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咖啡地图》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霍夫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咖啡地图》是全球公认的伟大咖啡圣经!美国亚马逊、英国亚马逊咖啡类图书排行第一位,荣获《经济学人》杂志2014年度最佳饮食图书之一!
◎作者詹姆斯•霍夫曼,获2007年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咖啡界的奥运会),行业领军人物,在本书中为全球咖啡迷倾囊道出心得经验、专业秘技,比如在家怎样用法压壶、摩卡、爱乐压、手冲、虹吸壶等工具做出一杯美味咖啡, 并对爱好者们可能遇到的各种疑惑和常见谬误,给出了真知灼见。
◎全球咖啡产地错综复杂,图书大多介绍不详。作者开创性地全面梳理咖啡产区,他以跑遍全球各大产区的执著,搜集第一手信息,终于写成了这部资料详实、图片精美的咖啡指南,成为全球咖啡迷爱不释手的经典工具书!
◎封面采用了独特的仿咖啡豆袋纸,手感绝佳,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咖啡这个主题。
《世界咖啡地图》读后感(二):在咖啡地图上迷路
近几年随着咖啡文化的普及,市面上关于咖啡的书籍层出不穷,但大多停留在附庸风雅的表面,这本书和另一套《精品咖啡学》都可以做入门级的兴趣读物,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同样好看,唯一不好的是,太贵,原价198,我入手的时候好像也要一百多,不过很值得看。
2、当咖啡果实成熟时,果肉部分令人讶异地美味,像是十分讨人喜欢的蜜瓜般香甜,伴随着一点清新宜人的果酸。
3、咖啡品类:帝比卡Typica(所有变种或基因筛选的原型,有不同的名字,如克里奥罗、苏门答腊以及阿拉毕戈)、波旁Bourbon(帝比卡的自然变种)、蒙多诺沃Mundo Novo(帝比卡及波旁的自然混血品种,发现于巴西)、卡杜拉Caturra(波旁突变种)、卡图艾Catuai、马拉戈日皮Maragogype(帝比卡变种,又称象豆)、SL-28(黑醋栗口味)、SL-34(风味逊于SL28)、瑰夏Geisha/Gesha(起源于埃塞俄比亚西部Gesha小镇,2004年巴拿马翡翠庄园以此获咖啡豆竞赛冠军)、帕卡斯Pacas(波旁自然突变种)、薇拉.萨尔奇Villa Sarchi(哥斯达黎加小镇发现,波旁自然突变种)、帕卡马拉Pacamara(人工培育混血种)、肯特Kent、S795、野生阿拉比卡品类Wild Arabica Varieties
4、日晒处理法dry process,最古老生豆精制法,通常制作非常低质量或未熟果较多的批次。咖啡会增加水果般的风味(如蓝莓、草莓或热带水果)。水洗处理法往往呈现酸度较高、复杂度稍强以及更“干净”的杯中特质。混合式处理法:去果皮日晒处理法(巴西)、蜜处理法(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等中美洲国家)、半水洗处理法(印尼)
5、咖啡生豆几乎毫无风味可言,直接品尝会有一股颇令人不悦的蔬菜味。
6、咖啡烘培:慢炒(14-20分钟完成烘培)会有较高失重比(约16%-18%),快炒最快可以在90秒内完成,对一杯相对较昂贵的咖啡而言,采用慢炒的方式会有更好的风味发展。一般而言,总烘培时间越久,最后留下的酸味就越少,相反地,苦味则随着越长时间的烘培而越强,越深焙的咖啡会越苦。甜味的发展是呈现钟型曲线状,介于酸味与苦味高峰的中间。
7、许多专业人士偏好高酸度咖啡,就像啤酒爱好者可能最后都会偏好啤酒花特征明显的啤酒。
8、法式滤压壶冲煮French press:粉水比例75g/l,中等medium研磨,用尽量快的速度倒水让咖啡粉快速变湿,浸泡4分钟。
9、手冲式/滤泡式冲煮Pour-over/Filter Brewers:粉水比例60g/l,中等/细砂糖般粗细,适用于30克咖啡搭配500克水。
