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观念》是一本由〔英〕柯林武德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5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遍精讀。對比原文,大讚翻譯!!
●作者将历史学作为哲学新起点,将哲学作为历史批判的工具,起点就很厉害,所以就很有说服力了。就是读得让我想睡觉,因为终究写的是哲学而不是历史。如果以后需要思考史学的某些不足,到时候再来把这本厉害的书读一遍吧,因为这里还是有一个宏伟的观察角度的。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不算历史理论吧 应该算哲学更合适 读起来有些吃力(没有哲学功底的我) 也还没有适应翻译腔更费劲了 作了好多读书笔记写完毕业论文初稿之后该写个读书报告来整理一下
●前四编写的有模有样
●非常毒舌,“剪刀加浆糊”乃是在考古学运动发展起来之前,只搜集书面的历史资料进行拼录的历史学方法,看来柯林武德显然是排斥的。18世纪开始德国产生批判的历史意识,结果进入了新的窠臼,即“鸽子笼方式”,只要按照黑格尔和康德的哲学把通史设想为人类自由意志的逐步实现,那么历史的学问就只要把各个例子安排在这个体系里就可以了,历史学好不容易逃脱成为自然科学的学徒,结果又将掉入唯心主义的大坑了。最后作者提出,一切历史都该是思想的历史,即历史学家研究的那些思想在他自己心灵里的重演,或者按照我们最能理解的话,“灵魂附体”。所以,大家注意哦,明天开始作为研究历史的所有人连同我可要开始“做法”了,固定的附体时间也就是我们的写作时间,轻声敲门,以免把附体的魂灵吓跑了,他们可都几百岁了,又害羞又固执
●抱着增补版,就是咽不下增补的部分。读得眼睛痛,脑壳疼。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理解了,也不是所有理解了的观点都认同,但确实帮助自己反思了一些固有的观念。后论之前的历史观念的演变梳理很有意思,很多如今是常识的对于历史的看法的来源被剥离出来,摆在面前。这种阅读的感觉是很好的,只是知识储备有限,无法判断是否合理。(孙老师认为,不能整本读,要就一章一节,细读,然后补课。)由此触发的比较关切的问题是和文学史研究相关的:即研究范围的划定。
●新的观念
●写论文时用过,不愧为大历史哲学家。
●真好看啊,充满了直觉性洞见。开篇写希腊那章特别好,“对瞬息万变的事物之这一瞬时的感官知觉不可能成为科学或科学的基础,这一点乃是希腊人的观点中最本质的东西”,这个科学—真理—历史的线索,隐隐作为观察的基点勾勒了全书,最后以克罗齐对“理性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间矛盾漂亮而仍有待商榷的化解结束。“任何哲学思考都是对于特定的哲学问题的解答。不了解特定的哲学思考所企图去解答的问题,就无法达成对于该思想的真正理解。在史学领域内,历史学家的研究归根到底乃是试图回答某些问题,没有鲜明的问题呈现在面前并致力于有效地解答这些问题,就不可能产生富有意义的史学(包括考古学)的学术成果。”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一):历史思维的巅峰
看完《历史的观念》,我最想知道,柯林武德活了多少岁。一个研究历史哲学的朋友告诉我,1940年代,50多岁。于是我情不自禁的联想,在他50多岁过世的时候,不知是何感受,在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他究竟是一种落寞还是一种骄傲。因为人们真正发现并理解他所构建的那座高峰的时候离他过世已经有50年的时间。正如他所揭示的历史思维的真相,人们像探照灯一样在探索过去的事实的时候,材料永远不缺,缺的是解释方法。那是一种少有的境界和眼光。毕竟能够站在巅峰,俯瞰大地的,永远只是少数,更何况那个构建高峰的人。这样的人永远都是少数,过去不多,现在,甚至未来,沿着柯林武德揭示的路径,老老实实攀登,站在半山腰上,这样的人也还是凤毛麟角。
很庆幸,在30多岁的时候,能够发现巅峰并理解它的意义。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二):Erick的读书笔记之1:《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 著,北大出版社)笔记
这本书实在是太霸气了,所以不得不做详细的笔记摘录,仅供参考
1、第一编和第二遍的主要脉络梳理
古希腊时期
社会观念:社会不断变化(现实)——社会历史永恒不变(理想)——古希腊时期的思想特点:追求永恒+可知论(未来可预测)+乐观主义
●亚里士多德:历史只是“意见”
●希罗多德:强调“目击到的证据”才能称为史料(历史特殊性)
●修昔底德:试图发现规律(历史普遍性)
古罗马时期
社会观点:政治版图的扩大导致历史学对象扩大
●波里比乌斯:既普遍又特殊的历史(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观点:历史重复不可避免,其目的是要当代人勇于承担未知的风险。
●李维:普遍的历史观(修昔底德)、史料的间接性(希罗多德)——观点:历史应该道德化以警示后代。
●塔西佗:继承了历史道德性(李维)、收集了巨量的文献资料——观点:①将道德化进一步提升到心理式的“说教”、②人性永恒论
希腊罗马时期的总结
优点:人文主义——从“神格”转化为“人格”——意志推动历史——如何推动?用理性
缺点:实质主义——太过于追求“永恒的、最本质、最普遍”的东西——对理性的滥用
基督教兴起的影响
社会宗教化对历史学的后果:①追求普世的历史(世界通史)、②神格回归——③历史总是从黑暗到光明、④历史分期的重要性开始凸显
文艺复兴
社会观念:回归人文主义——个人重新成为历史主体
●培根:提出三大知识①诗歌、②历史、③哲学,提出三大能力①想象、②记忆、③理解——指出历史属于记忆领域,粗糙的不可认知论
●笛卡尔:怀疑主义+批判主义(反历史)——观点: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
●(anti-笛卡尔)维柯: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结构主义、意识到了历史变迁的必然性
●(anti-笛卡尔)英国经验主义(洛克-休谟):用具体的经验积累反对永恒真理、不可认知论
