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故宫退食录(上下)》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9-05 20: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故宫退食录(上下)》读后感1000字

  《故宫退食录(上下)》是一本由朱著作,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6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退食录(上下)》精选点评

  ●一边跳着一边鄙视自己文化。。。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75682803/

  ●这样的人以后可能真没有了

  ●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物质文明人物风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鸭子生日礼物~

  ●只读完上册哦,风雅

  ●琳琅满目,各种文物类别历史掌故名士轶事娓娓道来。看这书似乎不自觉文字转化声音信息是从耳朵里灌入的。朱家溍先生朱熹之后,朱翼庵之子,家学深厚远非常人所能企及;半辈子泡在故宫,浸淫宝山,耳濡目染,乐在其中,超越常人经验太多。偶尔出神,非常嫉妒地觉得这种有利条件未必令人自由名家子弟耗其一生恐怕都难以完全承继先人学识传统太过浩大与生俱来的带点“舍我其谁性质责任心却是相沉重

  ●至可惜是无图,大概配图这个工程实在太大。大长见识。不须处处通晓明白,只要知道哪些地方大有学问便好,就像看个学问的路牌。至于其中的每一门学问,不求贪多,且读且飨,有所得最好,没有也很惬意。比如碑版鉴定问题,看完明大概是通过有否剜凿、一顿一泐的笔法、当时通行的字体等来一一判断,足矣。书中点评、推理、考证诚恳严苛,读来极有兴味回想几年来央视流行之鉴宝,匆匆数眼妄下断言,对这个行当其实是种伤害王世襄的序中,形容朱家溍最牛逼段落是说国家文物局成立专家组去各省鉴定一级文物,组里有专看陶瓷的,专看青铜器的,专看玉器的,三类以外,则都由朱家溍看。朱家溍说他毕业时候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大概是因为他什么都知道一些,却没有生存的技能吧)能找到故宫的工作,真是适得其所的幸福后人收藏书卷画册后的题跋,很像我现在在写的豆瓣的“简短附注”。读书笔记做了很多,可能需要单独成文。卓越38块有找,多买了一套送给一个也有些杂家味道朋友。王世襄也是个神人,写过的书有漆器工艺葫芦、鹰和狗、明式家具……

  ●如同一座包罗万象的恋物宇宙

  ●理书柜,补个标

  《故宫退食录(上下)》读后感(一):配上美图,会更幸福。

  只能靠文字幻想这些艺术品

  如果能配上相关的照片,我感觉会更加有幸福感

  更加认识,更加自豪,做为一名中国人。

  国文不行,看这书真心会累。

  要知道作者可是很严谨的。

  书中的字行距能否再加大些,看起来有些累哟!

  《故宫退食录(上下)》读后感(二):好。

  刚收到书,第一次买故宫出版社的书,真没想到,装帧这么好(大家打开第一页就知道了),当时真是看的我醉了。跟张之洞的书目问答补正一起买的(上古版),那个封面真是丑的我想挥拳,但里面整本彩印,古朴漂亮,不然会看的有点无趣。Anyway,第一次看到包装会写评论。故宫出版社有taste啊,真赞一个

  《故宫退食录(上下)》读后感(三):玩物长知

  本书的册页分别有作者朱家溍、序者王世襄的题字。全书是作者关于文物与文史资料、序言、回忆的文集。

  朱家溍(1914-2003)字季黄,浙江萧山人,北京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退食”在《辞源》的解释为减膳以示节约,一说退朝而进食。作者世交王世襄在序言中道:“因为这些随笔性的文章是多年来任在故宫“退食之暇”写的,更因为书中涉及的门类很多,如书法、名画、碑帖、珐琅彩瓷器、掐丝珐琅、铜胎画珐琅、漆器木器、国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冶、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所以无法根据文章内容来取书名,故而只有用这样一个名称才合适。”

  这朱家溍先生也应和王世襄一样,涉猎的东西很广,只要觉得好玩的都研究一番,日积月累,成为专家。又再证明,常言“玩物丧志”是错的,应是玩物长知才对。

  《故宫退食录(上下)》读后感(四):俗人谈谈下册给我的启示

  我是个俗人,看到这本书就先冲着下册挑刺的部分看去了。

  让我感触最多的部分就是朱先生为几部电影挑的刺,按照流行的讲法是吐槽,现在大家也在吐,就算我们这些只认得几个字的俗人,见了如今的古装电视剧也是满眼的无奈,朱先生这样的大家就更不能入眼了。