10、炉上式摩卡壶Stove-top Moka Pot:1933年发明,建议选择较浅的意式浓缩咖啡烘培度或是略低海拔的咖啡豆冲泡。粉水比例200g/l,较细研磨/精盐般粗细
11、虹吸式咖啡壶The Vacuum Pot:1838年首见于德国,粉水比例75g/l,中等/细砂糖般粗细
12、dialling in:术语,调整研磨粗细
13、意式浓缩咖啡粉水比例:1:2,即18克咖啡粉煮出36克咖啡。
14、越高的水温对咖啡萃取效率越高,因此煮较浅度烘培的咖啡会建议用较高水温,越深烘培的咖啡豆越容易萃取风味
15、牛奶温度一旦超过68度,风味及质感就会有无法逆转的衰退。
16、花式咖啡种类
1)意式浓缩咖啡Espresso
2)特浓意式浓缩咖啡Ristretto
3)长萃取意式浓缩咖啡Lungo,用两到三倍的水萃取出较大杯饮品,口感稀薄
4)玛奇朵Macchiato:将意式浓缩咖啡以少许奶泡做记号
5)卡布奇诺Cappuccino:三分法则,三分之一意式浓缩咖啡配三分之一牛奶与三分之一奶泡
6)拿铁咖啡Caffe Latte
7)Flat White:小杯但较浓郁的拿铁咖啡,只有少量奶泡
8)美式淡咖啡Americano
9)科达多咖啡Cortado:源于西班牙,30毫升意式浓缩咖啡加同样分量的奶泡
10)家用烘培咖啡机器:热风式烘豆机(总烘培时间8-12分钟)、鼓式烘豆机(10-15分钟)
《世界咖啡地图》读后感(三):咖啡书籍推荐:世界咖啡地图
中文书名:世界咖啡地图
原版书名:the World Atlas of Coffee
作者:詹姆斯·霍夫曼(英,James Hoffmann)
中信出版
写在前面的话:
这样算来,是2014年的书,当时被此书的颜值和内容吸引,迫不及待去写读后感,那会儿不知道的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两年之间,这里那里,不定期会遇见这本书的身影。最印象深刻的一次,新年前后,霍先森针对咖啡市场的一系列文章,由朋友分享,读来感慨良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一读。
然后的然后,大半年闹书荒,纠结于小伙伴们“有没有书推荐”的追问,夏末秋初,《世界咖啡地图》的中文版就在手中了。
早听说要出中文版,小伙伴们要推荐的时候,却因为某人没有实在读过翻译本,没有底气做肯定推荐。现在,终于撸完中文本的某人,可以踏踏实实码字了。
啰嗦。
看书。
书籍适合:
1、初学者。
如果对咖啡的兴趣,已经不止于去心水的馆子找相熟的咖啡师品尝,或者很享受跟咖啡师们就咖啡的二三事分享一二,那么这本书会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读物。
老实说,这本书更多的还是大众普及类的读物,技术大拿们请自动规避O(∩_∩)O。
希望让自己的咖啡知识更加系统,虽然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在不断学习,对于咖啡知识也有整体客观的了解,但是总觉得缺少一个逻辑,将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串联起来,或者,常常自以为很清楚的主题,在跟顾客讨论时才发现缺乏必要的细节。如果是这种情况,推荐从头至尾好好读一下本书。
特别提示:
1、本书整体是关于咖啡的基础知识介绍,范围基本涵盖由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全,相应的,每个知识点的深度就一般。这点请留意。
2、有饮品配方之类的吗?
没有饮品配方类的内容。相对的是,咖啡产地信息比较全面,现有精品咖啡市场基本都涵盖了,每个产地的介绍甚至都不厌其烦的照顾到了咖啡历史,很是难得。具体到小产区介绍,也按照精品咖啡消费习惯,品种、海拔等信息都做了介绍。更加,越南、印度这两个产地的介绍是难得比较详细的。
3、有介绍怎么做咖啡吗?
在讲到咖啡萃取部分,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咖啡器具的使用办法,如手冲、摩卡壶、爱乐压、虹吸壶、意式咖啡机,仅限于常规使用方式的程度,没有专门书籍那样的细致深入。
4、 咖啡烘焙有涉及吗?
