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是一本由商务印书馆著作,27.00元出版的39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义书》精选点评:
●十三种奥义书。「奥义书的内容是驳杂的。但它们的核心内容是探讨世界的终极原因和人的本质。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就梵(Brahman)和自我(Atman)。」
●“那感知一切的就是梵”。旁观者的视角,去掉一切言行的背景,重复,确实能达到简洁、庄严的效果
●印度教到了奥义书的深度就不是我能看的了...大森林奥义书第四章果断抛。
●天哪,印度人民那跳跃的想象力!!还有排比句实在是太多了!!!!!!!!
●管锥编四 一六一 引欧阳修《文忠集》”余尝听人读佛经,其数十万言,谓可数言而尽“钱评论其”语固当过,未为无故“ 同理
●其实并没看懂
●印度神书之一
●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小于米粒,小于麦粒,小于芥子,小于黍粒,小于黍子。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大于这些世界。
●如《奥义书》这样的书有一个特点:你在别人那里听说,觉得实在是了不起,自己买了一看,却基本上看不出了不起在什么地方。当然有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别人提到的那些。比如启发了佛教。比如有一种结构精神启发了德国语言学家和索绪尔。看的时候也的确发现了。但印象总归不深刻。很快连这点了不起我看都会忘记了。
●屯足食物
《奥义书》读后感(一):叔本华:“它是我生的安慰,也是我死的安慰”
印度古经典著作《奥义书》的思想,对印度“诗圣”泰戈尔、英国大作家毛姆等有深刻的影响,并及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也有重大影响。
“在这整个世界,没有比研读奥义书更令人受益和振奋了。它是我生的安慰,也是我死的安慰”。——叔本华
《奥义书》读后感(二):我相信奥义书,但不相信译文
我相信这部流传千年影响了印度人民信仰的作品绝对是部圣典。但黄老的直译实在是在考验我们的逻辑和想象力。我相信黄老对梵文的认知能力,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的将汉语拿来充塞成满篇语法错误的晦涩译文。倘连这些这些文字都翻译的这么艰难,那么我很怀疑《摩诃婆罗多》会有怎样的命运。
:我的评价是给译文的,不是给奥义书本身的。
《奥义书》读后感(三):吠檀多社区欢迎光临
吠檀多社区欢迎光临
商羯罗、马哈希、为无为、拉玛虚、奥罗宾多……
吠檀多不二一元论
肯威尔伯、零极限、当下的力量、钻石途径
《奥义书》读后感(四):世界本源的问题
由死而生,由自我而生万物,梵我同一,万物同一。东方哲学是亲近自然的,而且解决了世界本源问题。
奥义时代到印度教成形是外族入侵、将民族划定三六九等的不平等历史,发展后来佛教对“天生”的不平等进行了部分纠正。
西方是至高无上上帝创造一切,是由有而有,等级天然形成了,从根本上就没解决世界起源问题,只到“鸡生蛋”这一步。
高下立见。
.由于是白话本,觉得有些翻译用今天大家比较熟悉的词汇来解释是没办法表达出梵语的原意的,中文受佛教影响深远,反而是文言文很多词汇是直接源自佛经,佛教脱胎于印度教,用文言文翻某些词汇比较贴切。建议读者将文白两个版本都保留,可相互对照。
.被贬斥为原始宗教的多神教必然比一神教更亲切可爱。一神教加强了等级的制度化。
制度化的宗教必将被摒弃,总有一天,宗教会回归原初成为个人的信仰。
《奥义书》读后感(五):古印度宗教的终极教导
自人类存在以来,就开始有无尽关于欲望的困惑和对于绝对真理的探索。于是那些古代的贤士、雄将、帝王、修士们无不向仙人祈求获得指导通向最高境界—“梵”的道路,于是超脱于普通人之上通晓古今的先知边解开众士的疑惑,边用祭颂诗歌的韵律娓娓道来,牵领蒙昧者进入那玄秘微妙之境。
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清晰的定义描述整个宗教哲学概念和对不同事物的详细归类,也没有明确的逻辑结构支架,使得每个篇章的阅读观感更偏向艺术化的诗歌,甚至还能从中撇见一些印度种族偏见的桎梏渊源。不过即使如此,书中的诗语却不难懂,仿佛面前对话的老师一般,渐渐让人感悟那层层不可思议又圆满自在的观念。
在‘自我’的之内是什么?整个世界是什么?最高的神又在哪里?怎么理解世俗的成就与灵魂伟大的追寻?等等。古印度的仙人,通晓梵的先知们通过吟颂的言语直接的告诉你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
探寻真理的智慧者发问、寻求解脱的修行者发问、追求无上的尊贵者发问、…………,所有祈求的愿望都在这本<奥义书>中得到圆满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