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咖啡》是一本由朱安妮塔-布朗 / 戴维-伊萨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01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orkshop的扩展版
●参加三场世界咖啡,对于这种大型引导的活动我建议是先参加在看书,很容易参透
●实践了很多次再来看的一本工具书,有点低于预期,不是工具书,而是一本方针指南,读完后没有具体操作流程,具体细节,小白依旧不知道去组织和设置最佳问题。但激发了我如何去设置更有能量的问题的思考。
●还好还好还好 长见识类 太久前看的了。。。貌似要重新看一下
●好书
●已写读后感
●整本书我看到的是脑图,脑图,还是脑图
●看的是TXT版, 不是我想要的。
《世界咖啡》读后感(一):讨论~~
有效的问题
1.是简单而清晰的: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这个应该是well-defined。总之还需要提前做功课!
2.会引发思考:开放式有趣有意义的复杂问题,而不是是与否简单回答的问题。
4.关注于探询
《世界咖啡》读后感(二):教你怎样组织活动
召集一群人,每4个人一张桌子。交谈20分钟后,每桌保留一个主持人不变,其他3个人到其他桌子前继续交谈。就这样,实现几轮的流动,通过大家的交谈,集体智慧就产生了。
要点:
2、要布置好场地:合适的音乐、咖啡、快餐、可以写下观点的纸质桌布、不同颜色的笔、贴纸,等等
“沙特阿美公司是集开采、生产、精练和营销于一体的石油公司。公司有5万名员工和10万名承包商,分布于54个不同国家,业务范围延伸至偏远的布鲁哈利沙漠和波斯湾海岸大陆架。……试想一下,这种规模的公司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进行有效交流。我们一直为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如何促进广泛信息交流而努力。”——布朗•霍瓦特,任职于沙特阿拉伯的沙特阿美石油公司
《世界咖啡》59~60
“问题的运用将有助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创造集体智慧。”——朱安妮塔,“世界咖啡”社群成员
《世界咖啡》68
“艺术性地制订可以唤起我们与生俱来的智慧问题,有利于集中意图、注意力和能量,还能增加我们集体洞察力产生的能力,这种洞察力将有助于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一些通用的问题……有利于聚集集体的注意力,连接不同的想法并取得进展,就像一个网络一样发挥着作用。”
《世界咖啡》81
如果只把“世界咖啡”当做是培训或者学习的一种手段,显然低估了ta的强大能量。当然田俊国们也没做错,特别是在加持了“欣赏式探询(AI)”后,在积极导向性目标的促动下,“世界咖啡”可以把传统的认知模式学习发展到建构模式的学习,使受训者发挥主动性,成为培训的参与者而不只是旁观者、聆听者。
客观的说,戴维·伯姆的《论对话》、本书,以及大卫·库博瑞德的《欣赏式探询》搭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促动式、建构式培训、发展的框架。
从更高一个层面来看,领导力的核心功能是“发动群众,解决问题”。“世界咖啡”则成为符合这一基本功能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充分的调动所有的各个层面的员工、上级、渠道、供应商以及其他利益参与者的共同投入,而且能集思广益的探寻符合众多维度需求、实现利益最大的问题解决方法。在另一方面,“世界咖啡”的七项基本原则中的“设定情景”“探索真正重要的问题”“交流并连接不同的观点”“收获与分享集体智慧”,也恰恰是领导力十项修炼中的“讲故事明方向”“正确的提出问题”“反思”“深思”相一致。
其实在大约1000年前的魏晋时代,古人们是很喜欢通过对话来了解彼此的,于是有了著名的“竹林七贤”。但是被功利主义或者叫“过程激进主义”的冲击下,那种美好自然的对话环境被摧毁了。此后虽然也有多次轮回,比如唐诗宋词的唱和、德先生赛先生的讨论,但在明清科举教育、近现代政治压抑下,宽松的对话环境始终无法重新建立。而在1000年后的互联网时代,围绕着具体的某个行业、产品、模式又有了很多以UGC为碎片呈现的对话手段,尽管有太多的商业包装或是孵化,但这也仍是一种进步。
你好,竹林七贤,我们有机会见面了。
《世界咖啡》读后感(四):实践方能出真知
2015年5月3日,假期的最后一天,开始阅读《世界咖啡》这本书。翻阅的期间,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此前接触这种汇谈方式的场景,以此来和书中介绍的内容做联结。