●孟德斯鸠:气候决定论
●吉本:非理性和宗教决定论
●启蒙运动的史学家们的普遍特征:①追求永恒的人性、人性不变论、②历史总是从黑暗到光明、③滑入不可认知论的深渊、④追求历史编纂的“启示性”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三):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
先且不管翻译的难度造成的一些误解,但是对我这样哲学知识浅薄的理工生而言,这样一本书的确不可谓难度不大,也应该是我花费单位时间最多的一本书了。但是看到某些会心之处,又止不住大呼精彩的冲动。
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我有着颠覆性的作用。自认以业余水平论自己的历史还算不错的,可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史观从来都是局限在一个极为狭隘和落后的境界内。
首先,我想先把这本读之不易的书的脉络以自己的理解来梳理一下:
全书正文分为导论+五编,导论相当于全文的提纲挈领,前四编极为详尽的梳理了历史观的沿革和发展,从古希腊罗马为起始,到基督教的影响,再到科学历史学的滥觞,进而至近现代的科学历史学,几乎所有对历史学有着独到贡献的思想家都榜上有名,通过对这些例证的论述和反驳,柯林武德抽丝剥茧般地以强有力的论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总体的观点汇于第五编,柯林武德将哲学与历史紧密结合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一言以蔽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
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历史的最简单的概念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人物的记录”,但柯林武德却引领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风景:
1.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和主要任务究竟是什么:
历史学是研究过去的事件没有错,但是,历史学家在可以称之为一个事件的外部和内部之间划出了一条界线:外部指属于可以用身体和它们的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一切事物;内部指其中只能用思想来加以描述的东西。历史学家进行研究的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行动;一个行动则是一个事件的外部和内部的统一体。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自己放到这个行动中去思想,去辨识出其行动者的思想。
2.历史学家识别思想的方法:
在他自己的心灵中重新思想他们。
思想史、并且一切历史,都是在历史学家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
这些内容是在全书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因而为人所铭记,也是本书最核心的思想,为了得出这些结论,柯林武德可谓煞费苦心,如上所言他不仅列举了关于历史思想的沿革和发展,而且极为缜密和详细的论述了历史与艺术、道德、经济、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等等的区别和联系。
读到后来,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当普通人(缺乏真正历史思想的普通人,尽管他知道很多过去的事)在聊到历史时只会谈到在过去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人以什么手段做了什么事,而在我们的历史教材或者许多专业的历史书籍中,编者总要不厌其烦地用很大的篇幅来论述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结果、意义,因为只有这些内容才是真正的对过去思想的重演。
普通人聊的只是编年史而不是真确的历史,编年史是仅仅根据证词而被相信的过去,但不是历史地被认识到的过去。这种信念是一种纯属意志的行为,它是那种要保存我们所并不理解的某些陈述的意志。任何一部历史,当它由不能复活它的那些人物的经验的人来叙述时,就变成了编年史。
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里,“历史学家”似乎总为人所诟病,他们似乎总是背离客观,以主观的态度维系着统治集团的立场,也是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症结所在。
浪漫的或诗意的历史也只是一种伪历史,片面地坚持感情或热情的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要发现有关过去的真理,而是要表现作者对它的感情:如爱国的历史、党派的历史、为自由主义或人道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理想所激发的历史。
通过这次艰难的阅读,我领悟了一些东西,却也因为自己肤浅的基础而错过了更多的东西。当和某人聊到这个问题时,他建议我先看一本《西方哲学史》——以言简意赅的方式梳理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每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涵,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柯林武德的论述,但是当时《历史的观念》已接近尾声,所以没有再调转头先去看《西方哲学史》,因此效果究竟如何我不好评价,但以后我会重新进行这个步骤——先累积一些哲学基础,再重新吸收曾经我无法理解的内容。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四):p1囊缩在p2之中
