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27 03:33: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20元,页数: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选点评:

  ●Where my heart lies, let my brain lies also.

  ●朱先生信中很多观点真的很戳我,影响很深,尤其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爱情恋爱的看法。

  ●“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即使年代相隔数年,但思想论述,就算放在当今,也值得“青年”反思。【2018.04.09】

  ●成长中的好多困惑原来都有答案啊~

  ●相见恨晚 想表达的内容基础而丰富 叙述既简单又翔实 非常好的书

  ●书虽小,但值得多读几遍

  ●年少时读不懂,现在读又悔之晚矣,实乃人生悖论。最喜“谈十字街头”一章。

  ●文虽短,但说理清晰,是为大家之谈

  ●即使在近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书中的真知灼见依然常有醍醐灌顶之效。 印象最深的是要有一项正常的嗜好(如读书),在闲暇时寄托心神,不然将被恶习惯引诱;学术思想走上十字街头便免不了俗化;人生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都发展出自己的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判断;顺应自然不是颓废,自寻烦恼才是。

  ●怎的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这十二封信,一定会有所收获。每一句都很扎心,但是希望为时不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无题

  有两点感触:

  一 、很难想象这些书信是一个不到30岁的青年人写出来教导当代青年人的。因为如果不看背景故事的话以为这是一个深谙世故的老者。我很佩服他可以在这样的年龄就懂得了这样一些道理,并且还这样关切的不厌其烦的讲出来让他人理解并且从中受益。

  二、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我在网上买这本书的时候绝大部分封面都要提及教育部推荐青少年用书之类的字样。原来当代的青年人和过去的青年人很多毛病都是类似的,并不会因为时代不同而不同。同样的会浮躁,急功近利。正因为我们当今青年身上的问题和过去没什么不同。所以这本书对我们的教导即使如今过了几十年也依旧适用。

  心里对自己默念,绝不闲愁,脚踏实地。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二):12封信讲了什么

  1. 《谈读书》人要读书;人要想尽办法找时间读书,要读好书不要浪费时间,要掌握读书的方法;

  2. 《谈动》人要运动,运动排泄烦恼;

  3. 《谈静》人要求静,要乱中求静,体会生活的美,镇定的人,自己开心,别人看着也开心;

  5. 《谈十字街头》不盲从传统,也不盲从时尚,独立思考

  6. 《谈多元宇宙》人生有『道德的宇宙』、『科学的宇宙』、『美术的宇宙』、『恋爱的宇宙』,不以一个宇宙中的价值观评价其他的宇宙

  7. 《谈升学与选课》先博览群学,再深入专精

  8. 《谈作文》文章在改在练习

  9. 《谈情与理》,规则需要基于事实而不是愿望指定;理智在生活中的支配极少,抑制感情是反本性,依据理智指定的规则倘若违反了人的情感,则很难实施,比如问理的孝。

  10. 《谈摆脱》人的悲剧来自于摆脱不了

  11. 《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效率并不意味着更好

  12. 《谈人生与我》既做参与者,也做旁观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这是阅读的第二本朱老的书,与前一册《谈美》一样,这本书中也有很多觉得艰涩不理解的内容,但同样的,受到的启发也令人愉悦。

  《谈读书》中朱老对于年轻人要养成读书习惯的见解不能更赞同了,对于我个人而言,曾经课堂里课本的内容是我阅读的全部,也因此对中国古诗文,外国名著等充满了厌恶,但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导师的督促下, 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或者说至少愿意花时间打开书本阅读),这个举动打开了我人生新的大门,让我受益匪浅。

  《谈动》与《谈静》并非是相对的两种解决方案,而是完全不同的两文,《谈动》中通过劳其筋骨来达到放松压力的目的,而《谈静》则阐述了“品”的重要性。

  《谈升学与选课》可能是我感触最深的一封信了,乍看题目平淡无奇,似乎是在指点学生择校就业,但阅读后便后发现此文不仅是对学生择校泽系迷惘时的指导,更是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批评与指点,建国以来,我国为了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采取了前苏联的专业培训模式,学生在高考时填报学校科系,通过四年乃至七年时间在该领域形成建树,成为“专业性型”人才,而这种初衷似乎背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而且也未达到预期。正如朱老所说,“博大精深”,只有“博大”而后才能“精深”,专业的科目需要扎实的基础积累,学科间交叉互通而非独立,在没有积累足够的相关知识时,一位学生不可能再某一领域达到巅峰造极之地位,观之目前全球人才培养,国外普遍采取“通识模式教育”,即大学四年不分科,到了研究生阶段再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正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才使得学生厚积薄发,能够触类旁通。真的很有感触,希望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能够在若干年后有所改变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四):给自己的信

  朱光潜先生在二十世纪初从海外寄给国内青年12封信,现在读起来仍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谈读书》:这封信里面说到青年为什么多读书、该怎么样选书、该如何读书。

