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与心灵成长》是一本由[瑞士] 荣格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应该是荣格的最后一本书了,虽然只写了一章。
●: B842.7/4949
●这本书的中文翻译做的太、烂、了
●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好好的书名Man and His Symbols翻译为《潜意识与心灵成长》,或许“心灵成长”四个字比较有噱头?这个版本的翻译还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人类及其象征》,当然更比不上台湾立绪文化版的《人及其象征:荣格思想精华》。但所有中文译本都缺图,英文原版中是配有不少精彩图片的。说起象征,能缺少图像吗?
●不是这个出版社。。
●评论都在说翻译问题,我没看过原文不知道╮(╯_╰)╭不过毫无文采,十分生硬是真的。我就看看思想了,有些地方还是蛮有启发性的。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一):还是关于梦的
买这部书是在看了荣格自转之后
看到书的题目
但是今天下午往前翻了下
关于梦的原型
还会有写原型的剖析
结合到自己的梦和以前听过的一些梦
感觉还是很有帮助的
很多梦是有相似的特点的
比如:关于下降的梦
比如关于房子的梦
再比如关于自己内心成长的梦
还没有认真的看完
觉得这个应该好好认真的去看,去学习
荣格是一位大师
理解和看懂他
还是需要不断去修炼的
希望自己能在梦这个方面上越走越远
祝好!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二):走在他时代前面的悟道者、自觉的灵:荣格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将性欲视为唯一的心理动机,反对将无意识归结为个体无意识,并以之为出发点提出“原型——集体无意识”理论,他发现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个人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其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被个人获得过。荣格发现了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著一种共有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他相信潜意识透过梦带给我们的智慧比实际意识的洞察力更优越。
荣格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的书籍,还曾经学习汉字,把汉字当作可读的原型。他喜欢在石头上雕刻,甚至在纪念妻子爱玛的石头上,也用汉字刻着:她是我房屋的基石。而他所刻的最后一块石头上面有一个中国老人的头像,两边是银杏树的叶子,还有汉字刻成的“天人合一”。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结束时,写了这么一段话:“当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的时候,他所表达的就是我此时所感觉到的。老子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洞察力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看到了并体验到了价值与无价值的本质,而且在其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希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永恒的意义中去”。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三):读第一章之感:荣格的悲悯情怀
荣格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学家同时作为一名深奥的哲学家,其洞悉世事之眼光着实令人折服。
荣格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诉着人类失去了原始心灵之后走上了“完美的集体自杀途径”。我们以为在理性的帮助下我们征服了自然,理性成为现实生活唯一的主宰者。然而,这却是我们最富于悲剧性的幻想。
当人类不再拥有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那些幻想:森林里的妖精,水泽边的仙女。我们更多失去的是伟大的信仰——全世界的宗教都患上了难以治愈的贫血症。
作为凡夫俗子的一员,我无意妄谈潜意识的存在与价值,我更多关注的是人性的提升和信仰的升华。诚如荣格所言:“生命的意义并不能全然用一个人的经济生活来解释,同样,一本银行账目也难以满足人类内心深处的愿望。”
荣格告诉我们:我们会注意到,集权世界有着一个伟大的神话:这个神话是黄金时代或者极乐世界的永恒神圣的原型之梦。在极乐世界里,一切富足丰盛,人人各取所需,一个伟大公正睿智的领袖统治着人间乐园。这一源自我们自身的童年幻想随着成长而泯灭。时间悲剧性的真相是,人类的真实生活由错综复杂的、冷酷无情的的对立体——昼与夜、生与死、欢乐与痛苦、善与恶——所构成。我们甚至无法断定一方会压倒另一方,无法断定善终将征服恶。生活是战场,过去是,而且将来永远是。
以上段落,是荣格对于人类的悲剧性的语言么?然而,在我看来,每一个个体如果懂得“内省”的价值,如果懂得时刻反思,那么我们的世界将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我明白这是一句苍白无力的话语,就像鲁迅渴望精神救人的理想只是象牙塔里的一个幻景——不愿读书之人应该如何救治?这里也是同理,反思者愈加反思,不反思者愈加不反思。人至此被分成物质的人与精神的人,就像意识与潜意识在人类的文明中被逐渐割裂,物质与精神在现代人中越来越难以共同生存。
回到本文的主旨,我从荣格的亲笔中看到了他悲悯的情怀,看到了他对于人类生存繁衍的深深思索,就像心理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一般,我在阅读此书之后也励志拥有一颗崭新的心灵。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四):深刻揭示心灵成长的秘密