关于柯林武德所提出的前一段时间“囊缩”在当下时刻其实不太应该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积累角度来看,而是要从他在《哲学方法论》中提出的“类的重叠”和“形式的层级”的视角下来看会好一些。柯林武德并非要说过去的遗存实存在现在,他在28年的历史哲学讲稿中很明确的提出了过去业已消失,而过去的消失使得过去以历史的形式在思想中存在。倘若如果把p1时段囊缩在p2时段理解成实存的话,那么就与柯林武德的本意相违背。如果从整个柯林武德的历史观念上看,柯林武德所说的“历史”是一种哲学目光的建构,在“类的重叠”中导出了作为哲学对象的历史是不可能明确被划分的,所以也就存在了相互重叠的部分,这是囊缩的意思。这样的囊缩显然是一种观念上的存在,因为划分的重叠本就是是观念上的,而在现实中我们总有进行明确划分的方法,所以现存中的“囊缩”就只是一种掩盖式的说法。(它不够坦诚,掩盖了实存与非实存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柯林武德在1924年出版的《知识的图式》中就提出了“形式的层级”,并且将现有的知识形式纳入到了一套层级秩序中,当我们将“类的重叠”与“形式的层级”联系起来后,就可以得出不同层级的形式的相联,而进一步发展下去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样的哲学目光的建构下,一切的知识类总是和某个或某些知识类相重叠,进入对于知识类的解释的完满并不能用某一知识类来解释而是要解释整体,这势必造成了一种解释混乱。而柯林武德的对策是因此在解释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按照正确的顺序来提问,在提问中对错的关键并不在于命题本身的对错,而是在于问题中的每一个命题是否按照了正确的顺序被询问与解答,所以提问者就不仅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是这样。这从另一角度提出了对“问答逻辑”的需求。此外从“形式的层级”中出发柯林武德也就有余地完成他的终极目标—在历史的基础上重建一套新的哲学体系,关于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但是从柯林武德关于历史和哲学在知识层级上的排位与其对历史的定义来谈是可以发现“形式的层级提供了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哲学的机会。由于柯林武德的早逝,这并没有被他更加有效的讨论下去,但可以作为一个继续讨论的方向,显然是比“空谈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要有趣的多,此外柯林武德关于历史所达成的进步的论证也与“形式的层级”有所关联-简言之就是进步的实现有赖于我们采用了一种更恰切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一个可以继续深入的内容。此外最近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史学史”开始被重视,从“形式与层级”的观念也可以对史学史与历史的关系进行讨论,或许会是非常有趣的讨论,这也有助于理解柯林武德的反思与重演之间的联系。当然上述基本上都是很不成熟的想法也忽略近几十年来西方学界对于柯林武德的讨论(其实他们也不是讨论柯林武德,是借助柯林武德来讨论自己的问题,但这很柯林武德。柯林武德在自传中提到他对于前辈观念的做法就是将前辈观念完全纳入自己的思想之中并发挥到前辈没有讨论过的问题上),不过确实西方学界对于柯林武德的主流讨论还是把其的主要观点视为“历史哲学”这一四不像学科的观点,而忽略了柯林武德是一个哲学家,而且他也一直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在思考哲学。
柯林武德所说的问答逻辑式的历史方法论 柯林武德宣称:“我打算用我所谓的问答逻辑来取代命题逻辑。我认为,如果‘真’的含义是指我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历史学家在我的日常研究中一直追求的那种东西,那么这种含义的‘真’就是指一个哲学思想或一个历史叙述,这是‘真’所应用的恰当含义。据此可以说,‘真’不属于单一的命题,也不像主张真理融贯说的人所认为的那样,属于一组相容的命题,‘真’只属于包括问题与答案在内的那个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从未被命题逻辑所研究过,凭借着培根、笛卡尔和其他先哲的理论的帮助,我想尝试着提出几条关于问答逻辑的界定:问题和答案在一个既定的综合体中必须是相关的,同‘属于’一个整体并在其中占据着各自的位置。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呈现’;出来,如果我们以问题‘没有呈现’为理由拒绝它,那么,问题的缺席一定是我们深恶痛绝的。每一个回答必须是问题本身所要求的‘正当答案’。”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柯林武德将历史学或哲学方法论最终指向的“真”的追求,从单个问题的“真”中解脱出来而转变为“一个哲学思想或者一个历史叙述”的“真”。而在一个思想或者一组叙述之中,“真”的指向就只属于包括问题与答案在内的那个综合体。也就是说,单个的、原子式的个体不再作为具有“真”属性的实体,具有“真”属性的应该是整体的、包含问题与回答在内的思想与行动的综合体。至此,我们不难发现问答逻辑与历史的观念性以及重演论之间的联系——它们最终都指向一个非实体、非单一原子的问答综合体或者说过程综合体,而在这种综合体中思想和行动变成了历史学家需要关注的对象。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对柯林武德在逻辑学意义上的论述进行太多讨论,而把关注点放在柯林武德对问答逻辑所赋予的方法论意义上。柯林武德认为,“一个既定的命题是真还是假,有意义还是无意义,起根据在于此命题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你想知道一个既定的命题是真还是假、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你就必须找出它所要回答的问题。”,从而“‘作者是把这个命题当作什么问题的答案呢?’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因此,只有应用历史的方法才能给予解决。”也就是说,问答逻辑之具有历史学方法论上的意义并不是一个生硬的转折,而是问答逻辑本身所要求的——对于答案所连接的问题的考察,实际上正是柯林武德在重演论中所提及的对于思想和行动的综合体的考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五):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先且不管翻译的难度造成的一些误解,但是对我这样哲学知识浅薄的理工生而言,这样一本书的确不可谓难度不大,也应该是我花费单位时间最多的一本书了。但是看到某些会心之处,又止不住大呼精彩的冲动。
