讲道理云云。但直到真正打开书,捧起来读的时候才发觉是自己狭隘了。
从第一篇起说到的读书的劝告开始,便自觉与一位睿智而又平易近人的智者交流。道理并不复杂也就是常说的学与思的问题。先生娓娓道来,却又不失风度。谈起思学并重的时候也是饱含深情。在动与静这两篇里我又看到老先生对于青年学生的支持与鼓励。找一门自己爱好的事情来排解情绪抒发苦闷,免于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甚至走上歧途。但也要耐下性子坐的住,钻研一门学问为好,动静相宜才是治学人生之道。
接下来的治国与学生运动一篇中,我感受到老先生对于血气方刚的学生的劝诫和深深的关怀。担心孩子们心里没有国家更担心孩子们心里只有运动。教会青年人用自己的标准判断和理解事情再进一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样才是应该有的样子吧。说到多元化的时候,先生也是兼容并包,不以一家标准来苛求他家行事,学会包容,用理解但不苛求的态度对待事物,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吧。在学问流俗这方面,先生其实还是觉得可以流俗但不能失本,坚持学问的世俗化大众化但更要坚持学术的严肃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