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会》是一本由[德] 韩炳哲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倦怠社会》读后感(一):真难看,啃书很生涩
為何我觉得很难看,实在看不下去很多引用都没有背景,也没有相应的中文版,所以很多都是照着书翻出来,片段性的. 翻译不好,没能用简单的移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太多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比如什么是新自由主义?书中没有对此说明,所以可能还是直接读德文会好一点,再以德文的书来做调查更全面一点.
《倦怠社会》读后感(二):倦怠与神圣
确实和之前几个书评说的一样,你会觉得有道理,但是深度思考他的理论体系,又觉得论证过于浅薄。韩本人在嘲讽时代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他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产物。但是警觉和悲剧意识还是很重要,现代人失去神性变成商品这样的论断为什么还是能够让人心里一惊,就是因为这样的话还是说到痛点。神圣时间,深度无聊这样的话吸引眼球还是有道理,可能他的体系不完整,批评福柯这些人的论述也显得不够充分。
刨除这些外界因素 书本身给人的体验是,好,你说到了,可是等他论述等不来,反而一直陷入下一个你说到了的持续振奋持续得不到解读的循环中。
不管怎么说 它提了一个醒
《倦怠社会》读后感(三):倦怠社会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描述的方案(其实更多是他引用汉德克的观点)和佛教有惊人的相似,那种“我者和他者的中间地带”、“根本性倦怠产生的特殊视觉”,都和佛教“无我无他无众生无寿者”惊人的相似。 《倦怠社会》还从精神病学的角度做出了惊人的划时代的阐述。康德的规训社会产生的歇斯底里症是我们上一代人典型的精神病,而功绩社会产生的抑郁症则是我们这代人典型的精神病,我们周围有太多这样的家庭,上一辈对抗、歇斯底里;这一辈痛苦的自责、寻找、抑郁。 从这样的主干出发,韩炳哲还引申出了几个枝干,民主政治、数字科技,这些都和倦怠社会、抑郁症有或因或果的关联。 和其他哲学家不同,韩炳哲是那种像看武侠小说一样可以大呼过瘾着一气读完的哲学家。
《倦怠社会》读后感(四):大众倦怠社会
在写评论之前,先看了几份别人的评价,有些观点和我的不谋而和。从批评的角度来看,有不系统、过度引用、论述浅显等等;从赞赏的角度来看,有见解独特、文笔流畅之类的。在我看来,这本书整体上说是比较好的。七万多字的书对比了规训社会功绩社会和倦怠社会,积极生活和沉思生活等几组概念,又说了免疫学模型,精神暴力,深度无聊等方面,从量上来看,这本书的论述注定不能达到一本深刻哲学论著的标准;但又在另一方面,这种不够深刻又让它显得平易近人,普罗米修斯的隐喻等等也让这本书生动不少。资本剥削人类,人类自我剥削,这是当今社会的病态。韩用这本书小书向更多人传播了一种思想:在功绩社会孕育倦怠社会,自我剥削到极致,“能够”做到极致,应该能产生一种治愈性的倦怠。狂热,愤怒,悲伤消失不见,人们归于一种沉思的状态,这是一种通往自由的神圣时刻。
《倦怠社会》读后感(五):「观点居多,用语有趣」
“网红”哲学家韩炳哲的书——看到《倦怠社会》的书名感觉到有些兴趣,读过样章之后,花了20元买了这本书。论断、观点比较多,整体的语言也比较直白,没有自己读《存在与虚无》的那种「泥淖之中跋涉」之感。没有太多的论证和分析的内容,主要是呈现韩炳哲对「功绩社会」的观点。
一些用语和描述是很有趣的,也很符合自己直觉上的切身体会:过多的肯定性、“能够”代替了“不允许”、封闭的效能机器、自我剥削云云,很多用词可以被自己之后再采用。
关于深度无聊的陈述,自己是非常喜欢的,引用一段:无聊是一块“温暖、灰暗的布,里面却有耀眼夺目、五彩缤纷的内衬”,“当我们在做梦时,我们便包裹在其中”。我们置身于“它内衬上的阿拉伯式花纹上,感到熟悉而惬意”。
《倦怠社会》读后感(六):倦怠的治愈美
由规训社会向功绩社会逐步演变的过程,人们的心理由以前的否定性、规范性演变为积极性的“自我剥削”。人们由以往的否定、压制中解放,却又走入了永无止尽的自我绩效化,人们忘却了生活的良好方式,只剩下对自我的不断优化和压榨。这种功绩社会引发的倦怠,体现在疾病层面便是抑郁症候群的批量出现。抑郁症从神经科学来讲是一种有明显躯干症状、可生理还原的疾病,可以采取量表和激素检测等方式进行量化,选择用药的方式进行躯干症状控制;然而,从人本身的生存状态出发抑郁症是一种社会结构性疾病。因此,抑郁症此种疾病的消解方式,不仅仅存在于用药,更在于个体发展出真正属于自我的主体(主体根本属性在于否定性)意识,认清自己的病症,同时意识到生命自身的局限。这才能够使生命停歇,从而阻止其衰退。从此视域来看,这种疾病的意义并不单单存在于健康领域,更是存在于治愈的美。
《倦怠社会》读后感(七):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