不得不说,这样一本书对我有着颠覆性的作用,自认以业余水平论自己的历史还算不错的,可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史观从来都是局限在一个极为狭隘和落后的境界内。
首先,我想先把这本读之不易的书的脉络以自己的理解来梳理一下:
全书正文分为导论+五编,导论相当于全文的提纲挈领,前四编极为详尽的梳理了历史观的沿革和发展,从古希腊罗马为起始,到基督教的影响,再到科学历史学的滥觞,进而至近现代的科学历史学,几乎所有对历史学有着独到贡献的思想家都榜上有名,通过对这些例证的论述和反驳,柯林武德抽丝剥茧般地以强有力的论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总体的观点汇于第五编,柯林武德将哲学与历史紧密结合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一言以蔽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
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历史的最简单的概念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人物的记录”,便柯林武德却引领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风景:
1.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和主要任务究竟是什么:
历史学是研究过去的事件没有错,但是,历史学家在可以称之为一个事件的外部和内部之间划出了一条界线:外部指属于可以用身体和它们的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一切事物;内部指其中只能用思想来加以描述的东西。历史学家进行研究的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行动;一个行动则是一个事件的外部和内部的统一体。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自己放到这个行动中去思想,去辨识出其行动者的思想。
2.历史学家识别思想的方法:
在他的自己的心灵中重行思想他们。
思想史、并且因此一切的历史,都是在历史学家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
这些内容是在全书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因而为人所铭记,也是本书最核心的思想,为了得出这些结论,柯林武德可谓煞费苦心,如上所言他不仅列举了关于历史思想的沿革和发展,而且极为缜密和详细的论述了历史与艺术、道德、经济、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等等的区别和联系。
读到后来,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当普通人(缺乏真正历史思想的普通人,尽管他知道很多过去的事)在聊到历史时只会谈到在过去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人以什么手段做了什么事,而在我们的历史教材或者许多专业的历史书籍中,编者总要不厌其烦地用很大的篇幅来论述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结果、意义,因为只有这些内容才是真正的对过去思想的重演。
普通人聊的只是编年史而不是真确的历史,编年史是仅仅根据证词而被相信的过去,但不是历史地被认为到的过去。但不是历史地被认识到的过去。这种信念是一种纯属意志的行为,它是那种要保存我们所并不理解的某些陈述的意志。任何一部历史,当它由不能复活它的那些人物的经验的人来叙述时,就变成了编年史。
在“神奇”的国度里,“历史学家”似乎总为人所诟病,他们似乎总是背离客观,以主观的态度维系着统治集团的立场,也是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症结所在。
浪漫的或诗意的历史也只是一种伪历史,片面地坚持感情或热情的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要发现有关过去的真理,而是要表现作者对它的感情:如爱国的历史、党派的历史、为自由主义或人道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理想所激发的历史。
通过这次艰难的阅读,我领悟了一些东西,却也因为自己肤浅的基础而错过了更多的东西。当和一个人聊到这个问题时,他建议我先看一本《西方哲学史》——以言简意赅的方式梳理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每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涵,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柯林武德的论述,但是当时《历史的观念》已接近尾声,所以没有再调转头先去看《西方哲学史》,因此效果究竟如何我不好评价,但以后我会重新进行这个步骤——先累积一些哲学基础,再重新吸收曾经我无法理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