lt;潜意识与心灵成长>是荣格重要著述,是对个体心理学集体潜意识的开端;
人格分为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包括"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意识即自我;个体无意识以情节为主要组成部分,包含一组心理组合,体现个体行为偏向;集体无意识是种族及相关特征人群在历史进化过程中的积淀汇总;
荣格的博学多才,学贯古今,大师对中西方文化广泛学习,对心理,人类学深入挖掘,以及为深入了解原始人状态,亲自游历原始人验证,获取自身理论思想的开化;为推动个体心理学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并且开创 了集体潜意识认识领域;
在荣格心理学理念中,其对宗教,神化,哲学,历史的认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件包括"易经","八卦",道教,儒学文化等思想的理解,为开启对集体潜意认识领域研究起到关键作用;
国内当今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被普遍认识,在各行业应用遍地开花,心理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目前心理学发展缺不容乐观,像派系较多,各种矛盾已然出现;从原来传统意义上看不见,模不着的伪科学,如何更好的指导社会各行业应用,心理学的发展遇到了挑战;重读大作品,从事物本源出发,接受洗礼,对正确认识个体人性,以及群体行为有至观重要的作用;
断续三个月才读完,但并不影响愉快的接受洗礼心灵成长的旅程;虽然翻译欠佳,但过程中领悟到的大师对个体心理成长严密推理,及对个体心灵成长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动;
1.潜意识探索;梦是探索潜意识关键途径,梦是出于补偿目的,是潜意识的重要投射;认识潜意识对发挥个人潜能起关键作用,也就是好多名人经常提到的"听从内心召唤"来由;宗教是群体生产生活中,个人意识/潜意识持续累计作用而形成的特别的象征,对个体和群体潜意识心理影响较大,为人的生命赋于意义,而神化,及宗教象征为宗教的形成和持续提供支撑和帮助;
2.神化和宗教对集体潜意识的形成的重要影响;象征在心灵成长中起到关键作用,心灵成长较多发生中象征性死亡仪式,及个别的开悟中;
3.心灵成长的过程就是个体化过程,是不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
阴影是我们克服或成长的目的,需要我们长期观注;每个人心中都有"阿妮玛"或"阿尼姆斯",需要我们每个人做自己的心灵教父,做完善的统一;
在个人生产和生活中,探索潜意识是走出心灵荒野的关键方式,找出内心深处的呼唤,对发挥个人潜能促进个人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潜意识的巨大能量在神话,宗教,艺术及各种文化活动中体现;认知潜意识对认识自我,理解群体社会有重要作用;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五):依据个人偏好记录
本书由五篇文章加一个简短的跋组成。除第一篇《探索潜意识》为荣格本人所作以外,其他均为荣格审阅下的弟子及朋友所作。 以门外汉之浅见,大概荣格相对于其师弗洛伊德,本书突出了“集体潜意识”这一创见。弗洛伊德大体以个人心理、欲望的满足与压抑解释心理现象,而荣格强调有些(梦中的)现象只能用集体而非做梦者个人的经历解释。这种集体潜意识虽然是一个群体中的人在深层意识层面共享的一些倾向,但却不同于文化习俗。本书的判教大体是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因而文化演进归于人类学历史学,而荣格设想心理与生理相同,也在演化。这种演化未必是以文化历史的形式进展的,因为没有理由认为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人的演化。故论心理演进,当专就心理而言。于是论断显得神秘,诚不得已。此为严谨,非为故弄玄虚。然而个人的经历显然亦不可罔顾,于是荣格一脉的精神分析便在集体与个人之间来回跳跃。以下数篇依次展开。
《古代神话与现代人》所述为集体潜意识对个人的影响,同时也力图说明集体潜意识不同于历史文化沿革。众多原型不能简单归于历史文化创造,毋宁姑且解为集体潜意识。
《个体化的过程》所述为个人心理之形成,乃是连接个体与集体的章节。个体意识逐渐觉醒,与潜意识划清界限,此为个体化的第一阶段;清醒的个体意识与同一个人的潜意识和解,此为个体化的第二阶段。若意识与潜意识关系不当,则或如原始人之混沌,为奴于潜意识;或如现代人之分裂,受压抑的潜意识导致精神问题。
《视觉艺术中的象征主义》推扩上述论断的应用范围。不但心理,众多社会文化现象皆可以集体潜意识理论见其意义。盖潜意识不以语言而以象征宣说。潜意识所用的象征则又大抵是有形象的象征,尤见于梦中,故而要从事梦的解析。然而现代视觉艺术于象征这方面甚至超越了梦。现代艺术家试图用不带形象的象征直接描绘生命之源。
《个体分析中的象征》乃是对一具体案例的解读,力图展现不以语言和逻辑,将如何发现象征间的联系,如何不过度诠释梦的意义。
跋论及科学,原来荣格等人将心理学置于科学之外,故谈二者关系。前文已述心理生理演化之类比,此处指出心里物理合当为一。例证不出所料仍为海森堡定理之类,然论证甚是可观。若心理等同于意识,等同于语言逻辑,则显然心理自成一体,难以与物质统一;若知心理兼意识潜意识,而潜意识并非语言逻辑等文化创造,反而近乎生理演化,则心与物从未如此接近,二者之合一庶几可见。
此外,尚有不少一带而过然引人遐思之处,罗列一二: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此理论关乎扰人已久的一见钟情问题;精神分析学的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对立的论述、近似历史唯物主义的提法,散见于各章;现代艺术的莫名其妙之处,如前所述,有所解释;心物统一问题的解决路径,见跋与之前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