规训社会是一个否定性的社会。各种否定性的禁令占据主导,它的否定性制造出疯人和罪犯。
功绩社会使用一种能够的肯定模式,个体被赋予了无限扩张的自我。不再臣服于任何义务,信条不再是顺从、法规和履行义务,而是自由和自愿。首要目的在于获得乐趣。并非遵从他人的指令行事,而是更多地听命于自己。但是摆脱了一切来自他者的约束,却陷入了毁灭性的自我束缚。这一发展变化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密切关联。当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自我剥削比他者剥削更有效率,功能更加强大,因为自我剥削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功绩社会是自我剥削的社会。 自我被困在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理想自我之中,功绩主体不断剥削自我,直至精力枯竭、日益消沉疲惫。由于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存在鸿沟,从而产生了一种自我攻击。过度的积极性会产生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
《倦怠社会》读后感(八):why so serious?
先从我们生存的环境开始谈起,我们身处于一个碎片化的/信息过于丰富的社会,面对这一切,我们需要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消耗他,这本身会是一件必须的事情吗?我需要了解每一条最新的新闻吗?我需要知道每一个学科的知识吗?我需要知道当前在流行什么吗?我们现在的时代,对于这些问题或者更多问题,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如果需要一个理由,那或许是更多地了解世界,丰富自己这种听起来积极的回答。现在想来,这或许本身也是一种压迫,人的精力和时间到底有限,如果生出这种自己需要掌控一切可以掌控一切的想法,那么便需要耗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他,能不能实现是个问题,可能面对失败是个问题,关键是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目标,我们怎么才能从中得出积极的反馈并且支持自己一直做下去?现在很多自我管理的书籍都会提到任务分解的办法,我们需要看到反馈,但是这种反馈又来自于哪里呢?外界如何给予这种支持,如果外界不能给予,我们最终能否给出自己相对满意的反馈呢?
《倦怠社会》读后感(九):也许“为什么”比“怎么办”更重要
是否在一瞬间,你会发现世界有一些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在哪。我们称自己拥有言论自由,但又充满了无穷无尽政治正确。我们被教导要奋斗,超过他人,要逼迫自己,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被教导要有独立思想,但却只会重复别人已经重复过了千万遍的“真理”。我们也许偶尔会发现那些意外搭上时代便车的人会拼了命和过去划清界限,仿佛农村田园宗教之类的成为了肮脏不堪的字眼。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的工作变成了劳作,自己如同一个流水线的工人一般枯燥乏味。我们变得不再思考,只会无数次的复读最“流行”最时髦的话。我们变成了新时代的巨婴,在欲望到达面前时我们唯一能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想要这个!现在!”我们无法在享受宁静节制和思考,而是投入了空洞无物的碎片娱乐之中。我们的生命如同僵尸,过度活跃以至于既无法死去又毫无生气。 如果你认为这里的我们中有你一个,那么我很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
《倦怠社会》读后感(十):片面解读恣意驳斥
精神暴力
论述现代社会的病态过激免疫反应,认为匮乏时代应尽可能吸收同化,而当今社会来到了过剩时代,问题在于排斥拒绝。反对了鲍德里亚的敌对关系谱学,因其病毒性暴力理论仍遵循免疫学模式,暴力来自系统外的否定性他者。作者论证的神经暴力则来自于系统内部的过度肯定,免疫反应对其已失去了效力。
超越规训社会
作者看来福柯的规训社会已然过时,同否定其权利理论,否认其否定性。作者所提功绩社会是积极的,同规训社会一以贯之,二者没有断裂,但功绩主体已超越了规训。作者驳斥了阿兰 埃亨伯格,认为抑郁是主体由规训转为自主承担责任和自发行动所产生。而作者认为抑郁是一种摆脱了统治机构,失去导向自由的自我剥削,苦于过度的积极性。
深度无聊
本书由多个小短篇组成,浅尝辄止,作者不妨继续做更全面深层的论述。作者想推翻一些前人的哲学观点,却有断章取义之嫌,可能做了片面解读,提出的概念也看起来换汤不换药,好像刻意在造词,为了反对而反对。