第一次接触“世界咖啡”,是在博格饶建辉老师的师道坊4.0公开课《如何进行组织经验萃取》上,那次我们6人一组,共4组的模式进行了主题为“亲子教育中的问题”探讨,对这个模式的初印象很好,尤其是在组组之间走动,交换想法的环节。
第二次接触“世界咖啡”,是在曾国辉老师关于《企业年会设计》的沙龙课上。相对于前一次的课程,本次的流程设计及讲解会更加详细具体,更符合“世界咖啡”的特质。而且我们确实在2015年初的公司春茗餐会中应用了小部分这次汇谈的结果。
回到企业中,部门领导希望我马上用不到半天的时间准备,并在公司10人左右的人事主管例会里复制这种汇谈方式来进行会议。对整个流程懵懵懂懂的状态下,我只能从网上剽了一个流程框架的PPT,然后结合此前两次的实践内容进行编整,然后赶鸭子上架。最终,汇谈的讨论氛围确实比以往的效果略好一些、同事们的参与性也高了一些,但整个流程是凌乱无序的,规则也是边做边补充的。而我自己也是闷乱并且对于这种汇谈法产生了诸多疑问。
“世界咖啡”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流程模式吗?为什么此前两次的实践流程、网上剽窃的PPT流程,三次的都各有千秋?组织“世界咖啡”的核心步骤是什么?如何让这种汇谈方式真正带来不同于以往的促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形式的变化上……一系列的疑惑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直到建东谈到了接下来世界咖啡这个训练小组并推荐了《世界咖啡》这本书。
阅读完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有三点。
第一,重新在脑海中把“世界咖啡”正名为一种有效的汇谈方式而不是培训,应该让其发挥的是集体智慧的凝结作用。
第二,“世界咖啡”的流程是根据需要设计出来的,而不是固定的一二三四五。
第三,“世界咖啡”设计的七原则,帮助我更清晰设计这种汇谈的核心重点。
整本书籍对我促动最大的是第十章:世界咖啡式汇谈过程指南:主持的艺术。此章节的内容比较具象,在实际使用中能即学即用,至少下次我再有机会体验这种汇谈模式,我不会再简单地从网上剽窃PPT。若再读此书,我一定会使用作者在本书开头介绍的第二种读法,先从第十章节入手,然后根据需要会跳前几个章节查询的方式。
其他方面而言,我喜欢作者每个章节的结构设置,条例非常的清晰,先抛出案例、再用视角与观察带出要给我们的新知,接着选择性地导入实践案例,每章的最后再加入思考题。但我认为如果把思考题放在第一部分也许带来的促动更大,带着问题看书收获才会更大。所以后几章节,我是先看思考题再看具体内容。
但因为是译本书籍,所以在阅读时比较遗憾的是作者虽然采用了大量实践经验提炼的案例,但是汇谈的主题基本上都离我的现实生活较远。其次,作者每个案例中的“世界咖啡”的流程设置都是各有特点的,但是若非细细品读,较难快速地具象出来。再次,作者一些西方的思维、表达模式我无法立马从文字中译码转换。
若要真能让此书发挥应有的价值,让“世界咖啡”带来集体的智慧,还是应当将方法融汇进实践中,若有机会参加后续的实践活动,“原则三:探索真正重要的问题”这一点是我非常想摸索的。
非常感谢阿东推荐本书,同时也相当期待和伙伴们一起来应用此法感受一个不一样的汇谈世界。
《世界咖啡》读后感(五):一杯咖啡如何创造出集体智慧
在省图自助图书馆偶然看到了《世界咖啡——创造集体智慧的汇谈方法》(以下简称《世界咖啡》)这本书,之前在豆瓣上关注过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在图书馆看到,网上书店好像也没有再版销售。初次接触世界咖啡还是在之前公司参加培训时,由用友大学的田俊国校长带领公司几百人搞了一次规模浩大的世界咖啡,那次估计光咖啡的消耗量估计至少几十箱了,当然世界咖啡不仅仅是为了喝咖啡,更重要的是要吐出点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公司的产品服务和发展等各方位进行描述,最后还评选了几个优秀小组上台进行PPT成果展示,花了整整一天时间。这个形式当时比较吸引我,最大的感觉是不同于以往的培训,大家发言比较积极,再加上轮换组的碰撞,让每个参与的人都有了收获。回来后,我在一个合作伙伴市场活动前与伙伴领导介绍了这种方式,他同意后做了一次基于世界咖啡模式的客户活动,预定会场空间为100人-120人,但是到场有将近150人,出乎意料,最后来的都有点不高兴地返回,原计划的小组轮换也被迫取消了,尽管第一次准备有点不太充分,但从现场的踊跃讨论和积极发言来看,客户还是非常认可这样的形式,之前每次活动台上讲台下看手机的情况大大减少了。从那开始,作为一种市场活动的形式,在几个合作伙伴公司那里举办,效果也是受到伙伴领导以及到场客户的赞许。