  朱先生先说的是《倾国倾城》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拍摄与上世纪80年代,是李翰林导演拍摄的,按照现代的眼光来看,已经算是精益求精的了,加上清亡之后涌现了大量了对于清宫猜测的小说、评书,有些误解从那时候起也就根深蒂固了,拍错了和现在的编剧导演什么都不考察胡编乱造还是有区别的。

  有个细节很有趣,大意是:梅夫人问朱先生,这部戏怎样,先生说,你女儿演的不错,戏就不提了。梅夫人又问,哪里细节错了吗?先生无奈道:不是哪里错了,而是没有一个地方是对的。看到这里不忍哈哈大笑起来,感叹当时的专家如此的认真又敢言,不像如今的砖家对与稍微有点权势有点名气的人写错的字,他不帮着指出以免误导子孙也就算了,还要颠倒黑白,口雌黄,硬要把错的编成对的。

  朱先生指出了剧中包括发型,桌椅的摆放等等细节问题的错处,其实这些错处更现在的古装片比较起来已经算是小巫见大巫,算是精良的。

  更可贵的是李翰林导演,应该是看到了朱先生的这篇文章,或者是听到了朱先生对他电影的这些意见,才找来朱先生担任《火烧圆明园》系列电影的顾问,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一篇文章。虽然有些地方,比如紫禁城骑马,比如慈禧唱小曲的部分没有按照朱先生的意思拍,不过也算是尊重了顾问的意见,比起现在某些导演视专家为无物,好像专家的人物就是给他们擦屁股的,拍错了的地方就要专家出来颠倒黑白圆谎还是有差别的。

  电影艺术和纪录片还是有区别的,朱先生觉得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慈禧唱的那支《艳阳天》通过李谷一的歌喉却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也是电影艺术与历史真相会有一定区别的地方。

  这几篇挑刺的文章,生动有趣,挑出来的错,也是我们看电视剧,看小说对真正的宫廷存在误解的地方,以后自己写文章的时候自然会注意,所以我觉得这几篇文章让人受益匪浅。

  后面讲宫廷戏剧的地方不是很感兴趣,只大略翻了一下昆曲的部分,却看到康熙让四阿哥(雍正)去记录一个八十几岁的昆曲老艺人的曲调的记录,别的人都不放心,才选了四阿哥去,足见康熙对雍正的信任,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雍正的皇位来的正统无疑。

  《故宫退食录(上下)》读后感(五):记得与四爷党四爷粉年党年粉的谈话

  我对这个自称四爷党四爷粉年党年粉的女孩子说起我喜欢故宫的时候,很难想她突然变得很沉默。她到图书馆古籍部翻阅过大部分雍正朱批奏折通告我们说四爷的书法和批语一概很Q;还曾经抱着大部头的清史稿以及各种研究资料说要写一部有关四爷和九龙夺嫡的电视剧,还原她的四爷和年大将军以及她们家年妹妹。

  —— 我们家年妹妹根本就不是传说的那个样子。

  她扶着眼镜撅嘴的样子有些娇嗔。

  不知现在电视剧有没有写好?如今偶尔看到她在Q上的状态,照旧热血澎湃地标着一句:“膜拜四爷!”

  很好。

  朱先生在《退食录》中写了好些雍正朝的东西:十二美人画、漆器制造考、家具制造考等,漆器与家具篇中的史料丰富细致,似乎一个场景连着一个场景,一件一件都摆在面前,生动极了。

  《退食录》展示了朱先生广博的学识修养与学术视野,描摹了黄昏里的紫禁城以及落了雪的老北京,书和画人和事顺手拈来都是引人入胜的珍宝。

  我在一个盛夏到过紫禁城,没去珍宝馆,没去书画馆,只沿着中轴线走了过去。太和殿刚刚修饰好,雕梁画栋檐角飞甍鲜亮逼眼。回来去向她讲,她坐在那儿叠着手一个劲儿地“哎呀”“哎呀”,很惊喜。

  现在我想告诉她书中有好些挑刺的地方对她写清宫戏会很有好处,好些电视剧、电影中的家居陈设、言行举止、宫规礼仪都被朱先生不厌其烦地挑拣出来,值得留意。

  我对她说有机会一定要去看冬天的紫禁城,肃杀与凝重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惟有如此才能感受经过感受流逝感受细微。若有雪,就更好了。尹丽川有句话: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

  《退食录》与朱先生,既是北京又是北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故宫退食录(上下)》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