  “朋友:你每天真抽不出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功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小时,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你能否读课外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的老人还忙吗?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的。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是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所引诱。你看不见现在许多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至于教员们,不都是大半由学生出身吗?你慢些鄙视他们吧,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

  读书的方法有两个,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谈动》:这封信说到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的样子,应该是活泼开朗,不应该是暮气沉沉的,人应该有大的格局,才不会被青年时期的爱恨情仇所左右。

  “朋友:你还是一个十七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

  我也些微领略过哲学家的教训:在心平气和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生当皈依自然,不当存有嗔喜贪恋;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宥与爱;我景仰布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然而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样一个人生,世界还是那样一个世界。假如你把自己看的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山高月小,九河下稍,大海容纳不了九河怎么成为大海呢?怎么看自己、怎么看世界、怎么看芸芸众生)”

  “朋友: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处处能领略趣味的人绝不至于岑寂,也绝不至于烦闷。朱子有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在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我所谓的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万物的沉寂。你心静越空灵,你越不觉得世界喧杂。所以习静并不一定要逃到空谷幽兰,也不一定要学佛家静心参禅,在百忙之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现在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嚷乱,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寻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谈多元宇宙》

  “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恋爱真纯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往往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驰,这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五):娱乐至死时代的清风

  Where My Heart Lies, Let My Brain Lies Also. (R. Browning: One World More)

  那个年代,众所周知的青年导师是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詹姆斯过从甚密的胡适。显然,朱老先生是文艺的,出世的;胡适先生是实用的,入世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指引,也反映两位先生的人生轨迹差异。但对比发现,大抵两位先生对读书、自由、文章等的看法有诸多相似之处。对朱老先生谈动与静、谈入世与出世的态度,还是有收获。特别是第2、3、9、10、11、12封信,联系到现实人生,总想到卢梭的那句“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名言:要摆脱的开,提得起、抓得住,谈何容易!要协调好理智与情感,写就人生动人乐章,谈何容易!要在人生十字路口,动如脱兔、静若处子,谈何容易!

一,读书

  - 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决心问题

  - 养成读书习惯,在学问中发现兴趣

  - 念讲义看课本,不是尽读书之能事

  - 读书要慎加选择,要读有价值的原著名著,谈书的书不必读

  - 读书好比探险,不能全靠别人指导

  - 读书方法,第一,有价值的书至少须读两遍,须笔记纲要和精彩处,自己的意见。

二,谈动

  烦恼是一种暮气,一种病态

  愁生于郁,解愁方法在泄;郁起于静,求泄方法在动

  孟子“尽性”说

三,谈静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

  人的感受力有强弱之别

  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能处处领略趣味的人绝不至于岑寂和烦闷

  领略趣味的能力一半由于天资,一半由于修养

  深入民间,丢开学生架子

五,谈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的两种意义,第一近代哲学文艺趋向写实,提倡接触现实生活,第二艺术民众化

  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其一是流俗话化,其二是

  十字街头的最大权威是习俗,有两种,一是传说,一是时尚,都是真理之路上的障碍

  习俗的背叛者比顺从者更难能可贵

  要自由思想,自由伸张自我,别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

六,谈多元宇宙

  人生多方面,各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

  善恶是道德宇宙的价值标准

  真伪是科学宇宙的价值标准

  美丑是美学宇宙的价值标准

  真纯是恋爱宇宙的价值标准

七,谈升学与选课

  升学问题有两个,选校第一,选科第二

  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

  选科应该以自己兴趣为准

  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做学问做事业是第二桩事

  生活是享受,领略,是培养生机

  职业教育应以宽大自由教育做根底

  专而精,要以广做基础

八,谈作文

  一切艺术,天资和人力不可偏废,文章可以练习

  福楼拜莫泊桑

  托尔斯泰

  小泉八云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

  学文临帖在读书,写生在作文

九,谈情与理

  生活中存在情与理的冲突

  首先要区分事实和规范

  现代哲学和心理学都认为,文化和个人生活不能顺着理智所指的路径前进

  哲学,尼采,叔本华,柏格森

  心理学,边沁享乐主义转到麦独孤的动原主义,以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心理学

  理智不能支配情感

  理智生活不比情感生活价值高,理智生活是狭隘的,刻薄寡恩的

  法律与道德,即理智与情感,如此两个视角下孝,仁义等的分歧

十,谈摆脱

  摆脱不开是人生悲剧的起源

  摆脱得开,提的起,抓的住

  人生是个冲突场

  安提戈涅 Antigone,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屈原,文天祥,第欧根尼,斯宾诺莎,卓文君,司各特,史蒂文森等等

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效率绝不是人生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唯一标准,也不是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

  最高品估定价值标准要着重人的成分,成功如何?是否努力得来?是否为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

十二,谈人生与我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儿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旁观在那儿装腔作势。

  人比其他动物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动物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人看得重要。

  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