作为从种子到杯子的重要一环,烘焙是肯定要讲的。至于深度,还是基础知识的程度,比如烘焙的各个阶段,烘焙的基本原理。没有涉及到实际操作的技术层面,只是偶尔会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一些经验之谈。
5、 意式浓缩咖啡部分值得留意
作者是WBC冠军出身,在相关讲述上可参照的内容还是蛮多的。另外,也得益于作者的资历,讲述方式上也可爱的紧,比如咖啡师都会遇见的卡布“1:1:1”的经典梗,“……我的咖啡生涯一开始也是这样被教导的……”,咖啡师们读到这里简直相见恨晚了有木有O(∩_∩)O
此外,对于几款经典意式饮品的表述,也是值得留意的。翻版的“浮白”(Flat White)居然还有那般搞笑的传说也是醉了O(∩_∩)O。
关于本书
看原版的时候,觉得那些排列整整齐齐的字母煞是可爱,不读内容,就光翻一翻,也觉得会是本踏踏实实写字的书。
没想到翻译成中文后,天啦噜,某人翻一翻,字太多了吧,看看出版信息,30几万?!也太实在吧!想说,看外国字的时候,因为一方面会觉得新鲜慢悠悠去读,换成本家字以后,那感觉真不一样,要深吸口气,某人要认真学习一会的觉悟既视感。
好在,是精装版本,纸张质量,图片,总之书籍设计是现有的上乘之作,有点隆重但是也是享受。偶尔,仪式感也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整本书,按照常规咖啡书籍的习惯,一半讲述从种子到杯子的基础知识,一半像词典一样,挨个介绍知名咖啡产区。
分作三个篇章,从种子到杯子的过程,作者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咖啡生产地的相关内容,也就是一般豆子们在咖啡庄园的过往,植物、品种、加工、贸易;第二部分,讲述咖啡店或者咖啡消费国的际遇,烘焙、研磨、萃取、品评。
这样分开描述,现在看来是蛮合理的,至少可以令读者更方便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特别是普通大众,基本上,人们对熟悉的事物学习起来更容易。阅读的时候,可以各取所需。
这次的中文版本,自然相关信息会多一些,某人是第一次见到作者的图片呢,在书籍简介的页面上。跟想象中的差距很大,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想到独立咖啡馆和新潮第三波的时候(现在也不算潮了吧),是潮人和纹身。国内许多潮流店铺,肯定不缺乏这样的经历。
读书的时候,曾经很倾心于文字的书生范儿,很高兴中文翻译的版本保留了这样的阅读体验,文字的转换在某些时候确实会有困难,这也是许多小伙伴情愿费心劳力啃原著的理由,不过可以很开心的感受到,这一本的译者在很努力的想要诠释原文的心情,更好的是,许多细节的翻译上,很有味道。作为翻译版本,这一版的翻译应该得到称赞。
全书整体风格理性、简约,文字的描述很中肯,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作者丰富的实战经验,比起一般的知识堆砌,增加了作者的经验之谈。比如,谈到精品产区,每个产区的历史、或者名品信息,网络都很容易搜集的到,可是实际操作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就可以稍微留心一下,作者不经意透漏的行家经验了。
整体理性、客观,但是在某些细节方面,作者也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猫屎咖啡的动物保护问题,比如不时谈到的生态环保问题。其实,读到这些细节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咖啡以外的感慨。
现在,有机、环保,也更经常的出现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当普通人想到这些的时候,更多是受周边氛围所迫,比如食品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其实要陌生得多,以咖啡豆包装袋来说,成本、实用性无疑会是考察重点,有几人会自动自发关注袋子的环保性呢。作者提到了,以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这是国情和文化差异使然吧。
作者是实务工作者,很多环节的描述也因而更加客观理性。了解咖啡知识是一方面,人的选择却要复杂的多,什么是各个环节的人们选择的基准,不是一句对错好坏就能解释的清楚。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文字流畅,知识点的讲解简单细致,作为咖啡学习的辅助读物再好不过。有点像买了本别人家的学习笔记的赶脚,如果你也有记笔记的习惯的话O(∩_∩)O。
咖啡知识,有一些是经久不变的,有一些是不断更新的,就现有书籍来看,本书是目前最接近当下咖啡行业的普及读本。
WBC冠军咖啡师,拥有自己的烘焙工坊,不定期更新的网页日志,能够随心所欲的驾驭文字完整的表达自己,这样的实务派作者和他的作品,自然不会令人失望。
想想作者大人的咖啡人生……
借俺洪荒之力,先来定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
去到伦敦的Square Mile 喝杯霍大人亲手冲泡的耶佳可好?!
咖啡书籍推荐:世界咖啡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