在三人行个人成长沙龙我们也引进了这种方式,由于时间和人员的缘故,对流程进行了浓缩,后来就基本成了三人行活动下半场的固定流程,只是每次根据主题和到场人数会有所微调,参加活动的同学们也非常认可这种形式。
快速翻看一遍这本《世界咖啡》,又更加系统地学习了如何组织一场世界咖啡,里面有一些好的技巧可以在以后使用。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时间咖啡,书中讲述了七个基本原则:
1. 设定情境:如书中一句话所言“思维总是在寻找情境以创造内涵”,离开了大环境,再好的人也无法创造出泉涌般的思维,再想想看那些容易引发人们思考学习的情境都是给人创造了一种“舒服”的环境,情境的假设和主题息息相关。书中提到了情境的三个要素:目的、外在因素和参与者。
2. 营造友好的空间:交流的过程不仅仅在于交流的内容,还有桌椅的摆设不要太整齐、人与人的温馨问候、舒服随意的穿着以及内容的各种展示等,这些都会对与会者产生放松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让每一个人高兴而来,高兴而归,整个过程需要更多地精心设计。
3. 探索真正重要的问题:在我组织和参与的几次活动中,感觉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如何设计好的问题,让大家能畅所欲言。但是一直没有仔细去想:什么才是好的问题,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可让我们更好理解: "一个好的学校是什么样的"比"怎样让学校变得更好"或"我们应该怎样补救学校己出现的问题"更好,这个问题不针对已发生的事情做任何判断,也不要求采取立即的行动,问题的意义在于能创造出许多未来的选择。“问题就像一个杠杆,可以让您轻易地撬开油漆盖上的盖子。如果我们只有一个短杠杆,我们只能撬开桶盖的一条缝。但如果我们有一根更长的杠杆我们就能完全打开盖子并搅动一切了”。
4. 鼓励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引导师(如果是大型的活动每个小组或两个小组都应该配备一个引导师)需要在某些小组迟迟无人发言或打不开思路的时候扔进去一根火柴,点燃大家的思绪,让讨论热烈起来,促进新的想法产生并一波一波推动下去。另外,当场面很乱无法控制的时候,增加一个讲话棒(土著人发明的,可以是一个木棍、石头、标杆或者盐瓶),只有拿着讲话棒的人才能发言,以免产生有人控制不住打断讲解者的现象。
5. 交流并连接不同观点:世界咖啡的过程“空杯”心态很重要,在这里没有职位之分,没有行业之分,越是不同观点反而更容易让相互学到更多,倾听陈述、积极思考、积极交流,甚至在观点不同时激烈碰撞,只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产生的价值就会越大。在活动中的“走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身世界咖啡就是一个开放的沙龙和平台,如果单单就是那几个人讨论半天,容易被固化在某个范围里。
6. 共同倾听其中的模式、见解和深刻的问题:讨论的过程,也是构建和创造一个群体思维的过程,谁也无法预知会提出什么样的观点,也许会突然爆发一个小热点,引爆讨论的走向,我觉得这也算是活动的high点,有点类似于跑步时过了某个时刻会突然感到到了一个更高的“舒适区”。
7. 收获与分享集体的智慧:小组内的人与人的分享,小组之间的轮换以及小组的呈现,都是在不断推动活动主题向高处挺进,大家的发言多质量高,相应的金字塔才会越大越高。每个人的收获才会越大。在现场实现I/O的完整过程,不致于回去后一多半已经忘记或懒得去做回顾了。让记忆曲线的重复来得更早些,频率更多些。个人感觉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分享的形式小组内采用思维导图,公开呈现采用PPT会比较好一些。
书最后也对主持人提了一些好建议,比如别做裁判,退居幕后静观其变,适可而止地引导,要做一个信任的传播者让大家链接起来。世界咖啡操作起来很简单,适合各种规模的组织或者企业在很多场合使用,但操作好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多做几次不断学习理解其操作的细节,才会让每个参与者都从中受益。如同《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学习型组织专家彼得圣吉在本书序言中所言:”或许'世界咖啡'根本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使人们进入一种与他人共处的自然状态的邀请,这种状态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天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